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新编中国史系列 秦汉史 帝国的成立
作者: 王子今   来源: 北京:中信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图书   中国史   历史   秦汉史  
描述: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经过先秦时期漫长的积淀,中国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这近四个半世纪的文明进程中,*显著的历史标记是帝国的成立和汉文化的繁荣。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的历史表演。这一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深刻影响着中国此后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所关切的,正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进步和辉煌的时代精神。全书以传世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叙说了帝王将相们政治军事的成败得失,也展现了基层社会普通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通过秦汉英雄、名士、农人、工匠的事迹,或可体验中国文化少年时代质朴刚健的社会精神。《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全书六篇,描绘出秦汉曲折的历史走势和雄大的文化气象。前四篇分别描述秦史、西汉史、新莽史、东汉史的大致趋势。第五篇讨论秦汉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创造,兼及妇女地位与儿童生活。第六篇以“秦汉历史的转变”为主题,涉及儒风的流布与正统意识形态秩序的形成、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社会生活的节奏、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东移。读者通过作者的叙述,既可把握基本历史脉络,又可体会帝制奠基时代的社会文化面貌。
从汉学到中国学:贝德士与秦汉史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中国学   秦汉史   贝德士  
描述: 在1930年代"汉学"向"中国学"转变的关键时期,贝德士于1935年向耶鲁大学提交博士学位论文《中华帝国的形成》,有别于德、法以文献、名物考订为要旨的"汉学"传统,顺应英、美立足现实问题而溯源古代历史的"中国学"潮流,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87年的秦汉史入手,以西方实证史学的传统、世界史的视野、社会学与政治学交叉的方法,探讨中国集权政治框架延续及不断自我重建的本质。其特点:一是构建出威权、地域(族群)、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帝国"的分析模式;二是剖析制度、组织及其内在的以儒、法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三是在历史的因果链条中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政绩及其制度、组织的特性。贝德士指出,正是儒、法交相为用的政治原则,造就并强化着专制政体。惜因论文未公开出版,贝氏学术旨趣隐而不彰。虽然直至1980年代,随剑桥系列中国史的出现,"中国学"的地位最终确立,但无论是从理论预设、论述框架的提出,还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特性的总结来看,贝氏论文与1986年出版的《剑桥中国秦汉史》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从"汉学"到"中国学"转变的学术系谱上,贝氏论文堪称典范之作,理应具有"界标"性意义。
李源澄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成就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成就   蒙文通   学者   教育学院   书院   钱穆   秦汉史   生平事迹   章太炎   魏晋南北朝史  
描述: 受业于蒙文通、廖平、章太炎的近现代学者李源澄(1909—1958),是一位尚未受到当今学术界应有重视的蜀学大师。目前所见的公开出版的李源澄传记仅二种:第一种,四川省犍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犍为县志》之《李源澄传》(以下简称为"先生传"),篇幅为五六千字,为记叙,中有数处不确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