关键词
金庸赋(2006.11)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安龙鹏[东北师大附中高二] 安公子与景超泛舟吴越,欣然悦然,载笑载言。忽而景超问日:“千古风流,吴越唯首,名人佳士,地宝天工,耀如珠玉,璨若星斗。今有一人,名震四海,声彻九州,子识之乎?” 对日:“微。愿详子之所闻。” 景超日:“唯唯。” “会稽山竦,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以修禊;钱塘浪涌,拍岸惊涛,方客云集而仰光。江北之地,号日海宁,学宗诗源,文邦书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查氏之族,一领风骚,以儒为业,耕读传家,百年素拥墨色,醑载长伴书香,科甲鼎盛,官宦隆昌。庙堂之高,君王肱股之弼佐;垄亩之下,百姓父母之廉吏。康熙高悬巨笔,日:‘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寒来暑往,日行流水;斗转星移,月走游龙。忽天布祥云,地涌瑞芳,百花争妍,万木竞苍,白虹贯日,紫气东来,呱呱啼乎敬业一堂,唯灵儿以降。上及九天,王母蟠桃以赠,老君金丹作贽;下至四海,安期瓜枣而馈,龙王珍珠为筹。灵儿目如明月,声若洪钟,遂赐以嘉名,良为族序,名以为镛。 “天仙河畔,赫山房中,绣虎等身,汗牛充栋,良镛阅《荒江》以识侠女,览奇书而涉江湖。饱精华,餐元气,雄心壮志,义胆忠肝。年及有长,求学于乱世,烽火迫而狼烟紧,千里流亡,噩耗频仍。年至弱冠,又为学院所逐,然祸福相倚,东隅桑榆,是以人女郎媛仙府,得壶中天地。高风漂麦,坐管宁之席榻;断齑画粥,补李贺之诗囊。阅巨作,览华章,书通二由,学富五车,遂博天地以通古今,晓中外而贯东西。 “开玄观以学有成,出洞天而入报业。南下香江,文字缘续,初出茅庐,壮志凌云;北上京华,外交梦断,再作冯妇,蓄势待发。鸿儒作友,陈文统专攻诗词之术;巨擘为朋,聂绀弩尝为鲁迅扶灵。大棋摄魄,木狐惑人,方圆纵横,黑白乌鹭,映五行,演九天,攻守交替,权衡更迭。坐稳之外,则道江湖以谈剑影,说武侠而话刀光,蜀山剑舞,金钱镖飞,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至于门户干戈而擂于澳门,太极掌门,白鹤帮主,拳掌相抵,腿脚叠加,然则胜负霎时而定,匆匆告终,草草收场。世人扫兴以空论,怅然而徒言。风云遂起,池鱼化龙,陈文统厚积以薄发,梁羽生《龙虎斗京华》。 “受之鼓舞,得以砥砺,良镛闭目以格局,静心而谋篇。既而青龙研墨,白虎铺宣,郭璞授笔,罗含赠焉,遂握如椽之毛颖,笔不停辍,文不加点。群仙罗列,霓衣风马,众圣云集,鸾车凤驾;雷公电母,拊掌以惊风雨,素女湘娥,哀叹而泣鬼神。以书剑江山为封,国仇家恨为底,痴男怨女为衬,才子佳人为里,清风明月为扉,高山流水为脊,包以短歌,函以明月,嵌以佳城,镶以碧血。杀青以文成收笔,挥手而目送归鸿。乃裂镛而名,号日金庸。 “声名鹊起,涵盖乾坤,牛刀小试,初露锋芒。黄发垂髫,伛偻提携,学者名流,贩夫走卒,街头巷尾,前呼后应,争相传颂,《书剑恩仇》,一时洛阳纸贵。 “游春夏,越秋冬,时光荏苒,《射雕》乍现,石破天惊.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我方唱罢,他方登场。千顷草原,万里湖波,金戈铁马,侠骨柔肠,射雕北疆,逐鹿巾原,正史杂著,故事传言,如梦如幻,若隐若现,穿时空,闯江湖,气势恢宏,天衣无缝。斟词酌句,尽登峰造极之势,锤文炼字,极炉火纯青之功。 “羽翮满,爪牙锋,辞束缚,别桎梏,是以开报宗而立门户,号之有明。创刊之初,百业待兴:暴霜露,斩荆棘,惨淡以经营;撰武侠,书社评,苦力而支撑。不偏不倚,有容乃大,非左非右,无欲则刚,公允平正,道法中庸。作《神雕》,写《倚天》,金庸宗师名就;报逃亡,战《大公》,《明报》规模初成。测风云,究内幕,针砭时弊,香江健笔,大放异彩;著《笑傲》,载《鹿鼎》,政治江湖,文坛侠圣,独辟蹊径。 “凌绝顶,立巅峰,遂绝麟而封笔。廿载洋洋兮鸿章有著,十年勤勤兮巨著其修。十五书,卅六卷,缀名首而成联,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家窥以皮毛,内行攻之精髓,得其所,抒己见,金学由是而生焉。 “于是乎离文坛而涉政界。论政局,谈时势,说经济,话摩擦;游金门,览高雄,踏天山,骋草原。继而撰长篇,录访谈,评两岸,期统一。《声明》既订,回归薄近,入草委,拟法规,纵辛劳五载,自问心无愧。 “老子云:‘功成身退,天之道。’慕范蠡携西子泛舟,羡张良随赤松学道,逾花甲,近古稀,遂售《明报》而遁世外。坐消无事竹里福,补读花间未完书。筑庐西湖,背映云松,藏剑影,隐刀光,入门闻书香。游学四海,讲经五洲,飞去飞来,逍遥自在。 “此风流人物,声名才情孰与前人乎?” 景超论罢,言犹未绝,意犹未尽,复望悠悠之碧波而怅然道:“此之国士,今少已矣!” 俄而,水波既定,皎然如镜。安公子叹日:“真乃百年一金庸哉!” (首发于2006年第11期) 当今学子迷金庸武侠小说者众,然深得查先生风范,详知其人生经历,并从中领略中华之大境界者鲜矣。本文作者极尽文赋之能事,挥毫泼墨,引典据事,洋洋洒洒,评述心目中之一代文豪,倾吐一片景仰之情。文言文化,积而运用,虽尚有斧凿生硬之迹,叠床架屋之嫌,然其才情之吞吐不可不珍视也。 (唐志强)
