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编写现状分析
作者: 王媛媛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材   孔子学院   中华文化  
描述: 随着孔子学院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了国际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各国教学情况的孔子学院教材编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能够编写出符合学习规律、实用有趣、贴近生活的汉语教材是孔子学院一线教学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从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艺术因素、多语种教材编写、研发立体化教学系列等多方面提出意见,使教材编写更贴近实用,更好发挥孔子学院的中华文化传播作用。
近代日本儒学的异化与军国主义的产生
作者: 吴磊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儒学   军国主义   异化  
描述: 明治维新后,儒学经元田永孚等人的改造,虽重新恢复了“活力”,但改造后的儒学已经背离中国儒学的基本精神,放弃儒学中的理性主义,极端强化忠、孝、勇道德,鼓吹君臣大义、忠君爱国,儒学完全沦为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精神工具。此后,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其最终结果不仅宣告日本侵略扩张道路的破产,也给中国和其他国家乃至日本民众带来无尽的苦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只有深刻认识到日本儒学中的忠、孝、勇道德对军国主义的推动作用,才有利于加深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理解,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王通儒学思想略论
作者: 杨辉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通   三教   儒学  
描述: 王通是隋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三教并行的背景下为复兴儒学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通虽然认为三教可以融通,但重点弘扬了“周孔之道”。王通的儒学思想主要是对先儒思想的继承,如对仁、义、礼、智、信、忠、恕、孝等的阐释,但也有自己的创发,如他对“穷理尽性”,“人心”,“道心”,“正心”等思想的阐发,在一定意义上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研究王通的儒学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儒学的发展以及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江淹个性审美与儒释道思想的文学书写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   江淹   文学创作   儒释道   屈原  
描述: 南朝文学家江淹,在创作上追求狂率不羁、纵情任性的美学理念,竭力翻新逐奇,而且全面悉心地模拟、学习屈原与《楚辞》,把骚体独特的个性精神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其创作的不拘一格。另外,跌宕的人生际遇的深切影响,又受到当时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思想交织映照与浸染,江淹文学作品也体现出各家文化的鲜明特色。这种三教思想因素的共存,促使江淹在后期形成了和合、圆融、平静的心态,前期诡异多变、独标性灵的创作风格,则逐渐得以调适与消解。
《非儒》成篇年代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子   年代   《非儒》   考辨   孟子   成篇  
描述: 《非儒》是《墨子》中的一篇,内容涉及墨家学者对儒者及孔子的评价问题,对研究儒墨关系以及儒墨后期思想的演变有重要意义。然而前辈学者多从儒墨相非的角度去研究《非儒》,对其成篇年代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将《非儒》与墨子、《孟子》、《孔丛子·诘墨》三者相比较,然后结合墨家的思想演变,便可考辨出《非儒》的成篇年代。结论是《非儒》成篇大约在孟子之后与秦焚书前的70年之间,可能作于荀子之时或稍后。
明清之际基督教入华与耶儒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儒之争   明清之际   耶稣会  
描述: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融合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所谓“利玛窦规矩”[1]为传教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利玛窦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龙华民坚持以基督教教义传教,忽略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
1880-1884年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教育论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和主义   费里法案   世俗化   初等教育  
描述: 从1880至1882年,时任法国教育部长的儒勒·费里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案,其确立了法国初等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大原则。费里法案并不是费里个人的发明,其中一部分来自于对第三共和国之前的时代留下的教育遗产的继承,另一部分则体现了费里所代表的温和共和派在当时法国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成果。费里法案的重要意义在于,法国的共和制度正是通过它才真正建立起来的。
由秦爨公师徒看清初中原杞县地区的印学状况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秦爨公   文人印学圈  
描述: 明清之际,印学勃兴。中原杞县地区存在着一个以秦爨公及其弟子为中心的文人印学研究圈。秦爨公《印指》及其弟子冯泌的《东里子论印》是两篇集中体现他们印学理念和审美取向的重要文献。前者尊古而针砭俗儒流弊,后者继之而更提倡创新。秦爨公以《印薮》为规矩准绳,其印风呈现出沉厚雄强的风貌。这一文人印学研究圈为后世保留下了中原开封杞县地区印学研究的片段,打破了江南印人林立而北方印人罕见的印象,对于研究印学发展,完善清初的印学史意义重大。
韩愈以“辟佛”立论性情观的建构与困境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情   韩愈   辟佛  
描述: 在儒释关系问题上韩愈没有“援佛入儒”,其祖述孔子,调和孟荀,试图重新建构起儒家的性情论。一方面,他区别了性与情的本质。认为人性固有的本质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是人性为善的内在根据。韩愈视“性”为先验,并且试图打通“道”与“性”的隔阂,确实所立甚高;另一方面,为了抗衡佛老,韩愈构建起“孔子—孟子—荀子—杨雄—韩愈”的人性论传承谱系,试图以人性上的道统来证明儒家人性论的合法性。他“以一统三”,统合孟、荀、杨于孔子的“上智下愚不移”说,构建起不同于汉儒的“性三品”说。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先天性善与后天恶行的矛盾,排除了下品之人弃恶向善的可能性,性的先验性与善的普遍性在现实人生中无法得到贯彻,最终导致了性情关系的破碎。
宋代《楚辞》传播地域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   地域   楚辞   接受  
描述: 宋代是楚辞学的繁盛期,这不仅反映在楚辞类著作数量的增多和内容的广泛,亦体现在其传播的地域上。学界对此却鲜有考证。以宋代行政区为单元,全面梳理了《楚辞》在各个地域的传播情况,发现刊刻过《楚辞》的地域共有七个,约占全国行政区的40%,反映出其传播地域之广;而接受的主体为南方人士,这种传播现象主要是由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当时统治者的崇儒政策造成的。明确这两点,对研究时人接受《楚辞》的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