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辛词结构艺术的文化诗学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心理结构   陡转结构   辛弃疾词   文化诗学  
描述: “陡转”是稼轩词中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诗学意义:辛词陡转结构是词人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作品艺术形式上的反映,其深层的文化诱因来自儒、道两种文化心理力量的冲突。
品味节奏之感 享受音乐之美——《围城》小说连词现象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节奏美   音乐美   连词  
描述: 文学从诞生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有“诗、乐、舞”一体之说,著名的宋词最早也是合乐的诗。音乐通过其物理属性的变化来形成一种高涨与低落、紧张与松弛、增强与减弱的特有节奏,它恰恰与文学作品中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节奏美并非是诗词散文的专利,小说也有其节奏美,甚至可以说,小说的语言组织为节奏美的获得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素以声色不动的平淡之美而著称,然而在其声色不动的平淡叙述下同样潜藏着起伏跌宕的音乐美。所不同的是:音乐的音乐之美是凭借音节、音阶、旋律、节奏来表现;小说的音乐之美是通过叙述的节奏、情感的起伏、词语的搭配、长短句的错落来展现的。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连词,使语言流畅连贯、感情起伏跌宕、叙述从容不迫,从而构成《围城》叙述节奏中独特的音乐美。 小说叙述者在说故事时,或者把自己个性化的词语、句式和主观性评价与议论融进叙述语言,或者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介入来融进叙述语言,从而产生审美功能较强的夹叙夹议和夹叙夹喻的个性化叙述节奏。对于这些表现手法,钱钟书先生的做法是:采用不紧不慢的口气叙述,使《围城》呈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充满浅言高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兼以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简直就和音乐乐理中主旋律与大小和弦相融形成的浑厚和谐的音乐美相类似,平稳、均衡,例如: 曾元朗料想方鸿渐认识的德文跟自己差不多,并且是中国文学系学生,更不会高明——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这是一段主观性评价,“并且”、“更”一顿一起,层层递进,加以变化性重复和顶真的修辞手法——“A瞧不起B,B瞧不起c”,这和音乐中的变奏有很大类似性。在音乐中,变奏简单来说就是变化的重复,它是巩固音乐主题,深化音乐形象,统一歌曲内容和构成曲式平衡完整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变奏在保留一些音乐要素的同时又对另一些要素做出改变,从而赋予乐曲统一与变化的结合,并多次重复。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重复手法,使那些最有特性而最能再现音乐思想感情的乐曲多次地出现,就可以加深人们对音乐形象的记忆,从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更深刻。这里,钱钟书先生运用反复也是为了使读者加深印象,造成回旋曲折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体会一种鲜明而平衡的节奏带来的流畅之美。又如: “斜川的将略跟一般儒将相去无几,而他的诗即使不是儒将作的,也算得好了。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这对于士兵,倒未始非福。他作军事参赞,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 “即使”、“也”表示假设性让步,在此是为了说明斜川优秀的诗才,是对斜川的褒奖,这样真切的赞赏在《围城》中是较为少见的,其中暗含了钱钟书先生的鉴赏标准。“所以”、“倒”、“因此”几个连词构成的是其“文能穷人”的感慨,体现的是钱钟书先生融进叙述语言的一种主观化评价和议论。 有时钱钟书先生还通过看似不加褒贬的浅言高论来揭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如: “周太太并不知道鸿渐认识唐小姐,她因为“芝麻酥糖”那现成名词,说“酥”顺口带说了“糖”;信口胡扯,而偏能一语道破,天下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都是这样的。”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是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第一段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所谓的预言家和“神算”,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因为”表原因,“而”从一般的日常生活个例引发到社会规律,这既是一种主观性评价,又是社会现状的揭示。