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保音乐新元素:风和土
作者: 暂无 来源: mangazine名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杨圣捷 《风摇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问世,是谭盾2010年最大的心愿。谭盾要做有关风的音乐的构想,早在张艺谋电影《英雄》的配乐中就崭露头角,当时他用的是击鼓传风,士兵的口中呼唤着风。此外,在他的《纸乐》作品中,他运用巨幅垂直吊下的纸,呼啸来风,制造声音。点点滴滴,矢于风的解析,谭盾在之前的几部有机音乐作品中,已经呈现端倪,作品的调子还是走传统的无调,我想谭盾所谓的风,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参照物才能感觉的气流,而是将五行中的几种元素拼凑,可能会彰显“火”这一奇特的元素,再加上其他元素之间的搭配,表现所谓风驰电掣的感觉。所以,才会称之为摇滚。 在2008年底他推出的《纸乐》和《水乐》专辑(瑞典谭盾音乐节现场录影),以及之前的《陶乐》,都是有机音乐的典范,他将一些人文和潮流的概念包装后卖给年轻的社会精英,称之为至高无上的自然之声,把通俗原始的人类生命之音融合进大自然的虚无飘渺和风吹日晒,获得不同凡响很正常。纸是木浆做的,其中包涵了对木的诠释:水本身是五行元素:而陶,则是土的具象形式,乃至对石头的诠释也是对土的实验。谭盾是—个很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抽丝剥茧呈现给世界观众的掮客,很多业内人土说他不匿音乐曲式和传统配器方法。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谭盾并不是一个音乐家,而是诸如约翰‘凯奇之类的多元化艺术家,甚至可谓是—名特殊平台上的学者,捐客以前是相对学者而言的贬义词,可现在学者反而与土老帽划上等号。这不是社会的变态,而是时代的多元化。 谭盾在这方面就做到位了,道、释、儒、玄他用得风生水起,并声称“中国只有在哲学思想上征服世界,才有未来”。他深不深入地去研究我们不得而知,但确实是浅出了,不仅浅尝辄止,而且还浅在大众的心坎里,这不得不说是一门学问。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凭谭盾一人远远不可能呈现完全,但是在统一的环保心灵音乐的包装下,我们这些、所谓城里人,倒真是跟着他开了不少眼界。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些从小在身边就体验不到的感受,所谓的大自然声音,是这样的,我们相信是这样的。于是,谭盾的计划又延展了,接下来,他要创作《土乐》,所谓搜集来自中国台湾莺歌的陶土、香港黄大仙的土和中国陕西的土,融合两岸三地的土混合制作成土制乐器,在同一时空,奏响音乐。这辈子,算他走运。
廖晓义 敬天异物就是环保
作者: 暂无 来源: mangazine名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四月末的北京,早上的天气仍有些寒凉,廖晓义身穿-牛绿色夹衣,深棕色的宽大裤子,风一样的走进会议室,不施粉黛,没有任何的首饰,她把短发随意地拨到耳后,掏出一台黑色的小笔记本便开始忙碌起来,半小时后她要做一场矢于社区低碳生活的讲座,现在正是最后的准备阶段,她最终决定再加两段视频使讲座更有说服力,于是不断叮嘱工作人员:“音响—定要帮我调好啊,不然效果不好 。” 忙碌中她给记者找名片,不停地翻弄着随身带的有点发旧的黑色的帆布背包,“哎呀,我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名片。”她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笑,犯迷糊的样子像个孩子。名片限简单,关于她的身份介绍只有短短的一行:“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名片是再生纸制作的,右下角赫然印着—枚小小的循环再生标志。 脱去外衣,里面仍是一件绿色的宽松毛衣,熟识她的人过来寒暄:“廖老师,今天来听你的讲座我特意穿了绿色的衣服,与你保持一致。”廖晓义呵呵笑了,对记者说:“我在城市里总是喜欢穿绿色的衣服,因为城市的绿色太少了,不过我到农村就总是穿红色的衣服,农村的绿色多啊。” 她说的农村是指四川彭州通济镇大坪村,5.12地震给这个乡村带来血泪冲击,廖晓义带领团队在废墟上建起生态建筑、发展生态产业、建立乐和家园,“乐和”二字,寓意是希望大坪村村民们敬天惜物、乐道尚和。现在她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那里,很少回北京,回京也呆不了几天。 56岁的她仍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活力,工作人员搬来椅子让她坐着讲,她却摆手谢绝了,“我喜欢站着说话,站着说话就可以手舞足蹈。” 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儿女 1995年,廖晓义离开在美国读博士的丈夫,带着女儿和电视专题片《地球的女儿》回国,这部耗尽她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攒下的两万美元制作的片子成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民间组织论坛的中国骄傲,从此“地球的女儿”也成为她的代名词,她说:“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儿女,自然是母体,我们是胎儿。” 