2010年暑期人大附中作文素质提升计划 体验生活,深入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供稿/王彩云[人大附中分校] 文章重在多写多改,不断地揣摩和研习会让文字更凝练,更具有表现力。然而,若没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思考做支撑,再华美的语言也会显得空洞单薄.因此,注重生活积累才是提升写作的根本。风雨晦明、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为写作素材,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只要勤于观察,日积月累,所获必然丰厚。假期不像平时那样学习紧张,时间相对充裕,可以深入体验和思考生活,更是积累的好机会。 一、阅读之乐 假期闲暇好读书。苏东坡以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了读书对人思想与气质培养的作用。同学们可以依据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或自行选择书籍阅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可以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阅读中随处产生的感受,也可以用读书报告的方式系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阅读时,要留心体会并学习写法,探求写作的规律,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以大家经典做摹本进行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作品较为艰深,可以借助导读性和鉴赏性的文章去理解,如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的“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就属于这一类,高中生读书,既要博览,也要根据需要精研。如从提高记叙文写作的角度考虑,《哈利·波特》构思巧妙周密,故事情节跌宕,高潮频起,是很好的范例;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比较适合想更多了解历史文化,为作文增添文化内涵的同学。 二、信息之趣 假期当然不能耳边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读书之外,我们也要借此良机关注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全面而有时效地了解社会。阅读报刊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专门的本子进行剪报积累,并加以简要评点。不要小看这一举动,这是建成自己珍贵的“资料库”的过程,对我们的作文非常有益。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时,还可以多方查找相关信息,深入透彻了解,进行专题式的纵深研究,这既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调查能力,也会提供这样的启迪——如何增加文章的厚度。 三、行走之效 媒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但它们无法取代亲近自然。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寻常巷陌,多走走看看,对我们的益处绝不止愉悦身心。游览,不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要用心观景,这样才能在写作时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境界。大凡旅游胜地,风景优美之处,文化底蕴多半也会深厚。看风景,更要感受风景背后的文化。如果事先搜集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带着准备和想法去看,收获就会多一些。比如去颐和园,很多人都感叹其美,却道不出它具体美在何处。如果你事先了解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在游览中注意到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湖面相互和谐、融为一体的特点,则更能体会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同准则。 四、融合之功 “渎万卷书,行万里路”,包括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世界,都只是提供了积累的机缘,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将所见所闻化为自己的内在积淀。面对积累下来的众多零散事件或局部现象,通过比较、联系和推导纵深挖掘,我们会加深对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把握。许多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它们常常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一旦把它们关联起来看,就会豁然开朗。加期里不妨和父母多交流体验和感受,家长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会相对全面和深刻,常常能够给予我们启发。