第二段中“或者”表并列,与“因为”相结合说明钱钟书考虑之周全,“尽管”是表让步,看似一本正经地说教,实则强烈讽刺了这些靠死人吃饭的所谓“作家”。从音乐乐理上来看,这两段都呈现出同一个特点,即表面上的平淡,深层下的浑融,从而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审美空间,而这种具有差异的融合,也就是一种音乐圆融之美。 在《围城》中,体现得更多的则是一种批判讽刺的意味,.有时叙述表面看似客观未曾褒贬,但读者仍能体味出隐藏在叙述表层语义后的深层批评、讽刺的意味。例如: “用人上了菜,大家抢坐。主人说,圆桌子坐位不分上下,可是乱不得。又劝大家多吃菜,因为没有几个菜。客人当然说,菜太丰了,就只几个人,怕吃不下许多。” 这一段真是绝妙!钱钟书仅用几笔最简省的笔墨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幽默滑稽的众生相。先用一个动词“抢”定了基调,表明这些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看似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实质上所包藏的市侩特性;再用一系列连词“可是”、“又”、“因为”、“当然”、“就”,将中国人饭桌上主客之间的虚伪与客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这些连词犹如音乐中的加强号,虽然从整体来看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却能在关键几处主导整首乐曲的变化趋势和感情脉络;而从乐曲层次变化上来看,这种运用连词的手法又类似于音乐中的变奏,主题本身比较单纯,但后面将这一单纯主题一次一次地改变几个音符,又一次一次地重复演奏,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性格侧面,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果敢有力,有的诙谐快活,有的气势磅礴,使我们欣赏者在一边听出它们新的个性的同时,一边又能捕捉到这些变奏曲与主题的联系。 在《围城》小说中,钱钟书先生还比较多地运用连词与比喻结合,使节奏这一直观、强烈、具有深入表现力的文体因素焕发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成为其个性表现的重要途径,以体现节奏之美,这又有几种情况: l夹叙夹喻 有时钱钟书先生不加议论,而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用比喻句式来承载其个性化叙述,如: “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此例中的“只”、“或者”、“至多”三个连词层层深入,叙述语气并不急促,古今中外天马行空的喻体层见叠出,表达出鸿渐不想吻又不得不吻的矛盾之下一种无奈选择,夹叙夹喻的叙述中最终归结于“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2表里映衬 “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以为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这里,作者抓住连词在语言中的特征,通过比喻介入,以一种钱式玩世不恭的语气将鸿渐的软弱延宕、自作聪明而又无奈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同样蕴涵了和谐的基因,即表面的看似平淡,只不过这里的平淡是通过比喻的介入将其化开,让人不容易体会到其内在心理的沉重和无奈,而这份沉重和无奈就是表面的平静之下蕴藏着波涛起伏般的跌宕之由来,这样的表里相衬同样形成了《围城》叙述语言音乐般的和谐美。 3比喻贴切 “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由于赵辛媚始终将方鸿渐视为自己的情敌,因而处处嘲弄、事事刁难。在这种情况下,苏小姐一方面加深了对赵辛媚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希望赵辛嵋和方鸿渐这两个男人为自己争斗,以满足她的虚荣心。于是,苏小姐就刻意对方鸿渐表现出亲密的态度,来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此时的方鸿渐己无意于苏小姐而倾慕于唐晓芙了,所以有意识地回避她的亲热。赵辛媚、苏小姐因不了解个中内情而误解,因而当方鸿渐辞行时,苏小姐似乎内心若有所失,于是“特送他到走廊里”。作者用“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来刻画苏小姐此时的心境,真是人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大冷天出门前烤烤手,这是人们生活中的惯常动作,在这里,作者围绕苏家聚会,方鸿渐、赵辛媚与苏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运用连词“因为”表原因,以“暖手”这一行动来表现苏小姐内心的失落,精雕细琢地构拟出这一比喻,并结合作品独特的意境,深入浅出地刻画出苏小姐此时的内心世界,达到与读者的共鸣。这种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波澜起伏的比喻,从音乐乐理上看,构成了起伏跌宕的旋律美和乐曲的错落之美,节奏鲜明而和谐。 4寓情于事 “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 在这一比喻中,作者力图
