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汉代的法律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律教育   汉代  
描述: 受到战国、秦代推崇法治的风尚和儒表法里治国方略的双重影响,汉代对民众的法律教育非常重视,并通过政府选官用人的价值取向及其他措施加以引导和保证。因此,当时不仅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律学世家,而且在社会上还出现了浓厚的学习法律的风气。
《周礼》所见民众法律教育——对古代“儒法兼综”的法文化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律教育   民众   周礼   儒法兼综  
描述: 《周礼》记载了官吏与普通民众接受法律教育的情况。经文所记法律教育的若干内容已经得到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资料的印证。为我国古代法律教育和法律文化的研究补充了材料。采用文献比较法和二重证据法对法律教育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及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法律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体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礼法兼综的原则。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使吏民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牵制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对《周礼》所载法律教育进行系统探讨,有益于对我国古代儒法兼综的法文化研究。在不断地完善社会法制和改革、改善司法制度的今天,亦可为当今社会的法律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论明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作者: 暂无 来源: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法律教育   思想教育   明代  
描述: 思想道德教育是封建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工具,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明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构建了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崇儒尚王的思想教育内容、明礼导民的道德教育内容和警愚绳顽的法律教育内容。
论20世纪30—40年代陕西地区的高等法律教育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陕西地区   法律教育   西北大学  
描述: 以往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高等法律教育呈现南东吴,北朝阳的格局.然而此观点忽视了当时陕西地区以西北大学为中心的高等法律教育繁荣发展的史实.为了弥补学界对民国时期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法律教育研究的不足,通过对西北大学高等法律教育、法学研究的考察和分析,认为20世纪30-40年代,诸多法学界的名宿硕儒云集三秦,研究著述极其丰富,不仅繁荣了民国时期的法学研究,也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法律行业提供了专门人才.而陕甘宁边区高等法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为新中国司法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律教育   中国古代   历史考察  
描述: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萌芽于奴隶主贵族内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教育开始兴起,此期私学的产生对后世中国封建历代的法律教育影响甚深,从而确立起了以私家传授法律知识的法律教育模式。汉代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法律教育与儒经教育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基本走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迨至唐宋,律学亦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但是法律教育终究未能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法律教育的内容始终以儒学经典为中心,以至元、明、清时期尊孔重儒,法律教育完全合于儒学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传承,还是对近代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夏同龢法政思想探源及其典范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典范   法律教育   留学   近代法政思想   宪政  
描述: 学界对晚清状元夏同龢的思想已多角度研究。但对其思想渊源及从传统儒法思想到近代法政思想转型的过程尚未研究。本文试图从法律近代化、教育史等视角,考察夏氏近代法律思想的形成渊源与其融通中西的法律教育、宪政实践之关系及具有的典范意义。
“西南联大”时期的法学轶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蔡枢衡   法律系   史尚宽   法律教育   吴经熊   教育史   王名扬   谢怀栻   潘汉典   博学多识  
描述: 我国进入近现代以来,法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散到精,产生了诸如吴经熊、蔡枢衡、史尚宽、谢怀栻、潘汉典、王名扬等有着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一批饱学硕儒,成为当下学者不能望其项背的学术典范。上述学者之所以成功,不可不谈及当时的法学教育之功。翻阅中国的法学教育史,民国时期的法律教育严格而高质高效,民国法学家严谨而博学多识,更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盛况令今人羡慕不已。但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对法学教育真正起到实质推动作用主要依靠大学和大师的作用。正所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