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欧洲孔子学院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
作者: 王景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汉语教学   汉语言文化   国际语言推广机构   孔子学院  
描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汉语教学的国际化规模和速度取得显著成效。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欧洲汉语教学的重要平台,并在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促进中欧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孔子学院在欧洲的办学模式以中外合资办学为主,并在创办伊始就以较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海外推广语言教学的主要机构之一。欧洲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技术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如与欧洲大学已经存在着的汉语教学机构相比,孔子学院如何体现自身特色的问题;汉语教学师资短缺和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欧洲孔子学院发展的现实瓶颈;孔子学
论儒学社会主义
作者: 杨柳新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   儒学社会主义   孔子   人文主义  
描述: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既需要“与资本共舞”而又需要“超越资本”,这使得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与孔子儒学的融合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议题。儒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孔子儒学人文主义与马克思的人文主义高度契合,这主要体现在两者对人的社会性本质或共同体性的洞察,两者对人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以及关于人的自由个性成长的过程哲学等方面。孔子与马克思以人文主义为主题的对话,昭示了一种以社会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儒学传统道德价值观为内核的儒学社会主义精神。
宋儒“格物”论与儒释交融思潮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物   穷理   佛学   格心   儒学  
描述: “格物致知”是儒家工夫论的重要内容。在宋代,“格物”的问题受到了儒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出现了多种阐释方向,受到宋代儒家理学与心学分化的影响,宋儒“格物”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便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穷理”说和陆九渊、杨简等为代表的“格心”说。这两种对“格物”的阐释方法虽然存在角度、内涵上的差异,但是都在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诸多方面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展现出了宋代学术三教合流的特殊风貌。
樋口逵郎论日本的“从儒学到国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樋口逵郎论日本的“从儒学到国学”
樋口達郎论日本的“从儒学到国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学   日本   儒学  
描述: 日本学者樋口達郎在其著作《国学的日本》中,考证了儒学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樋口達郎分析了儒学在江户时代渗透的条件:由于在德川家即将天下统一的战国末期,让战国大名们烦恼的是宗教。对于坚固地团结在神佛信仰下、展现出对统治者强烈对抗的宗教团体,战国大名们不愿意用残酷的暴力进行镇压。战国大名们,把宗教的存在视为自身霸道的决定性障碍的内在要素,正是因为放伐容忍论存在着内在的思想危险,于是德川家赞成接受儒学,一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朝廷之学"。樋口達郎分析了在日本近代从儒学的积极受容为开端,到其日本国内的儒者内部萌芽的自国主体性的意识,再到国学形成之过程。使"华夷秩序"在日本解体,恢复日本用自国的思想作为主体,建立日本国学,贺茂真渊是日本国学体系最早的承担者,其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从相争到合流——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当代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流   “三教”   儒释道   对话   相争  
描述: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入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从相争到合流―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当代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流   儒释道   三教   对话   相争  
描述: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入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无为之善:教学价值的逻辑起点和终极追求——兼论古代儒、道学之“善”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价值   性三品   无为之善  
描述: 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的性三品之“善”、道文化中的无为之“善”,论述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无为之善是教学价值的本质。
论当下中国志愿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兼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进步文化的融通与结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志愿者   志愿文化   传统文化  
描述: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西方文明思潮的影响,志愿者活动在中国逐步兴起和发展。"volunteers"虽然是舶来品,然其核心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佛所蕴含的"仁爱""兼爱""行善""布施"相呼应。志愿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志愿者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是,当下志愿者活动的发展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西方进步文化的融通,丰富当下中国志愿文化的内涵,具有现实性和重要性。
以文致太平——略论秦汉之际的政治走向和文化选择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老政治   制礼作乐   封邦建国   罢黜百家  
描述: 政治大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第一前提,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是,他在治国价值理念上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导致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汉初选择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促使社会度过了大乱之后百废待兴的短暂的特殊时期。当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过渡到正常状态时,必然要寻找新的立国之魂,确立远大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担当了这个历史转型的艰巨任务。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主张“大一统”和“尊六经”,与汉武帝达成高度共鸣,确立儒家经学为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对经学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开了先例。汉武帝的政策核心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尊儒”,但是他也“尚法”,所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还算不上是“王道”政治,而被定位为“霸王道杂之”,但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纵观秦汉之际,“秦皇”解决了“以武定天下”的问题,而“汉武”则解决了“以文致太平”的问题,后来中国历代的朝野都基本认同这个“文治武功”“文韬武略”的大逻辑,成为高度的共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