浅析萧绎《金楼子·戒子篇》的教育教育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之道 萧绎《戒子篇》中训诫后辈修身之道所用引文篇幅最大,其中又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立志 萧绎开篇通过批驳东方朔诫子之言以鼓励儿子们立志。东方朔《诫子书》开篇即
鲁北平原的浪漫传奇——姜金霞《蓖麻花》与《女枪王》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枪王》   《蓖麻花》   女英雄   姜金霞  
描述: 山东庆云女作家姜金霞近期的两部长篇小说《蓖麻花》和《女枪王》,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这两部作品所塑造的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形象,不同于中国以往战争小说对女英雄的男性化阐释,而是都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此外,两部小说都表现了女英雄的情爱观,写出了她们成长的历程。 关键词:姜金霞《蓖麻花》《女枪王》女英雄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人物形象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核心,战争文学更是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在《空袭中的沉思》中,伍尔夫曾充分肯定地说过,女人们虽然不能直接上战场“为自由而战”,但她们“可以用心灵来战斗”。对这位女权主义者而言,战争似乎不应当与女性发生直接的关系。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古今中外的战争文学似乎都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战争使男人不幸,使女人更为不幸。 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的残酷性让许多国人无法忘记,尤其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许多女性承受了无穷的痛苦,家庭的离散,生活的艰难,更有甚者被外来侵略者所侮辱。但在这其中,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战争中的弱者,亦有很多人直接上了战场“为自由而战”。中国现代作家也塑造了很多抗战女英雄形象,如“十七年”文学中涌现的一位位坚强的抗争女性:李佩钟(《风云初纪》)、娟子(《菁菜花》)、银环(《野火春风斗占城》)……新时期出现的戴凤莲(《红高梁》)等形象,但总体而言,这些女性或过分男性化,或过分传奇化,正如评论家韩大强所指出的: “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权力话语的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 如果说,许多男性作家塑造女性有“他者”心理因素的存在,那么作为女性的女作家似乎应该更加理解女性,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似乎也应更具有女性特征。但通览现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们却惊奇地发现,由女作家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同样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化特征,而少有女性本应有的阴柔气质。以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作家为例,在这一重要时期出现的众多女性作家:谢冰莹、冯铿、丁玲、白薇……她们笔下的抗战女性形象仍多是以参加革命斗争、追求男性气质、消除性别差异为特征,以湮没女性特征为诉求的。正如女性作家们自己所表述的: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忘记了自己是女人,从不想到个人的事情,我只希望把生命献给革命”。(谢冰莹,《从军日记》) “什么情人,什么孩子?!看吧!我们是铁和火的集团,我们红军的脑袋,眼睛里面只有一件东西;溅着鲜红的热血和一切榨取阶级、统治阶级拼个你死我活!”。(冯铿,《红的日记》) 盛英指出: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始终同民族解放、人民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女人的女性意识通常包含甚至淹没于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阶级意识之中。” 