廖晓义喜欢彝旅诗人吉锹马加的诗句:“一个孩子站在山岗/双手拿着被剪断的脐带,充满了忧伤”。在她看来,这就像人与自然关系的—种隐喻,人类总想征服自然,他以为他长大了,机械革命使他增长了筋骨,拥有机械能力:发现石油和电力,获得了物质能源;信息革命又给了他电脑,从躯体到能源到大脑都被机械武装了之后使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脱离开自然的母体,可以随意的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然而实际上剪断了那根脐带之后,“人是很苦的,不只是环境恶化,还有心灵硬化和身体退化,整体的生存状态痛苦而难以延续,人应该重新捡回并且再接上这根脐带,尊天敬德,乐道尚和,放弃蛇头吃蛇尾的发展,最终吃到自己的脖子根。不是说对自然不再开发利用,而是要尊重自然,要取之有道、有度、有情。” 言语中的廖晓义带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多年哲学的修养,让这位女性在环保战场上充当一位布道者的角色。而生活中的她,则是不折不扣的环保身体力行者。能坐公车就不打车,能坐火车就不搭飞机:能不开空调就不开,尽管自己和女儿已经汗流浃背,却说这是自然排毒有益健康。而对于那些不愿意放弃空调的人们,她则提议环保地使用空调。北京空调夏天高一度冬天低—度的口号就是她倡导起来的。身边的朋友也提过:这样的生活是否太艰苦?廖晓义却用“价值观不同”轻松化解问题她说自己不是一名牺牲者,只是做了自己认为最要和最有价值的事,在追求幸福的动机上和大款追求财富并没有十么区别,只是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而已。 从城市到乡村的乐和 在城市推广环保,在廖晓义看来不过是“一抹浅绿”。好比她早期倡导的空调度数调节法、垃圾分类、节能节水都是建立在现代物质上的,是对于现代人无法摆脱物质文明生活的一种退而求其二欠的做法,“不能说是城市环保’。学哲学的她,希望有一个能够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解决的办法——文明模式的转型。显然,这种模式在城市很难实现。“比如说在城市里很难选择你的这种叫低碳建筑也好,绿色建筑也好,你很难选择你的能源消费方式,污水处理的方式等等,城市之间也很难做真正的那种彼此之间像—个家庭—样的。那么在城市推动这种产业转型创意产业、养生产业、教育产业、养老产业等等,它也受很多的限制。但是在乡村就还有这中空间。”廖晓义现在的关注重点就是如何把“一体深绿”在乡村中建立和推广起来。这个“一体深绿”,就是乐和。“注意和那个‘乐活’是不一样的,‘乐和’注重的是‘和’。其实就是一个从失和的世界转向乐和的家园,其实这个和就是人与天和,个与群和,人与心和,力与力和,心与智和,它是一个整体的和。只有一个整体的和,才能解决人和自然的这种和谐。”位于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的大坪村就是廖晓义的乐和家园。它包括了生态文明系统的六个方面:乐和人居——建造乡村生态民居:乐和生计——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乐和伦理一一修复乡村精神家园;乐和治理——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乐和养生一一建立乡村保健诊所;乐和生态——实施乡村环境管理。其中乐活生计避免了乡村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村民们用生态养殖和种植致富,绿色中国消费联盟成为该项目的绿色时尚的订购者之一,大坪山的手绢已作为特别的礼物走进了一些重要会议,还作为载着汉字和英文的交流载体被送到—些国际改要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官员手中。 环保的中国智慧 廖晓义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获得者,2008年又获得“全球公民奖”,给她颁奖的正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这些国际场合,穿着旗袍、画着淡妆、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廖晓义总是不遗余力地分享和推广她的环保的中国智慧。可是—旦来到乡村,她的装束和行为又_与一般的农妇无异,“村民们都喊我廖嬢”。 她笑称自己是个“虔诚的好学生”,—直跟着西方入学环保,却发现西方的环保虽然有很好的经验但却有自己的问题,他们把过度消耗物质资源的生活方式当做既定的前提,将环保理解为纯技术的话题。于是她将西方的环保经验与中国的哲学智慧相融合,便有了环保的中国智慧。“中国智慧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这个胎儿怎么和自然这个母体形成一种中敬畏和谐的关系。”在她看来,中国“敬天惜物”的传统就是最大的环保,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儒、道、佛、医、艺从不同的角度为环保提供启迪。“儒家讲人事,就是个体和社会怎么合一;道家讲人本,那是物我合一;佛家讲人心,心灵和知识之间如何合一,不仅有知识还要有德性道心;中医讲人身,告诉我们精气神如何合一:至于艺,人居,琴棋书画帮助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使情感倾注到细微处,一种诗意的栖居。” 这个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村长显然更加喜欢乡村生活。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的世博开幕期间,她依旧扎在乡村,因为“乡村让生命更真实”。
