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钟茂森博士儒释道经典讲座文集 《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研习报告 》《佛说阿弥陀经研习报告》《地藏菩萨本愿经研习报告》《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佛说盂兰盆经 细讲六和敬 研习报告》 套装共5册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团结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集   古代   中国   哲学思想  
描述: 《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弟子规》为儒之本,《太上感应篇》为道之根,《佛说十善业道经》为佛之根。这三部经典经文不长,内容易懂,容易受持,因此广为传诵。然“三岁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要将经典中的教诲落实于生活中,则非易事,看似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广的义理。《佛说盂兰盆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同被誉为“佛门孝经”,这部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启发众生的孝心,借弟子大目犍连尊者欲报亲恩这个事件,给我们留下这种垂范。经中为我们讲述了盂兰盆法会的由来和意义,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如理如法地行孝,以达到至孝。《细讲六和敬》是作者承恩师慈命,对《六和敬僧团倡建书》所做的十个小时的详细报告。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叫做“六和”。无论在家出家,以“六和敬”做为修行准则的四人以上的团体,就叫僧团。六和敬僧团出现的地方,一定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本报告中,作者为我们详细开解了“六和”的真实义理,并告诉我们如何落实“六和敬”、建立“六和敬”团体。“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修学的纲领。道品为梵语bodhi-pak?aka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即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为“佛门孝经”,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基础。在佛法里,有四位菩萨是大乘修学的代表。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尊师,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本书是钟茂森博士于2007年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研习报告。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发心学佛,一定要重视孝亲尊师、修十善业的心地法门。要以一种特殊的、殷切的心情学习这部伟大的经典,感受地藏菩萨那种孝慈心以及为法献身的精神,效仿地藏菩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众生做一个孝亲尊师、修十善业的好样子。”《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之一,这部经原名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这部经的时候,给它安上的经题。《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是佛的名号,是梵语,翻译成中文,“阿”翻作无,“弥陀”翻成量,“佛”翻成觉,所以“阿弥陀佛”中文的意思就是无量觉。这个无量是代表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所以,“阿弥陀”这个名号就是自性的德号。本书是钟茂森博士于2008年所作的《佛说阿弥陀经》研习报告,依据明代高僧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将《佛说阿弥陀经》的微妙义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细讲大学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团结出版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大学   研究   儒家  
描述: 《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南宋的朱熹把这篇文章单提了出来,成为《四书》第一篇,是圣贤教育重要的篇章。《大学》的大字,古音是念太,所以大学,古人称太学。《大学》作为孔老夫子的遗教,是初学人德之门,也是修己治人之道。《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根据钟茂森教授集众家之长所讲授的《大学》研习报告整理而成,本次讲解,其中文字训诂依据《朱子集注》,在义理方面基本上都采用藕益大师的《大学直指》,又佐以明代历史上罕见的大儒王阳明以及通儒通佛的江谦先生对《大学》的解悟。 正如江谦先生所言,《大学》是诸经之心要。藕益大师的《大学直指》,又是《大学》之心要,为什么?千古以来,唯有藕益大师一人,能够把孔老夫子在《大学》里面所说的义理之核心,圆满究竟地为我们开显出来,是把孔老夫子的心传和盘托出,二千五百年来他是第一人。印光大师如是赞叹,江谦先生也是如是赞叹,江谦是儒者,印光大师是通儒通佛的大德。 钟茂森教授三十个小时的研习报告,洋洋几十万言,使儒释道包括宋儒理学历代诸圣大贤跃然纸上,他们谆谆教诲的圣贤之道,通过钟茂森教授春风化雨般的讲解,传递给我们千年乃至于几千年之后的学人,让我们对往圣先贤的境界。生起殷重的恭敬向往之心。
找寻中国精神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民族精神   中国   研究  
描述: 本书内容阐述了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道义拯救商业危机:——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八荣八耻——明道德 知荣辱、百善孝为先、为和谐世界培养君子儒等。
百善孝为先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团结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本书汇集了钟茂森博士多次演讲《百善孝为先》的精彩内容,依《孝经》的义理为主线,从儒释道不同的文化视角,以古今案例为佐证,旁征博引,兼采众长,并结合钟博士自身实践孝道的经验、体会,为我们详细论述了为什么说孝为百善之先、孝的真实义、如何行孝等内容,层次分明,论理深入,生动感人,特别适合现代人阅读。
吉凶祸福的原理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群言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道藏  
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道家的这篇太上感应篇,通篇都是讲因果报应的。 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可是历代的古圣先贤的注疏讲义,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了儒家的精要,而且将道家佛家的精华都收揽在其中。太上是至尊的称呼,所谓称天立教,指示人不可以疏忽,要认真体会天道,也就是天理,而去顺乎人心,如法奉行的意思,反以叫太上。全篇开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四句为总纲,把感应之事理,已说得非常的透彻。有感必有应,随感随应,这是天然之道,道理非常之深。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讲因果,作善的人家一定得善报,而且还必有余庆,吉利还有剩余的。作不善的人家,必有恶报。恶报之后还有余殃,子孙都会遭殃。 印光大师曾说:太上感应篇摄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 常州彭凝祉先生小的时候就奉持太上感应篇,后来考中状元,做了尚书依然每天奉持。他还说这部书是元宰必读书,元是状元,宰是宰相,状元和宰相必定得读的书。不是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状元当宰相,但要想当好状元宰相的人必定要在这本书上下功夫。