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如果我们先不刻意去进行规范文体练习,而是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将写作生活化,写自已熟悉而有感受的事物,就会觉得写作也是享受,乐意为之,写作水平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寂寞圣哲》读后感 ◆文/黄晓萌[人大附中分校高二]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没人陪伴和分享,无人理解与包容,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孤独,品尝到寂寞。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分外冷清,义怎能不生出寂寞?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是孤芳自赏,还是孤影自怜?凄美,哀艳,都是刻骨的愁思。是寂寞,令人如此美丽。 圣哲,无疑站在平凡人心灵无法触及的高度而这些能够被称为“圣哲”的大思想家们,隔着千年的历史尘埃,跨着浩荡的中华文明,都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不免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老庄孔孟、儒道法墨,想来我们却并不陌生书本课堂里、电视报刊上,甚至是传承至今的同学民俗与民族之魂中,都有他们和它们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至人、神人,抑或是圣人,都与我们有共通之处,都是真实存在于尘世之间的人。 古来圣贤皆寂寞.、圣哲,能于生前得志者,更是寥寥无几。思想家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发现现世的所缺,提出未来之蓝图,荀子如是;或落后于时代,发现现世的所失,留恋过去之生活,孔子如是。不与时代同步,也就不易被世人所接受,更不免被现实所迫而心灰意冷。只得在极度的失望与失落中,携着孤单和寂寞,带着高贵的灵魂与高尚的理想,或出尘,隐于深山老林;或人世,隐于市集朝野。千百年后的我们,仅一瞥,就为之惊艳,随即便是沉迷。入眼,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时代的叩问和嘲讽。是圣哲被时代所抛弃,还是他们抛弃了世人?是寂寞成就了圣哲,使他们有了对世间冷暖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思想沉淀,还是因为身为圣哲,不被他人理解而难觅知音,所以才更显寂寞?我想,这两者是兼而有之的吧。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 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处世哲学孕育而生。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行。 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 柔弱胜刚强。 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 在血红的残阳中,行至关外。 他去了,一去杳然。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 电影《孔子》上映,我们能够在短短两个小时中较为直观地了解到这位圣哲的传奇一生。从入朝为官到施展宏图,从心灰意冷到授业解惑。礼乐仁义与君子之道,贯穿始终。 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与其说孔子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仍坚持并守护着心中的圣地,不如说他给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梦。这个梦太长太久,太过美好,美好到成了孔子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奢望。 《中国文化史》中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洒泪而尽,带着他的雄心远去。只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声沉重的叹息。 他如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最后一次耀眼的跳跃,带走了唯一一丝光亮。 然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照亮了浩荡的中华历史,灿烂了千年的华夏文明。 庄子背负着永远的乡愁。 化而为鲲,畅游海底;化而为鹏,翱翔天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后人钦羡的眼光中,他悠悠然于濮水垂钓。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汪洋恣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正如胡文英所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陷入了自己布下的哲学困境,画地为牢。 世事庄周蝴蝶梦。 午夜,梦回。 化作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展现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