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诗可以怨”之本义及其悖论解读
作者: 钟明善   廖春艳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用诗   可以怨   怨而不怒   诗三百  
描述: 孔子在仁德修养方面不主张怨,但在事君政事方面却是主张怨的。"诗可以怨"的本义是士人借用诗三百以讽谏政事,且并未有"怨而不怒"的要求。"诗可以怨"这一看似与孔子仁德相悖的主张,实质上却正是孔子推行仁德、以仁为本的政治实践的表达。它体现着孔子道统观念与一家一姓王朝政统之间的拉锯与抗衡,为士人阶层的品格塑造与参政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夏人的佛儒融合思想及其伦理道德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党项   道德观   文化认同   儒学  
描述: 党项民族和西夏人受到唐宋中原“三教合一”思潮的重要影响,形成了以佛儒融合为特点的道德伦理观,并在继承和综合中原佛教和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自身的文化个性。这种伦理道德观既是党项民族学习中原汉文化并融合创新的成果,也是党项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重要表现。
论儒、道、佛三教对中国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维系与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系与发展     核心道德价值观  
描述: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儒、道、佛三教从积极的意义上对中国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维系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中,善的观念及实践的深入推进;孝与报恩道德情感、行为的培育与弘扬;诚信的道德品质的内修与固化;人生智慧的获得与生命的超越等是其中的基础方面。
存在、价值、境界——二程“儒佛差异”之辨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价值   理学   儒学  
描述: 北宋程颢、程颐提倡万物存在的根源在于本体“实”理,阐发出理学之门庭是以儒家道德形上学为径路,基本内核是以居敬为方法的内圣修养工夫,从而在存在、价值、境界三方面廓清了理学“援佛而非佛”的本质。二程的“儒(理)佛差异”之辨是北宋道德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映照,他们对理佛差异的辨析有双向目标:一方面自信地回应了佛学挑战,另一方面阐发出儒学在北宋时期“理”之本体思想的精妙,表达出了对儒家生生之德的坚持与维护。
论王弼《老子注》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的道儒融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儒关系   《老子注   王弼   》玄学  
描述: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论柳宗元的“儒佛同道”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大中   同道   儒学  
描述: 为了揭示柳宗元"统合儒释"命题的内涵,采用文献解读的路径,认为儒佛之所以可以融会、统合,其基本依据就在于佛教与"孔子同道",即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在思维方式上儒佛中道思想对把握世间万象具有相似方法论意义,在哲学内涵上儒佛心性论及反对天命的理性精神相通,在政治、经济与伦理生活中展示了对规范性的共同要求。
画家本色是诗人——读《吴昌硕诗集》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优秀传统   诗画结合   诗人   吴昌硕   书画家   中国艺术   主要表现   诗集  
描述: 诗画结合相彰,是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之一。题画诗、论画诗的出现和成熟,乃其主要表现。这种优秀的艺术传统,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并在晚清民国时期,出现了最后一次辉煌。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的诗、画作者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叔同、吴湖帆、溥儒、丰子恺、张大千等,分别以自己的实践为这种传统踵事增华。可惜的是,近数十年来,诗人大多不谙绘事,书画家书写的也多是前人的诗词作品,很少有自己的原创。不得不说这种传统的趋向消亡,是中国艺术的一大损失。
画家本色是诗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论画   溥儒   诗词作品   吴昌硕   晚清民国时期   于明   丰子恺   张大千   吴湖帆  
描述: 诗画结合相彰,是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之一。题画诗、论画诗的出现和成熟,乃其主要表现。这种优秀的艺术传统,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并在晚清民国时期,出现了最后一次辉煌。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的诗、画作者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叔同、吴湖帆、溥儒、丰子恺、张大千等,分别以自己的实践为这种传统踵事增华。可惜的是,近数十年来,诗人大多不谙绘事,书画家书写的也多是前人的诗词作品,很少有自己的原创。
李二曲的真儒论和儒学适用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二曲   儒学实用论   真儒  
描述: 李二曲是关学中的重要成员 ,他对儒学进行的条分缕析 ,在今天仍有意义。他强调做儒要做真儒 ,儒的价值在于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应用 ,不能应用的儒学 ,对社会是无益的。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述评   文化特色   佛教文学   中国佛教   20世纪80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描述: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三者之中,儒家、道教源自本土,佛教源于古印度。由于佛教本身具有的鲜明的异域文化特色及其经历的漫长曲折的中国化过程,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作用、影响较诸儒家、道教都更为复杂。自佛教入华不久,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就引起了中土士人的关注。不过,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文学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