女性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走向展示女性力量的历史空间,而是对男性气质有意识地模仿,以男性特征为标尺,这无论是对女性形象而言,还是对女性作家而言,都可以说是以另一种形式不自觉地失落了自己,因为性别、身体并不因为作者主观意识的摈弃就在现实中不复存在。 而近期山东庆云女作家姜金霞的两部长篇小说《蓖麻花》与《女枪王》的出版,则让笔者眼前一亮。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完全看不到许多现代女性作家的这种自我迷失。姜金霞以诗化的手笔,刻画了抗日女战士陈静水和麦草的内心世界和女性的特有行为,彰显出真实的硝烟中的女人。两位女性虽是主动参与战争,但却并不意味两人身上就具有男性的刚性色彩,在她们身上我们看见了女性的柔美,并为这种柔美被残酷的战争所撕裂而扼腕痛惜。相对其他战争文学中的女性刻画,姜金霞笔下的女主人公避免了单面化,而走向了“圆形人物”。 一被逼成的血性女英雄 小说《蓖麻花》采用了现实主义笔触,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陈静水(乳名毛妮)70余年的人生坎坷经历为线索,展示了其对生活、对命运的独特体验和执着的人生。小说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了抗日战争。抗战中,毛妮智救八路军伤员,直接参与了游击队的铁应洼战役,女扮男装侦察敌情,参加了偷袭小组并手刃日军指挥官左藤……战争使一个胆小怯儒的女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小说《女枪王》则塑造了一个在绝境中站起来的花木兰式的抗日女英雄麦草,她为日军所凌辱,又被无赖所欺侮,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苦练枪法,与命运进行坚决的抗争。她几次独闯“鬼子”窝,多次协助抗日游击队华云支队完成任务,在以男性为主角的抗日战场上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女枪王”,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 这两部作品均采用民间视角描写战争,以民间普通的血性女性为切入点,书写了发生于鲁北平原上的浪漫传奇,道出了底层民众在残酷的战争到来时的情感与命运选择。与以往战争文学中女性大多出于民族情感主动参与战争不同,陈静水与麦草均是被“逼上梁山”的:毛妮先是因为日军侵略被迫嫁给了张货郎,后因正堂哥哥的被害她又积极参与了夜袭行动;而对纯洁的麦草来讲,虽然听说了鬼子的可怕,但一方面是守信于书成,另一方面则是心存疑问“鬼子兵真的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可怕,那样没有人性?”结果导致惨剧发生,至此激起了她内心对日军的刻骨仇恨,并在绝境之下开始了毅然决然的反抗。两位抗日女英雄的形成有着很强的个人化因素,都是被逼成的,这更符合真实的民间抗战事实。 二女英雄因爱情而美丽 陈静水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因在战乱中无数次参与了游击队的战斗,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而“女枪王”麦草因悲剧性的命运而选择了抗争,并由个人英雄主义的单干到最终融人到游击队抗日集体中。作品对两个抗战女英雄的刻画,不仅写出了她们的“英雄”行为,更写出了她们的“女”性特征:由于战乱,毛妮(陈静水)阴差阳错地嫁给了救过自己的张货郎,婚后两人相依为命,恩爱有加。从刻画女英雄的角度出发,陈静水似乎不应该再有其他想法,但作品中,她的思想偏偏“出轨”——她仍然思恋着自己青梅竹马的正堂哥哥。无数次,她在梦中呼唤着正堂哥哥的名字。正是出于对正堂哥哥的爱,陈静水主动参与了挖地道和抢麦行动;正是出于对正堂哥哥的爱,她才勇闯日军司令部……。怀着对凌辱自己的日本鬼子的刻骨的恨,麦草成了“女枪王”,但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行为却和一个男性青年有关,郝书成——一个让麦草既爱又恨的人。由于特殊原因,郝书成没能赴与麦草的约会,结果直接导致了麦草被日军所凌辱的惨剧。后郝书成成了华云支队手枪队队长,而麦草则碰巧被吸收进华云支队,两人再次相遇别是一种心情,郝书成仍然爱着麦草,麦草对他也仍有情意,在层层波折之后麦草再次接受了郝书成。作为“女枪王”的麦草并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冷血战士,只是她的情感更加复杂。 谢冰莹认为,革命与恋爱是冲突的,所以要“打破恋爱梦,革命时期不应该谈恋爱”;而冯铿的女兵们则“不要和异性扭搅,弄出许多纠纷!”仿佛只有这样,她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战士。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人是情感的动物,时刻需要情感的慰藉。爱情是战争的补偿,同战争相系,我们所认可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描写了战争中的爱情。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的爱情都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升华。战争不会因爱情而贬值,反会因爱情提升其意义和价值。战争是残酷的,唯其如此,才显示出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美好。