论语讲记 全9册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论语》一书,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文献。细讲《论语》是钟茂森博士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细讲,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博士“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在本次讲习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论语讲记》整理成书共计九册。
中华文化的3个根本 3册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群言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道家的这篇《太上感应篇》,通篇都是讲因果报应的。《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可是历代古圣先贤的注疏讲义,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了儒家的精要,而且将道家佛家的精华都收揽在其中。太上是非常尊敬的称呼,所谓称天立教,指示人不可以疏忽,要认真体会天道,也就是天理,而去顺乎人心,如法奉行的意思,所以叫太上。全篇开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四句为总纲,把感应之事理,已说得非常的透彻。有感必有应,随感随应,这是天然之道,道理非常之深。
细讲论语 1 学而·为政篇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Ru   Jia   儒家  
描述: 本书是钟茂森博士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作者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藕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
太上感应篇研习报告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群言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
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
作者: 钟茂森   来源: 北京:群言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修德立业的根基》 儒家的基础德行在弟子规里面,道家的基础德行在太上感应篇里面,佛家的基础德行是十善业道经。如果说在儒释道三家里面找出相似同类的,那么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跟弟子规属于同类的,都是讲我们的基础德行。 弟子规是一部讲人如何落实德行的教材。人希望能够在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那么学习弟子规便是最好的入门根基。就要在根上扎根,弟子规要句句做到,我们道德的根就扎稳了,我们这一生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就都有了把握。 弟子规,一百一十三件事,讲的似乎都是生活小事,但于当今儒学根基缺乏的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童蒙养正』的教材,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待人处事的至要良箴。细细体味,弟子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义理,所谓『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百川,所有河流的味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给了我们伦中的所有规范,甚至还不仅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学习弟子规,于一滴水,体百川味,成就幸福人生之根基,何其幸哉? 《吉凶祸福的原理》 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道家的这篇太上感应篇,通篇都是讲因果报应的。 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可是历代的古圣先贤的注疏讲义,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了儒家的精要,而且将道家佛家的精华都收揽在其中。太上是至尊的称呼,所谓称天立教,指示人不可以疏忽,要认真体会天道,也就是天理,而去顺乎人心,如法奉行的意思,反以叫太上。全篇开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四句为总纲,把感应之事理,已说得非常的透彻。有感必有应,随感随应,这是天然之道,道理非常之深。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讲因果,作善的人家一定得善报,而且还必有余庆,吉利还有剩余的。作不善的人家,必有恶报。恶报之后还有余殃,子孙都会遭殃。 印光大师曾说:太上感应篇摄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 常州彭凝祉先生小的时候就奉持太上感应篇,后来考中状元,做了尚书依然每天奉持。他还说这部书是元宰必读书,元是状元,宰是宰相,状元和宰相必定得读的书。不是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状元当宰相,但要想当好状元宰相的人必定要在这本书上下功夫。 《回归本性本善》 十善业道经,是佛门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十善的内容中,属于身体行为的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行为的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思想行为的有三种: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这十种行为属于善行,所以叫十善业。业是行为,道是原理。这部经阐述了十善行为的原理,所以叫十善业道。经,是恒常的宇宙人生真理。本经也叫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陀契机契理的针对众生圆满的说法,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十善业道』作为基础。让我们以十善业道经为标准,正己之心行,立志效法前贤,为达至善圆满之境界打下坚实基础。 『十善』,有十个科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十个科目。但是它的深义是代表大圆满,在华严经里面,『十』就代表大圆满。所以这个善法是包含着大圆满的善,无量无边的善法,归纳起来可以有这十大类。这个善就是善恶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要修十善,按照十善去做就能够得人天一碣报,甚至成圆满菩提。 这部十善业道德经虽然在佛法里属于基础科目,是教初学的,可是要知道,这部经典既通初学也通圆满的如来果地,是圆融的。从初发心开始学佛,一直修到阿罗汉、菩萨,到如来果地,所修的无非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落实,所以十善业里的每一条含义都非常深广。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