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文本之“间” 从孔子到鲁迅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研究   哲学  
描述: 本书收集伍晓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历年所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主要论域包括中西哲学比较、解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以及对鲁迅思想的哲学考察。代表性文章有《“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或,莱维纳斯与孟子》和
吾道一以贯之 重读孔子 第2版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前479   哲学思想   研究   前551   孔丘  
描述: 本书出版后倍受重视,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注意。美国M.E.Sharpe出版社所出版的介绍和研究中国当代思想的著名国际学术刊物ContemporaryChineseThought:TranslationsandStudies曾以2007年夏季号一整期的篇幅发表了此书重点章(即原书第一章)的翻译,题为“ASingleThreadRunsThroughAllMyDoctrines:WuXiaomingRereadingConfucius”。鉴于本书日益增加的思想和学术影响,以及出版中诸多令人遗憾的印刷错误,作
忠于/与他人——重读孔子关于忠的思想
作者: 伍晓明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
“如保赤子”: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与政治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传统倾向于从伦理角度来理解和规定政治。理想的政治常被描述为民能在其中享受到统治者无微不至的呵护这样一种状态。是以种种描述父母对子女之照顾与关切的字眼常被用来描述此种理想的政治或政治的理想。此一传统所理解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遂成为统治者与民之关系的理想模式。此或许即中国传统中所谓家、国同构的最根本的意义:“国”只是一大“家”,主要是因为前者乃后者所具有的伦理结构的放大,而不是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实际制度的放大。而当此种基于传统的家伦理而被理解的政治结构开始暴露自身种种似乎不可解决的问题之时,此种以国为家的政治状态即开始被批判为“家天下”。本文试图思考中国传统中此一以特定方式被伦理化的政治所必然蕴含的某种结构性的暧昧或两可之处:“家—天下”理论上可以是最具伦理性的,亦即最对他者负责的制度,但也可以是最具暴虐性的,亦即最不对他者负责的制度,而此二者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此制度中,当“家长”对“子女”的被认为应该是无条件的关切无论由于何种原因而转为暴虐——而此转变始终都是可能的——之时,并没有一制度性的“第三者”来限制此可以无限膨胀的暴虐。本文试由此而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中存在于君主对民的无限绝对责任与社会对公正和法律的需要这二者之间的困难张力。
“如保赤子”: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与政治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中国传统的开端之处,天与人的关系被视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此关系由"天子"为中介。天将父母的责任转授予天之子,天之子则是"元后",即民之大君。作为民之大君,天之子应为民负起如父母对子女所负的责任。在传统经典中,此责任即直接被描述为:"作民父母"。《尚书·泰誓上》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尚书·洪范》亦云:"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