同样,姜金霞笔下的两位女性主人公也正是因爱情而更加丰满、美丽。 三英雄是长成的 巴赫金说过:“人在历史中成长。”许多中国现当代战争小说为人所诟病,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一成不变的。现实中的人是动态的,时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人才会有变化,才会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重大的社会变动面前,人的性格变化是必然的。《蓖麻花》和《女枪王》中的两位女英雄的成功塑造正是写出了其成长的过程。 陈静水最初就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虽然心中挂念着正堂哥哥,还是听从母亲的遗言嫁给了张货郎。在张货郎的佑护之下,其思想还不时陷人情感的矛盾之中。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之下,她总是生活在迷茫和恐惧之中。随着与游击队和周正堂区长的接触,陈静水开始变得勇敢起来。而随着周正堂的牺牲,她迅速成长,并机警地女扮男装和游击队进入日军司令部,手刃了日本军官左藤。在与地主汉奸王有德父子、日军头目左藤、伪县长李立军、以权谋私的工作组组长吴西梦等人的斗争中,陈静水性格日益沉静,虽历尽艰难仍顽强不屈地活了下来。而麦草被日军凌辱之后,同其他孱弱女子一样,最初选择了自杀。后来,她虽被李跑所救但却遭到二次凌辱,愤怒之下麦草用鸟枪进行了反抗,并因此偶然地找到了自己的反抗方式,后在一位战士的帮助下她学会了打枪和飞石,并从此走上了“枪王”的道路。麦草一开始的斗争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如见鬼子就打,独闯鬼子窝……其一系列抗日行为固然值得称道,但由于其不计后果,也曾破坏了游击队的计划。经华云
惨烈悲壮的抗争寓言——试论阎连科《日光流年》的审美风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壮   寓言化   语言特色   “索源体”结构  
描述: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意蕴深邃、手法多变,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其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在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也都显示出了独特、新异的审美品格。关键词:悲壮语言特色“索源体”结构寓言化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阎连科以他特有的勤奋与想象力,以及对乡村生存状态的深切体恤与关注,忍着病痛写下了《耙耧山脉》、《年月日》、《日光流年》、《耙耧天歌》等一系列以“耙耧山脉”为背景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也因此被称为“耙耧系列”,而“耙耧山脉”也成为了当下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引人关注的所在。也有论者因相近的主题意蕴,将《耙耧天歌》、《日光流年》、《年月日》这三部作品称为“抗争小说”。其中,《日光流年》又因规模宏大,文体独特,意蕴深邃而备受关注。评论家雷达曾在文中赞叹到:“即以《日光流年》而论,堪称一部奇书。”本文试以《日光流年》为研究对象,着重解析其另类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悲壮惨烈的故事内容 文学作品的风格总是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它是内容与形式各个要素完美融合的结果。《日光流年》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便在于它的故事内容——在耙耧山脉深处,有一个小小的三姓村,住着蓝姓、杜姓、司马姓三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三姓村人的寿命都很短,祖祖辈辈没人能活过40岁。他们注定要被一种称为“喉堵症”的病夺去生命。i姓村几代人前仆后继地努力着、坚持着、抗争着,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做出种种猜测,试图破译、寻觅延长寿命的秘密。司马蓝的父亲司马笑笑做村长时,带领全村老少种油菜,希望通过油菜使全村人长寿。可灾荒之年铺天盖地的蝗虫吃光了所有的庄稼,村里的人也饿死了不少…… 蓝百岁当村长时,认为要改换土地,于是领着大家挖地换土…… 司马蓝为了当上村长,领着村人一起活过40岁,不惜牺牲自己与蓝四十青梅竹马的爱情,娶了他并不喜欢的杜竹翠。他认为造成三姓村人短寿的原因是水不好,于是他号召大家修渠引水,立志将灵隐渠的水引入村里。为了筹钱坚持完成修渠引水的浩大工程,司马蓝分派蓝四十去城里出卖肉体,让自己的亲弟兄等人去烧伤医院出卖腿上的皮,结果蓝四十患上性病而死,弟弟司马虎也凶伤口感染而死。在整个修渠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青壮劳力因为种种原因而死去。然而,最后所引来的寄寓了全村人希望的灵隐渠水竟然恶臭不堪,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东流!