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乙己被漠的“喜剧人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凉薄”中,孔乙己的生命逐渐陨落。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2]《名作欣赏》杨荟 仲夏 1983年第四期
论唐宋词中“三言对”的价值功能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三言对”,即三言句相对仗,是唐宋词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也是广为唐宋词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本文结合具体的唐宋词作品,从“三言对”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三言对”的价值功能,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词律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唐宋词 词律 “三言对” 价值功能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27-02 在唐宋词中,对仗十分常见,三言句相对仗(以下简称“三言对”)的出现频率也很高。“三言对”在小令和中长调中有怎样的表现?这些表现有什么价值功能? 近人词律研究的专著,为我们研究以上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理论依据,但也存在着重视宏观概括而忽视微观分析,强调形式研究而缺少形式、内容、情感三者的结合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小令和中长调的重新界定 王力先生认为: 依我们的意见,凡是和律绝的字数相差不远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我们以为词只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六十二字以内的小令,唐五代词大致以这范围为限;第二类是六十三字以外的“慢词”,包括《草堂诗馀》所谓中调和长调,它们大致是宋代以后的产品。我们对王力先生的观点稍作修订,认为:词可分小令和中长调两类。小令多由近体诗破立而成,往往带有近体诗的特点,不但字数和近体诗相差不多,而且在句度长短、韵位安排、平仄搭配等方面也与近体诗相似。中长调并不是律句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独立特征的范式,不但字数要多于律诗,而且句度长短更有弹性,韵位安排更富变化,平仄搭配也更讲技巧。因此,要探讨“三言对”的价值功能,必须分开来论述。 二、“三言对”在小令中的价值功能 从宏观方面来看:“每一歌词的句式安排,在音节上总不出和谐与拗怒两种。” 所谓“和谐”,是指句式和声韵的安排都接近近体诗,而且“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 所谓“拗怒”,是指“多用仄声收脚的四言和六言偶句,杂以二言或三言短句” 。 试举两首音声和谐的小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捣练子》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阮郎归》 《捣练子》近似于七绝,只是将诗中第一句的一句七言变为词中的两句三言。《阮郎归》多了一些变化,以七言、五言律句交错更迭而成,在下阕前两句将一句七言变为两句三言。两词均以稳定的律句为主体,并以“三言对”打破“七、七”或“七、五”结构,使词的节奏跳动流走,婉转萦回,适应了词人表达深沉绵邈情感的需要。 在和谐中略带拗怒,如: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首词由“三、三、六”和“三、三、五”句式交错构成,六言句和仄声韵的使用似乎使词句显出拗怒,“但落脚则一平一仄更迭使用,韵部亦平仄互转,这就构成和婉音节,情调迥不相同了。”“三言对”以其稳定严整的对仗,拽住了部分拗怒的句子,使全词的声情流于和婉。 可见,“三言对”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外部来看,“三言对”的三言形式有别于典型的五、七言句。在五、七言句中穿插三言句,打破了近体诗全篇五言或七言的相对“呆滞”的局限,使词的节奏流动变化,情感的表达更有层次感。从内部来看,“三言对”的对仗结构是稳定严整的,在略带拗怒的词句中穿插三言对仗,急促顿宕、郁结难发的声情顿时谐婉和畅起来。从微观方面来看:“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这样取得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 唐宋词配乐歌唱后,其价值和功用才得以更好地展现。“奇偶相生、轻重相权”、“错综变化”的“三言对”,既使词的内容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又使词的抑扬顿挫与音乐的轻重缓急相配合,还使词在合乐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的效果。 试考察古曲《渔歌子》 的节奏: 我们不妨做一些大胆的推测:在歌唱或吟诵时,由于4/4 拍固有的节奏(强—弱—次强—弱)和换气等原因,七言句的第四个字力度最弱,响度最小,极易脱落。于是,一句七言句便断裂为两句三言句。而这一“断裂”,反过来又使三言句的最后一字得到了凸显。