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家音乐美学的一隅观照:孔颖达音乐美学思想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冀州衡水人,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五经正义》历来被视为经学诠释文本,但含有不可忽视的美学营养.其中《毛诗》、《乐记》、《周易》孔疏,含有美学直接材料,其余各经孔疏,所保留以礼乐为中心的泛美学思想材料,也极为丰赡,实系研究儒家美学及其承传脉络的宝贵资源.本文即主要从乐论的角度对孔氏美学思想作一番探究,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落花与残棋与儒释互济:陈宝琛与佛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晚清诗人中,陈宝琛以写落花诗而著名.《沧趣楼诗集》中最早出现的这类题材的诗歌是《感春四首》: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旛迟.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阿母欢娱众女狂,十年养就满庭芳.那知绿怨红啼景,便在莺歌燕舞场.处处凤栖劳剪彩,声声羯鼓促传觞.可怜买尽西园醉,赢得嘉辰一断肠.
皎然诗学“高”论的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皎然   取境     诗式  
描述: 皎然在《辨体有一十九字》中首列“高”体,并释云“风韵朗畅曰高”.其“高”属于意蕴高远、境界壮阔意的诗歌审美风格,这一风格主要由“情”与“气”支撑.受儒、释、道的影响,构成“高”格之“情”与“气”强调阴阳调和,追求“气高而不怒”、“情高而不暗”的中和、中观之美.在皎然看来,“取境”、“立意”是创作具有“高”之风格作品的法门,且需崇尚自然、不落俗套.
说《文心雕龙》“论”之儒宗释影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心雕龙》成立于中古时代复杂的文化场景之下,关于其思想取向,历来多有歧见.本文谨以《论说》一篇中有关“论”之界说为对象,试由探索而揭示刘勰撰文成篇时观念之多元交织、显隐曲折.关于“论”,中古时期诸如《典论·论文》、《文赋》、《翰林论》等,多有析说,然对之作出系统诠说者,当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对“论”之源流、特质给出了自己的拟构、诠释.刘勰以“述经”为“论”之一大要点,前此诸家未曾注目,前贤尝以为乃彼时佛教经籍流行之影响有以致之,实则经学传统中“论”以释“经”已非鲜见.
《可仪堂一百廿名家制艺》解题(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60.题杨贞复稿以禅入儒,自龙溪诸公始也;以禅人制义,自贞复先生始也.贞复受业罗近溪,次近溪会语,故其文率多二氏之言,东乡每以为訾.乃文之从禅人者,纰缪固不堪人目.偶有妙悟精洁之篇,则亦非人所及.故归、胡以雄博深厚称大家,而贞复与相颉颃,其得力处固不可没也.公入侍经筵,崇志勤学,几于醇儒;扶丧哀毁,感寒成疾,近于笃行,其可议独在文耳.然披沙得金,凿石成璞,宝光自著于宇宙,乌得以一家之论掩之哉!
丧乱之际的生与死:论黄宗羲对于死亡的态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 引 言人固有一死.死亡,是所有人关心而且必将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儒、释、道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死观.①唐代以后,三教逐渐融合.不同的生死观念经过冲击、调和后,逐渐渗到普通人的思想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论嵇康与六朝临终文学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嵇康就刑之后,向秀作《思旧赋》缅怀故友:"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文选》卷十六)《文心雕龙·指瑕篇》对此颇有微词:"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不类甚矣."刘勰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所谓"不类"主要是指二人人品之不协,嵇康本人对李斯的人品即颇为不齿,他在《养生论》中曾经予以贬斥:"此则李斯背儒,以殉一朝之欲."(《嵇康集校注》)①然而,向赋的情感连契点并不关乎人品,而是拟欲借助李斯临终"思牵黄犬而不得"(《史记》本传)的历史典故来伤惋嵇康临终"顾日影而弹琴"的诗化行为.李斯和嵇康作为汉魏才士,其性分相似,皆擅长文学,命运又相近,均死于刑戮,并且都在临终之际营造了影像般的艺术场景;无论是"黄犬之思"还是"抚琴一曲",都包蕴着耐人寻味的文化义涵,其丰富的文学意味和艺术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久远不息的影响.由此,我们不妨将文士临终之际的文学创作以及生命意态称之为"临终文学现象".
《刘咸炘诗文集》点校本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双流刘成炘,字鉴泉,别号囿斋,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得年仅三十有六.其祖槐轩(名沅,字止唐),康熙举人,不乐仕进,隐居成都讲学,会通三教,以儒家心性之学与道家内丹功法冶于一炉,且注重经世,以儒门之教普及于社会下层,徒众甚盛,俨然教主,门人称为槐轩教,俗称刘门或刘门教,有《槐轩全书》行世.其子子维(名梖文),鉴泉父也,继之讲学,徒众益盛.鉴泉幼承家学,五岁能属文,九岁能自学,以读书著述授徒终其身.著作已成者,都二百三十一种,四百七十五卷,取《说文》“推十合一”之义,汇为《推十书》.中有《推十文》四卷,《推十诗》二卷.黄君曙辉合为《刘咸炘诗文集》,点校行世.
李贽评选《坡仙集》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李贽(1527~1602)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明代中后期“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离经叛道,贬儒轻孔,自标“异端”,“程量千古,独出胸臆,无所规放”,①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然而对苏轼却情有独钟,以其文章作为“宇宙内五大部文章”之一②,说他“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故而“虽千古未见其比.”③他从苏轼作品中“诠择什一,并为点定,”④编成《坡仙集》,并经由好友焦竑作序称赏,而成为晚明影响极大的一种苏文选本.
“大手笔”作家与唐代儒学的三次复振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有多种形态,每一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清人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断言“唯唐不重经术”,唐代儒学的理论著述确实无甚光彩.有学者指出,就唐代三教实际的社会和势力而言,佛教第一,道教第二,儒家居末①,对此似可商榷.“判断某一时代的某种思想是否有光彩,或者说是兴盛还是衰弱,不能仅仅看其理论著述,还要看这种思想是否发挥了作用,是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即是说,要看思想的实践化程度.如果从这一角度看,唐代不仅不是儒学思想的衰弱时期,相反,倒是儒学思想大放光彩的时期.”②唐代儒学的实践性体现在大量的文章创作中,唐代每一次思想秩序的重建与复振都与“大手笔”作家的政治与文学活动紧密相联.这是我们讨论政治兴衰与思想、文风转换的价值所在.唐代儒学是汉代经学与宋代理学的过渡环节,虽然唐代关于儒学的著述相对于汉、宋两代相形见绌,但儒学依然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所谓“三教之中儒最尊”(罗隐《代文宣王答》).“大手笔”作家在唐代儒学的三次复振过程中均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