但司马蓝对此却一无所知,因为他自己也没能逃过“喉堵症”。死去时,他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坚苦卓绝的抗争,都破灭了,失败了。三姓村人在对抗严酷的自然、对抗死亡的过程中,付出了极为惨重的心灵的、肉体的、生命的代价。 在作品中,阎连科充分调动了他的想象力,一次又一次地将i姓村人置于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中。读者也不禁一次次地惊诧、震撼于小说的残忍、离奇、恐怖与荒诞——出卖腿皮,出卖肉体,吃蚂蚱吃红土吃乌鸦,甚至吃死去的孩子,爱情的代价,生命的代价……都不足惜,只要能够活下去,活过四十岁!阎连科以他惊悚的乡村书写,给读者的心灵以猛烈的一击,挑战我们已有的阅读经验、审美感受,让人震惊于作者的写法的同时,也震惊于三姓村人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抗争中所迸发出的生命韧性与勇气。 《日光流年》表面看似荒诞的故事内容,其实遮掩不住其内在的深切的现实关怀。它的锋芒直指现实生活中农民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司马蓝等人竭尽全力引来的竟是一沟黑臭的渠水的悲剧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已经严重破坏、污染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水源,农民无法正常生活和耕种,罹患各种疾病,这样的新闻我们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越来越多。所以仅从故事内容这一层面上看,《日光流年》就堪称为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 二独特新异的语言特色 在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提出了“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著名观点,而“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是当代作家要致力达到的一种审美效果。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阎连科也精心地锤炼着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自觉鲜明的语言意识。在谈到小说《坚硬如水》语言上的巨大转变时,阎连科说: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对这种语言已经着迷了十年,表达出来之后,发现语言本身就有文体的意义和内容的意义。……语言本身是一种结构,是一种文体,不再仅仅是表达故事,情节的文字。语言本身就是内容。” 在他这种自觉的语言意识的指导下,《日光流年》的语言也显示出一种深沉、凝重而又不失新异、奇诡的风格特色。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首先来自作品中通感修辞的大量运用。所谓通感是指打破功能各异的诸感官之间的疆界,彼此发生沟通联系,并能够相互转化,进而调动人的整体感官一同来参与的全知性审美感受方式。这种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 如小说开头: “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 司马蓝是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死亡哐当一下像瓦片样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死是如期而至了。他将离开这鲜活生动的人世了、、……死就像雨淋样终年朝三姓村哗哗啦啦下,坟墓如雨后的蘑菇蓬蓬勃勃生。坟地里新土的气息,深红艳艳,从春到夏,又自秋至冬,一年四季在山梁上丁冬流淌。” 阎连科用这样一种奇特的语言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那或沉闷或响亮的声音,与浓重的深红色在读者的心头久久萦绕不去。类似的句子在作品中俯拾即是、难以计数。正如评论家雷达所说的那样: “此书之所以给人陌生感,冷硬感,还与它在语言上的陌生化大有关系。……写这样的句子作者一定很累,因为它把声、光、色、味都打通了。” 除了通感以外,夸张也是阎连科较为偏爱的一种修辞技巧,如: “司马虎没有哭唤,他脸上被痛逼出来的汗珠在阳光中血滴一样,砰砰啪啪落下来,砸在地面的行李上,行李发抖一样颤巍巍地晃。” “能听到女人们恐慌的目光在男人哭唤缝隙的走动声。……司马蓝有些心慌了,垂着的双手,汗湿淋淋如煮了一模样。” 为了筹集修渠所需的钱款,司马蓝组织青壮年到城里卖腿皮,割了皮子后的司马虎脸上滴落的汗珠竟能将行李砸得摇晃起来,这该是怎样的力度,怎样的疼痛。女人们探询恐慌的目光来来回回的扫视甚至都有了声音,一向镇静机智的司马蓝也慌了神……读这样的句子不禁叫人揪心,也不禁为其精彩独特而啧啧称奇。 从以上所列举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阎连科在小说中往往不是单纯地使用通感或夸张,而是将通感与夸张调和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加新颖独特的复合语言,描摹出触目惊心,荒诞、悲壮而又凝重的多重滋味。 