原味 富豪级知识分子钱文忠 国学骇腕的学术与人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mangazine名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钱文忠又出了两本书,这次特别直白,不是什么史学,不是什么佛学,也不是什么国学,而是直白的语录。书名曰:“钱文忠语录”,乖乖!能在有生之年拿着自己话语汇总的小册子满大街传阅并让人顿悟的,古往今来,令人印象深刻的也就伟大领袖毛泽东了。那么,钱文忠说了哪些惊世骇俗的格言呢?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 教授、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 教授、伊朗学家R.E.Emmerick 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他是百家讲坛的知名主讲人,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钱文忠解读< 三字经>》、《班墨传奇》、《戊子草》、《已丑草》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梵文基础读本》(续补)。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二百余篇。 文| 河西 记得第一次见钱文忠,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为其举办的《玄奘西游记》新书发布会上。我记得很清楚,天降大雨,我淋得像落汤鸡一样步入会场。当时钱文忠已经挺火的了,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开讲,他可是上海唯一的“学术说书人”。《玄奘西游记》首印30 万册,当时我一边开会,一边私下里掐指头算,一本书就可以进账多少万? 钱文忠现在真是火了,用北京话说也是“骇腕”了,该像其他的腕儿那样摆谱吧。其实不然,发布会完毕,把手头的四本书递到他跟前,他笑眯眯地接过来,从怀里掏出一支金笔,非常认真地在每一本的扉页写上“河西兄指正”的字样。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对钱文忠的印象就是没有印象,但是这一次,他谦逊、平和,至少在我心中确实为他加分不少。 学界“玩主” 2009 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度节节下滑,钱文忠拍马救主,主讲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依旧收视长红。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刚刚从于丹的《于丹< 庄子> 心得》狂销200 万册尝到甜头,此时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以首印百万的优厚条件请到《钱文忠解读< 三字经>》这本“摇钱书”。 有人说,这点版税搁穷作家真是谢天谢地,搁钱文忠身上大概也就是“毛毛雨”。上海滩都知道,钱文忠下海经商多年,攒得家底无数,实是学界“玩主”一枚。“钱老板”一出场那场面老大了,穿金挂银,卡地亚的戒指、中国的血色琥珀、蒂凡尼银链、限量版的欧米茄玫瑰金表,随便哪一样都让我们艳羡不已。据说他给我签名的是“万宝龙”金笔,价格不菲,而据说他竟有上百支之多。 1990 年,因为社会环境,他离开北大,下海经商,聪明脑瓜碰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绝佳时机,学术男变身经济男,依旧是呼风唤雨。这5 年中,他做过各种生意,究竟挣了多少钱我们无意评估,反正,他现在是有房有车还有专职司机,挂着一个北大青鸟环宇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头衔,最艰深的梵文、巴利文佛学学问和最时尚的奢侈品讯息,同时都能从他那儿脱口而出,此等奇观,只能说是“时代造就惊人化”。 也许正是因为在社会上磨砺有年,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开播的“文中有话”节目中,钱文忠才能滔滔不绝,就各种话题发表自己看法,谈古论今,尽显胸中丘壑。 季门立雪 自从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后,关于他的争议也如其他几位学术“超男超女”一样,层出不穷。 比如钱文忠的身份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季老关门弟子”一说,就有一位同为季羡林的弟子葛维钧先生撰文《钱文忠讲座中的梵文错误并及其他》提出质疑。