如果加以对仗形成“三言对”,则更强化了这种凸显意味。可见,“三言对”还具有调节词句,使其与音乐节奏相配合的价值。 三、“三言对”在中长调中的价值 先来看“三言对”在两首声情迥然相异的中长调中的表现: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行香子》典雅和婉,对称的四言句与流动的“三言对”交错更迭,既和谐规整,又摇曳多姿。每阕以“三言鼎足对”收束,消除了因四言句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僵硬感,增加了句式和节奏的层次感,使情感的表达张弛有度。在每阕“三言对”前面的词句中,四言句和清劲雅正的“庚青蒸”部韵使词人的情感含蓄蕴藉,抑而不发。在流动的“三言对”中,这份情感又急转直下,句句紧逼,畅快淋漓地宣泄出来。 《钗头凤》动荡促迫,全篇押仄声韵,“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 在上阕中,上声韵“三言对”和入声韵“三言对”次第出现,极尽苍劲孤拗之致,将读者迅速拉入声情冲荡的漩涡。同时,“三言对”又以其工稳严整的对仗,稍稍控制住了激越直切的情感状态,兼收婉曲含蓄之效。 再来看“三言对”在一首押平声韵的中长调中的表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五言为主,辅以两个六言偶句。” 下阕的句式和声韵几乎是上阕的重复,只是在过片处增加了一组“三言鼎足对”。我们对每句的平仄进行考察后发现:就对称句而言,“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违反近体律诗的惯例。” 也就是说,在五言(六言)偶句中,位于节奏点的字(偶数字)呈“仄—平(—仄)”交错,产生“扬—抑(—扬)”的效果,并打破律诗对仗的惯例而采用“仄—仄”或“平—平”的拗怒对法。就非对称句而言,“‘不知天上宫阙’的‘上’字、‘阙’字,‘何事长向别时圆’的‘事’字、‘向’字,都在偶数上连用仄声,也都具有拗怒的感觉。” 在句式和声韵基本相似,以五、六言为主体的上下阕之间插入三言句式,使词的节奏灵动活泼起来,充满了生气。在略带拗怒的整体声情中,用严谨工稳、流畅和美的“三言鼎足对”加以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拗怒趋于和谐,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放在押仄声韵的中长调中,“三言对”的价值便更加明显,如: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辛弃疾《满江红》 在每句的句脚处,除“空”、“江”、“山”是平声外,其他均为仄声,“尤其是偶句用仄
论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与杜甫》.2003. [2] 冯钟芸.《安史之乱与诗人杜甫》.2003.
大唐诗风铸侠魂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艺术甘霖。它使唐人咏侠诗不但成为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全集》第三册,《关于儒、道、土匪》,上海三联书店,1982 年版
杨万里的诗歌中的“荼”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文以杨万里诗歌的“茶”现象为出发点,以其诗歌中的原句为依据,来讨论杨万里对“茶”的态度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诗人在“茶”这一意象中所要委婉表传达的哲理。 关键词:茶 饮茶诗 味外之味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59-01 著名的南宋诗人陆游曾经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还有一位与他同时期的文人在创作上不甘示弱,写下了相当多或以“赠茶”为题,或以“饮茶”为乐的诗篇,他就是杨万里。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一部份,《全宋诗》当中收录的不过四千多首。其中,做一个大概的统计,出现“茶”这个字眼的诗歌一共为50 多首,可以说占很大的比重。其中有写饮茶规矩和烹茶技巧的,也有表达自己对新茶喜爱和以茶作喻的,但是,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和陆游的诗作有一明显差异,就是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这种酷爱“茶”的兴趣是陆游所难以比拟的,我们知道,在古代,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种重要的日常饮品,不论是武夫还是文人,都对茶情有独衷,而阅读杨万里的诗歌,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茶在古代独一无二的地位,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茶”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所承担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杨万里对“茶”的态度,有一首《武陵春》词可以说明,在词的小序中他说“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词中又说“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由于嗜茶,“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愿与茶一刀两断,他在一首诗中曾说“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虽病不绝,只是少喝点罢了。