为了营造出一种真实、厚重的乡土感觉,阎连科还大量使用了“三姓村”人的语言,如“烧火院”、“儒瓜”,“孩娃”、“命通”等等。他甚至将这些方言直接就当作某一章的内容,如第四章“冤皮生意”,第六章“人肉生意”和“败刀子”,都较为细致地解释了名词的含义或由来。通过这种方式,既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又增添了质朴、深沉、苍凉、无奈的感觉。在句式上,阎连科也多用短句,既符合人物的特点,也增加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地域色彩。 就这样,阎连科驾驭着他独特新异的“阎氏语言”,为我们讲述着耙耧山脉深处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将语言风格与故事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生死倒置的“索源体”结构 阎连科不仅有着自觉的语言意识,而且也表现出了自觉而强烈的文体意识。在《寻找支持——我所想到的文体》中,阎连科曾表述了这样的观点: “毫无疑问,新鲜、独到、个性的文体,会如灯塔一样,使一部作品闪闪发光。’ 而阎连科也一直追求着文体的创新,并将文体特征当作想象之外支持故事的另一重要因素。 《日光流年》这部小说想象奇特,结构也堪称一奇。它以主人公司马蓝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却首先从司马蓝之死写起,接着写他的青少年、童年、幼年,最后写到司马蓝的出生,整个作品的叙述顺序完全将故事时间逆转倒置,而不同于局部意义上的倒叙、插叙。王一川将其命名为“索源体”。所谓索源体,就是指按时间上的逆向进程依次地倒叙故事直到显示其原初状况的文体。索源体的特征是按时间上的逆向进程来结构,依次地倒叙故事,其目的是要追索事物的原初状况。
生命的禅悟——试论《雪国》的主题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雪国》以生的虚无,死的完美来概括人的一生。在充满无数甘苦的人生之路上,在各种机缘里寻找禅的开悟。作品至始至终都渗透着日本独特的禅理光芒,其主题可以说是一曲哀婉的生命禅悟之歌。 关键词:禅悟虚无无常观生死轮回观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雪国》诞生的佛禅背景 日本人大多信仰佛教,而日本则被称为是“生于儒而死于佛”的国家。从公元6世纪佛教经中国、朝鲜传人日本后,逐渐在日本生根发芽,12、13世纪从中国回国的日本僧侣荣西、道元把禅宗传人了日本,禅宗不主张读经,也不主张举行繁琐的仪式,而提倡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事物时的一种对“终极存在”的认知。禅宗认为,真理超越我们所表达的文字,只有通过坐禅修道自彻自悟才能把握。 川端康成从小经历了和多位亲人的死别,曲折的身世让他对死亡的恐惧慢慢演变成对死亡的尊重——认为死是一种重生的方式。在他心灵深处中的“生死轮回”的观念已远远强于普通人。他自己也说:“那古老的佛法儿歌和我的心灵是相通的。”他把各种佛教理念深深植入其文学作品中,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神秘的禅机禅理。如其代表作之一的《雪国》,其主题就可以说是一首生命禅悟之歌。 二《雪国》中火物命运的禅理 l驹子和岛村的禅悟之光 《雪国》讲述的是靠坐吃祖业游手好闲的男主人公岛村三次去雪国的故事。在雪国,岛村邂逅了美丽的山村女子驹子,并和她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驹子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心地善良的勤奋女子。她坚持记日记,努力学习三弦琴,并为给师傅的儿子行男治病甘愿堕入风尘,当上了艺妓。而故事中的另外一个女子叶子,是驹子的朋友.她喜欢而且细致地照顾着生命垂危的行男,最后行男离世,叶子在大火中死去,驹子也疯了。 当得知驹子不仅经常记只记,还从16岁起就把读过的小说的标题、作者、书中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做了笔记时,岛村嘴上说着“完全是一种徒劳嘛”,并且“不知为什么,很想再强调一声‘完全是一种徒劳嘛’,就在此时,雪夜的宁静沁人心脾,那是因为被女子吸引住了”。“他明知对于这女子来说,不会是徒劳,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更加纯真了。”当他从按摩女那里听说驹子是为了给师傅的儿子治病筹措医药费才当艺妓时,“岛村心想:要是再见到驹子,就劈头盖脸给她一句‘徒劳’,然而,对岛村来说,恰恰相反,他总觉得她的存在非常纯真。”小说几次写到岛村想对驹子的努力以“徒劳”来论之。因为.岛村认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而不管驹子如何努力,也无力改变她的命运,所以她的努力生存也是一种徒劳。但岛村却并没有完全否定驹子,而是觉得驹子的存在更加纯真;这是因为徒劳是一种佛教所说的虚无,这种虚无和西方的虚无有着本质的不同。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指出: “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 他还引用了禅宗高僧明慧上人的弟子喜海所著的《明慧传》中的句子来解释虚空: “虚空本来是无光,又是无色的。