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与中国之道
作者:     顾立雅   来源: 郑州:大象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本书从孔子及其思想影响人类之始,有关真、假孔子的争论就已开始。顾立雅作为地道的西方学者,在这本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景仰,却又与传统的卫道士心态有本质的不同。顾立雅浓厚的汉学功底和同中国知名学者的密切交往,使得他的孔子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孔子学院的经贸效果
作者:     连大祥   来源: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文集   文化传播   影响   中国   中华文化  
描述: 本书收集及整编作者近年来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孔子学院经贸效果的论文。作者应用严谨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国际数据与美国各州数据,指出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国与国际间的贸易活动、直接投资与人才流动方面都有显著贡献。
孔子与保罗
作者:     杨克勤   来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前479   人物研究   前551   孔丘  
描述: 本书从修辞的角度,比较了孔子与保罗一样革命性的言辞,将中国的圣人与耶稣的门徒合炉而冶,以努力建构一种特别意义的汉语神学。作者努力,在我们看来,希望在于,基督教的教义能为华夏上国所理解,而我中华文明之精义,亦能让基督教徒所接受,这些,充分表现在他对孔子与保罗的思想和生命的阐述之中。
孔子 即凡而圣
作者:     赫伯特·芬格莱特   来源: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前479   哲学思想   研究   前551   孔丘  
描述: 本书紧扣《论语》的文本,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
儒学与女性
作者:     罗莎莉   来源: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妇女学   关系   中国   研究   儒学  
描述: 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中庸 论儒学的宗教性
作者:     杜维明   来源: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庸》   研究   儒家  
描述: 本书作者用诠释学的方法,把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构想的展开、而非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清楚地说明《中庸》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和完整的结构,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作出整体性的解读,才能透过它的表层语义达到对其内在意义的理解。
儒学第3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
作者:     杜维明   来源: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集   哲学思想   儒家  
描述: 本书作者八十年代数次来大陆,与大陆学人就儒学传统、儒家精神、中国文化等议题做过多次深入的研讨和对谈,本书即是这些思想交流和交锋的记录,其中关于儒家的“创造的转化”、“超越而内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及“士的自觉”等的讨论,代表了作者在八十年代的核心思考,和作为第三代新儒家在思想领域的创造性的贡献。
论儒学的宗教性
作者:     杜维明   来源: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论语》的<先进>篇有:“季路问事鬼神。
仁与修身儒 家思想论集
作者:     杜维明   来源: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思想研究   文集   儒家  
描述: 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英文论文集,以一种分析、描述的方式来检讨儒学思想模式的某些显著特征,集中反映了其60~70年代对儒家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探索。
花鼓歌
作者:     黎锦扬   来源: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美国   长篇小说   现代  
描述: 从国籍来说,王戚扬是一个美国人,但是他从内之外都散发着中国味道。虽然年轻的时候从战乱的中国移民到了美国,但是就算是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不愿意入乡随俗。他不愿意穿西服、不愿意儿子跟外国女人交往、不愿意看西医,不愿意跟银行打交道。他从内至外都在刻意排斥着美国。甚至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唐人街的那短短几百米,久而久之,他跟两个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子之间因理念只差变得形同陌路。他大儿子王大正值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学识渊博,是政治学博士,但是感情方面因为美籍华人妇女严重稀缺,父亲又不同意跟外国女人交往而长期单身;工作方面也因父亲反对他做体力劳动而无所事事,只能永无止尽的待在学校里。看到周围的同伴都找到了外国女友,找到了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自卑之余对父亲的痛恨也逐渐加深。小儿子王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已经完全适应了美国化的环境和生活,他痛恨中餐,喜欢汉堡;痛恨《四书》,酷爱足球。而这些却恰恰是父亲完全接受不了的因素,父子俩的关系剑拔弩张……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