要我说,钱文忠是否为季老关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于错误,我要在鲁迅、陈寅恪、熊十力的书中找出错误或立论草率之处,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此等指责,亦不足为论。在中国这个佛教大国中,像钱文忠这样立志于枯燥繁难的佛学学问的学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还记得,多年前,钱文忠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我就买过一册周一良先生的名著《唐代密宗》,译者一栏上赫然写着钱文忠的名字。翻译之道,甘苦自知,更何况是这样一本吃力不讨好的密宗专著?而钱译,准确、流畅、传神,和坊间各种佶屈聱牙的学术译本相比,高下立判,也实在是难得,看得出来,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钱文忠虽天资聪颖,他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恩师的悉心指点。对于季老,钱文忠是谨守弟子礼的。他的一本随笔集就取名《季门立雪》,取“程门立雪”的典故而改之,对恩师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另一本随笔集《人文桃花源》,开篇四章,全写自己在季羡林先生门下求学故事,学术上的受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人方面的潜移默化。钱文忠记得很清楚:“季先生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会被来报到的新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三个小时。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先生坐在主席台上。” 17 岁时,机缘巧合,钱文忠就开始和季羡林通信。当时是1984 年,钱文忠高三,季先生决定继1960 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在季羡林的身边, 他苦读梵文,入北大第二年就获得了“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后留学德国,为继承季羡林的衣钵,钱文忠可没混日子混文凭。从他学会的语言种类我们就可以一窥究竟:德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日语、和阗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语、古孟加拉语、古藏语、古伊朗语、尼瓦利语、阿委斯塔语—真高深,相信许多人连尼瓦利语和阿委斯塔语到底归属地球上哪个角落都不知道。 他现在还是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委员会委员,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著译作十六种。他每年在复旦开梵文巴利文课,并在北京主持着几个研究所,还应该是复旦大学极少几位没有申请过任何科研经费和课题的老师。 国故新知 《玄奘西游记》和《解读< 三字经>》可算是“国故新知”的一种钱氏解读。 钱文忠从文献、考古、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学的角度讲玄奘,力图恢复玄奘大和尚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对于太过熟悉“白马王子版”唐僧的普通大众来说,确实是耳目一新。虽然钱文忠并不知道,《西游记》的作者将玄奘从英雄变成懦夫其实另有深意,但是玄奘被《西游记》遮蔽了太久了,就像《三国演义》让曹操蒙羞至今一样,唐僧急需一次钱文忠式的普及性翻案。 钱文忠有一种能力,就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这似乎也是“百家讲坛”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当然,浅出要有深入作为坚实的基础,否则的话,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经不住推敲。钱文忠说他在“百家讲坛”上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是否如此,没有考证,但是就我看到的他所著的《巴利文讲稿》来看,他是严肃的。 钱文忠只是下定决心要为文史哲的普及工作多做一些努力,因为中国当前的文史哲环境实在是让他忧心忡忡。“当年有一个笑话,北大学生说要跟陈寅恪开练,要争取一年超过他,用什么办法?500 个学生每人攻一段,加起来就能超过陈寅恪,你以为学术是打群架吗?”他颇为无奈地说。 让“冷”专业华丽变身为“大热门”(至少在出版界是这样),钱文忠在佛陀与俗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国故多一些新知,多一些趣味,不好吗?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