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儒释之间:唐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特征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以儒学的佛化与佛教的儒化为中心
作者: 张新民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佛教三教合一文化调适   义理涵化   儒学  
描述: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自唐迄宋的消化吸收,遂有儒家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不仅儒家自身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得以建成,即儒道释三家和合互动的良好学术生态格局亦逐渐形成,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妥善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价值诉求与发展方向。两宋大儒多与宗门禅德往返,禅学实际已成为他们体道证道的入门初阶,不仅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了华夏民族充分发挥高层次心灵或宗教性终极力量的巨大能力,而且也显示了文化调适的作用或功能,代表了人类体认宇宙人生真谛的最高智慧成就。
略论天台山佛道儒历史传说的当代价值
作者: 朱封鳌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略论天台山佛道儒历史传说的当代价值
儒、道、佛三教於廿一世紀文明的可能貢獻--依《道言論》「一本空明」起論
作者: 林安梧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明覺   彰顯   執定   異化   空無   銷毁   無住本   意誠   全修在性  
描述: 本論文旨在經由儒道佛三教思想,通解之、鎔鑄之,進一步面對廿一世紀人類文明,而做之論述也。筆者依所作《道言論》之第八節「一本空明」而起論。「一本空明」此或可從佛教天台宗「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道家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儒家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通之而起論。「一本空明」,「一」是根源義、整體義,蓋論其整體之根源皆「本」於「空」,而此「空」即爲「明」也。「本」之爲「本」,以「無住」爲本,或即謂以「無本」爲本,可也。此隱含一存有論的回溯與銷毁,即其回溯及其銷毁也,即其銷毁而即其建立也。蓋有無玄同、色空相即也。如此論之,實可導出一實踐工夫論,蓋全修在性、全性起修也。盖「空」者,存有學之追溯其源也。「明」者,贵践工夫谕之彰颞無遮也。空明不二。即此空無而明觉也。如此當下明白,一时了然,天地造化,萬物曲成也。這是由存有的根源而(遇)向開頭,此開頭乃為無執著性之開頭也。「明」之所以為「明」,是存有谕的「照明」,即此照明而為「銷毀」,即此销毁而為「回溯」也。意誠之質礙性、隱蔽性、染執性、權體性皆得因之而销毁、瓦解,而回後意誠的明覺性、自由性、空無性舆透明性,存有之根源因之得以回歸,此即「同歸於道」,「一本空明」亦因之而成。其於廿一世紀所面對人存在的異化之克服,或有益焉!
两宋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作者: 李玉用   来源: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交融   白玉蟾   张伯端  
描述: 唐末五代以降,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融通)已然成为传统思想学术发展之大势,然究其精神实质,与之前的融合、交涉不相一致的是,心性成为三家共同的哲学追求和文化融合(融通)之基。这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从理论逻辑发展而言,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从本体论推进到心性论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彼此对心性的理解和诠释并不一致。宋以后理学家们一再追溯自身的心性传统,然于其中,贡献最力的当属善于"治心"的佛教哲学;对于道教而言,其开放性的理论建构特色,使得在心性哲学的实现路径上,更多是吸收和改造佛禅的心性之学和儒家的心性理论。本文权以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和实际创始人白玉蟾为中心,依据第一手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尝试还原和"描述"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建构努力;在此基础上,深入阐发其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