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明清之际基督教入华与耶儒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儒之争   明清之际   耶稣会  
描述: 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基督教的传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大事,而基督教文化在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突出的事件。明清之际,基督教以耶稣会为媒介第三次传入中国,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先驱的利玛窦
浅论利玛窦《天主实义》出版的必要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江丛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天主实义   利玛窦   耶稣会  
描述: 16世纪末,在反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耶稣会士试图进入中国传教。然而在传教过程中他们却遇到了层层阻碍。作为在华传教士事业的先驱和领导者的利玛窦,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采取了“辟佛补儒”的传教策略、以
浅论《中华帝国全志》对佛教的描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帝国全志》   易佛   耶稣会  
描述: 明末入华的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逐步确立了"合儒易佛"的传教路线,将佛教作为批判对象。一个半世纪之后,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主编的巨著《中华帝国全志》刊行,本文以该书原典为基本材料,通过实例揭示这部被视作"西方早期汉学三大名著"之一的著作对耶稣会"易佛"方针的沿承。
异文化与在地文化的融合:以法国出版《中国文化历史及风情丛刊》(1776-91)的孔子生平图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Sino-Christian Stud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仪之争   图像学   孔子   耶稣会  
描述: 《中国文化历史及风情丛刊> (1 776-91) 为欧洲十八世纪下半 期介绍中国的最重要书籍,亦为法国汉学之祖。编辑横跨中法两 地,由法国在北京的传教士蒐集资料或翻译寄至法圈,再由法方 东方语言专家
Integr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with Local Culture: The Icons of Confucius in Mémoires concernant les Chinois (1776-91) in France
作者: 暂无 来源: 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仪之争   图像学   孔子   耶稣会  
描述: 《中國文化歷史及風情叢刊》(1776-91)為歐洲十八世紀下半期介紹中國的最重要書籍,亦為法國漢學之祖。編輯橫跨中法兩地,由法國在北京的傳教士蒐集資料或翻譯寄至法國,再由法方東方語言專家編輯審訂。叢刊第十二集刊出十八幅精美的孔子生平圖。孔子圖像出現在一個不屬他的文化系統,觀者為另一個文化族群,主題與風格如何做改變?新的文化意義為何?這一系列圖像由法籍北京傳教士錢德明根據明末孔子聖蹟圖手繪,與中國的原稿對照,第一幅孔子肖像,手上的筍引起祭祖聯想、改成不明的才暗形物,主要是耶穌會面對中西方的禮儀之爭所避開的祭祖或祭祀宗教聯想。第四幅孔子誕生圖則保留東方原稿孔子出生的仙人奏樂,但下方加上天主教聖母誕生,以中西混合的圖像方式讓孔子生平與聖經宗教人物作類比,喚起耶穌與聖母的圖像記憶,暗示西方讀者,耶穌會在中國的聊儒斥佛的傳教方式並無不妥。而孔子圖像經由東方中國原型融入了西方基督教的圖像與美學。
明末清初儒耶之争的历史脉络
作者: 暂无 来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马窦   礼仪之争”   耶稣会   儒教   “名词  
描述: 明末清初,在耶稣会来华传教期向发生了所谓的“名词、礼仪之争”.尽管罗马天主教当局与帝制中国之间因固有的义理和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不发生冲突,但“名词、礼仪之争”毕竟提供了中西思想文化平等对话的一少见的历史机缘.本文对“名词、礼仪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历史意义作了分析与探讨.
晚明耶教“民间布道”之考察:龙华民路线的新定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玛窦   龙华民路线   译名问题   “麦粒”隐喻   音译法   耶稣会   礼仪问题  
描述: 关于“礼仪之争”的历史原因,一直为后世研究所关注。由于“礼仪之争”与平民布道关系至深,而龙华民作为民间路线的开拓者,其传教思路与利玛窦的上层路线颇有不合,所以将龙氏观作利氏的对立方,已然成为相关研究的某种价值预设,甚至有人以龙氏为“礼仪之争第一人”。传统的价值评判,究其根本是为明末清初耶教传教的历史境遇寻求内因,然而这种将“悲剧”结局多少系于龙华民,确有割裂传教方式的历史演变之嫌。事实上,耶教的焦点意识从上层走入民间,由“学者”转至“不学者”,是“合儒补儒以超儒”的既定策略所内蕴的自然趋势,龙华民与利玛窦表面龃龉的背后,是前者在传教史的整体中对后者的直接深化与继承,两种路线之间的转换,又可视为双方在谋求传教的“均衡”运作。如此,利氏坚持以龙氏为继任者,便不应视之为“失察”,而是对下一阶段传教工作的明确安排。
从天儒合一到东西分歧-欧洲中国观的演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史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学   启蒙运动   中西文化史   耶稣会   儒家   天主教  
描述: 从天儒合一到东西分歧-欧洲中国观的演变
从“郊社之礼”看儒耶分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教   “礼仪之争”   利玛窦   中国   内部   中西文化交流   分歧   基督教化   耶稣会   天主教  
描述: 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
浅议利玛窦“合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十六世纪   利玛窦   传教士   天主教会   耶稣会   在华传教   殖民主义   宗教改革运动   外来宗教  
描述: 的一条独特传教之路。十六世纪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大大削弱了天主教的力量。为了重振教会,天主教会在殖民主义国家向海外进行扩张时也积极地向海外发展自己的势力,利玛窦是在这种情况下入华的。他来华的任务是:“依照本会(耶稣会)成立的宗旨…来征讨这崇拜偶像的中国。”①按照当时明朝的法律,只有三种人才能进入中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