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东晋南朝“钟山文化区”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钟山   建康   佛寺   文化中心  
描述: 钟山文化区形成始于刘宋元嘉治世,经萧齐永明之世,延续至梁武帝时达到高峰。东晋时期,江左甲族王、谢居处的乌衣巷及其附近的瓦官寺,是高僧和名士贵冑谈玄并论佛法大义之地,“乌衣之游”一词不仅描述其时政治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建康都城的文化中心在南岸。刘宋以后,建康的文化中心逐渐从秦淮河南岸转移到北岸的“钟山文化区”。刘宋文帝在都城北面的鸡笼山建文、史、玄学馆,建造王邸,在钟山建儒学馆,此“四学”所在地初步标示出“钟山文化区”的范围。东晋在钟山造林的政策,将此山美化成建康近郊的优山美地,吸引逐幽而居的隐士和僧人,增建佛寺,名僧由此聚集,帝室贵人前来瞻礼,从而成为建康的佛教中心。其后,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建“西邸”,推动了多项文化的发展;文惠太子萧长懋在都城东郊“东田”一带建园邸,从都城东面以迄钟山山脚下这块地区成为王府皇邸、贵族大臣园宅分布之地。西邸和东田的宗教、文化活动深化了此区的文化色彩。
宋朝建康府学研究
作者: 郑雪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府学   建康   书院   宋朝  
描述: 宋代教育事业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历来对宋朝官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央官学如太学、国子学等,而对地方州(府军)县官学的关注甚少,并且对宋朝官学的研究多是通史性的泛泛而论,对宋朝地方官学的研究也大都限于面上,几乎没有对某一具体州县官学的个案研究。建康府学作为北宋大府、南宋陪都之官学,颇具规模,地位重要,甚有影响,且现存相关的资料较多,有一定的文献基础。本文通过建康府学这一个案的研究,研究和探讨了建康府学的发展及其教学、管理制度,并阐述了建康府学与明道书院、南轩书院以及科举制度的关系,从而剖析和研究宋代地方官学制度,力求从一个点来看出整个宋代地方学校教育的层面,以助于宋朝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深化,为今日之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论文主体共分五章。第一章通过背景性的描述,勾勒出宋朝的社会概貌和州县官学、建康府学的基本状况,宋代对后世诸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州县学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建康府学地位重要,现存的相关资料较多,故有研究的的文献基础和价值。第二章介绍了宋朝建康府学的学官与学生的主要情况,对它的教学及管理的情况也做了研究。宋代官学教育尤其是制度完备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有关地方官学学官与学生的规定和设置是宋代地方官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宋朝建康府学的经费情况,包括建康府学经费的来源与支出、管理与经营。第四章以宋代明道书院与南轩书院的情况为侧重点,描述了南宋书院的繁荣状况,对建康府学与明道书院、南轩书院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分析。第五章主要是对宋朝科举制度与建康府学之关系的研究,从科举制与建康府学的教学内容、科举取士制度与建康府学学生的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综上所述,建康府学作为北宋大府、南宋陪都之官学,颇具规模,地位重要,甚有影响,且现存相关的资料较多,有一定的文献基础。通过对建康府学的研究,有助于剖析和研究宋代地方官学制度,可以从一个点来看出整个宋代地方学校教育的层面,利于宋朝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深化,亦可为今日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