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从“郊社之礼”看儒耶分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教   “礼仪之争”   利玛窦   中国   内部   中西文化交流   分歧   基督教化   耶稣会   天主教  
描述: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歧之所以演变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止,是因为天主教皇于1704年和1715年发布两道禁令,使之成为西方教权与中国皇权之争。本文无意总结这段历史,而只是简述利玛窦传教著作中在“郊社之礼”这个问题上反映的儒耶分歧。这一分歧不仅关乎中西文化不同的“上帝”信仰,而且关乎中西文化看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说: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朱注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窃意仲尼明一之以不可为二,何独省文乎?《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礼仪之争”与礼仪变迁
作者: 暂无 来源: 前线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规范   人际交往   世界性   公民素质   “礼仪之争”   文明进步   以礼治国   国际交往   文化现象   世界各国  
描述: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素质的标志,在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国格。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礼治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上升而为礼制,下沉则是礼俗,与道德更是互为表里,具有维系、调节和教化功能。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律、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等,无疑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对中国社会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传统礼仪也仍在不断调适、融合和发展。明末西方天主教耶稣会来中国传教,以利马窦为代表的一批传教士来到北京。为了打开传教局面,他们十分注重策略,一切顺应中国的风俗礼仪,采取“补儒易佛”的方针,深得中国皇帝的喜爱,利马窦死后还于马尾沟敕建墓冢。但还有一部分传教士认为中国礼仪中的敬天、祀孔、祭祖等内容与天主教教义格格不入,并以此攻击耶稣会违背教规。清初,罗马教皇为此甚至发布七条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