而在他的病中《止酒诗》二首中,则相当果断地因为身体衰弱停止饮酒,可见,相对于酒来讲,诗人则更偏爱茶了。在《和张功父桤木巴榄花韵》一诗中,这种宁可不吃美味佳肴也要饮茶的爱好表露无疑“桂隐主人臞见骨,不餐酥酪却餐茶。” 此外,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故常常引起失眠,在《苦热登多稼亭二首》中他写道“日脚斜红欲暮天,倚栏垂手弄云烟。两行相对树如许,一叶不摇风寂然。剩欲啜茶还罢去,却愁通夕不成眠。黑丝半把垂天外,白雨初生远岭边。”在《将睡四首》中也有:“已被诗为崇,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诗人把“茶”和“诗”并举,称为生活中的魔障,认为自己是走火入魔,陷入了“茶”和“诗”的泥沼,有欲扬先抑的效果,可见,“茶”跟杨万里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猎桥午憩坐睡》则是从反面来说明“茶”对诗人睡眠的影响;“路是山腰带,苔为石面花。隔溪闻鸟语,疏竹见人家。雨足睛须耐,神劳睡却佳。睡魔推不去,知我怪新茶。”诗人认为,之所以饮用了新茶,才没有以前那样提神的效果,所以怪罪新茶不似旧茶之好。即使茶叶大大影响了杨万里的睡眠,但他从未责怪饮茶这件事。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枹。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四首》诗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为自己的喝茶伤身开脱,杨万里嗜茶如命可见一斑了。 在杨万里的饮茶诗中,写到自己喝过的很多种类的茶,比如白山茶、黄檗茶、武夷茶、双井茶、鹰爪茶,还写了著名的《桑茶坑道中八首》,可谓将茶写尽写绝了。诗人将茶从茶芽写到新茶的色泽,再写到茶叶泡开之后的浓香、自己喝茶之后的感受以及喝茶的规矩都有哪些,我们从一首首描摹细腻生动的饮茶诗中,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和茶文化在中国的繁盛。《晚兴》写的是茶芽:“双井茶芽醒骨甜,蓬莱香烬倦人添。蜘蛛政苦空庭阔,风为将丝度别檐。”《山茶》写茶树从生长到丰收的过程,“树子团团映碧岑,初看唤作木犀林。谁将金粟银丝脍,簇飣朱红菜碗心。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轮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定程度反映了诗人对茶的看法: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杨万里的嗜茶如命绝非是口腹之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杨万里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日‘我能读书’者,否也!《诗》曰:‘谁谓荼(即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将读书与饮茶作比较,由饮茶而想到读书,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因此,即使他病得瘦骨如柴,仍不愿放下茶杯。杨万里如此钟爱茶叶,自然也推崇同道之人,在《题陆子泉上祠堂》中有“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饥寒秪忍七十年,万岁千秋名不朽。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一辨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麒麟图画冷似铁,凌烟冠剑消如雪。惠山成尘惠泉竭,陆子祠堂始应歇,山上泉中一轮月。”他是很赞赏这样远离尘世,以茶为伴的清苦生活的。这就是杨万里虽然嗜茶如命,但更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的为人处世之正道——做人应当淡雅如茶。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他致仕回乡后,“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末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这是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赐茶》中的诗句,他将茶的清雅﹑明澈,来称道知心朋友的气质﹑丰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诗还颂其人,杨万里也当之无愧!
《三侠五义》对《水浒传》侠义精神的继承与重铸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私交, 以立强于世者。”○ 1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这些豪侠往往借着侠名进入政界、军界。董卓、孙权、曹操、刘备等, 个个都是豪侠出身或是豪侠之人。这些豪侠重友尚义、知恩必报,虽然和古侠有相同之处,但他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