就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一丝痕迹。” 驹子表面上是在做着徒劳的毫无意义的事,实际却是在追求这种“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的广袤和浩瀚。 作者借岛村之口表面上否定了驹子的努力和奋斗,但实际却是用“空、虚、否定之肯定”的方式来赞赏驹子的追求。因为“这世问没有不灭的东西,重要的是一种东西在人世间被发现,不论什么也都是不灭的。即使灭了,也是不会灭绝的。”作者让驹子的形象通过岛村的映衬而更加丰满,一个在凡尘俗世间追求真爱,虽然经历种种挫折与坎坷,依然乐观向上的美丽女子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驹子的生活与其说是徒劳和虚无的,不如说是一个充满禅悟的奋斗历程:既有爱慕岛村的快乐,又有等待的焦灼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虽然结局都是无法改变的,但总有些什么“即使灭了,也不会灭绝的。”在驹子的短暂人生中,每一种经历都是一个个难忘的音符,而这些组成了她的或是欢快或是忧伤的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如此动人,不仅打动了岛村,也让作者集中了几乎全部的笔墨来描述这位美丽可敬的女子。他在《独影自命》中写道: “特别是驹子的感情,实际上就是我的感情,我想,我只是想通过她向读者倾诉而已。……岛村深怀着不得不爱的悲哀和悔恨,而这种空虚感反过来是不是恰好衬托了作品中的驹子呢?” 驹子的努力生存深深涤荡了岛村的心,并净化了他的心灵。虽然岛村总把驹子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但驹子“对生存的渴望反而像赤裸的肌肤一样,触到他的身上”。所以,岛村会觉得徒劳的“驹子的存在更加纯真了”。而驹子对生存的渴望之所以会“像赤裸的肌肤一样,触到他的身上”,是因为她在生活中的不断努力的生存徒劳感动着岛村。虽然,岛村知道一切都是徒劳并懒于改变,而只是怀着一种想爱而不能爱的伤感在矛盾中徘徊。.一边是踏着虚无的脚步悲哀的岛村,一边是竭尽全力努力生存的驹子,他们二人的相互映衬,谱写出了生命在种种甘苦中不断追求自省的禅悟过程。作者把禅的虚无天农无缝地契合在《雪国》里的两位主人公的性格之中,从而吟唱出一曲动人的生命禅悟之歌。 2叶子的虚幻与徒劳之美 在小说中,作者对另一位女主人公叶子的着墨虽然不多,但她的每一次登场,却总给人以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如叶子的第一次登场,作者先写其声:“她的话声优美丽又近乎悲戚”:随后,写她的动作:“她那小心翼翼的动作,一眨也不眨的严肃目光,都表现出她的真挚感情。”;紧接着,再写叶子的动作给岛村留下的印象:“……裹着男人双脚的外套下摆,不时松开耷拉下来?姑娘也马上发现了这一点,给他重新裹好。这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那种姿态几乎使人认为他俩就这样忘记了所谓距离,走向了漫无边际的远方,正因为这样,岛村看见这种悲愁,没有觉得辛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娇艳而美丽的夜光虫。”“这使岛村看人了神,他渐渐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这时岛村不由自主地想:“那些流逝的暮景,难道是时光流逝的象征吗?”最后,作者才写道:“叶子的慧眼放射出一种像是看透驹子的炙热与岛村的悲哀的光芒,从而吸引了岛村。” 作者把叶子的形象定位为一种幻影,和美丽相连,与悲伤同在,与时光相融,是一种虚幻精神的象征。岛村一面迷恋着驹子的肉体美,一丽往心里暗恋着虚幻的叶子。“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管是驹子的美,还是叶子的美,对于岛村而言都是镜中月。闪为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心里所想到的,都不是事物的本相虚无的叶子也有着徒劳的追求:对行将就木的行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行男死后天天给他扫墓。虽然她在坎坷的命运巾挣扎,梦想也在不断的失落中暗淡,但在她身上却始终闪烁着女性的无私的爱的光芒,即使幻灭了,也总会有些无法消逝的痕迹,她体味着生离死别和孤独寂寞的滋味,不断地品尝着人间的甘苦,并为她做出的最后的命运抉择埋下了伏笔。葬身火海也许是她艰难抉择后的顿悟:从苦海中逃离,从苦海中得到解脱。川端康成用“虚幻的美”阐释了叶子的美丽,也用东方式的虚无肯定了叶子在生命甘苦中的禅悟。 3死的升华与灵魂的净化 日本是一个崇尚“生死轮回观”的民族。其佛教信仰的基石是灵魂不灭观,即人死后肉体消亡而灵魂是不灭的。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在与死亡抗争过程中所赋予死亡的神圣的精神力量。死即是生,生即是死。死只是生的一个起点,是一种飘渺的美丽,一种凤凰涅磐的方式。生与死不停轮回,不断循环往复,组成了美丽的宇宙万物。宇宙也在无尽藏的自由飘渺中变换交织,从而达到万物一如的境界。 川端康成因童年苦难的经历,所以对死亡有着比平常人更深刻的体验。因此,他在《雪国》的结尾之处也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死亡来终结全篇。在大火现场,岛村的“眸子里映满了银河”,他和驹子跑过来时,“银河好像从他们的后面倾泻到前面,驹子的脸仿佛映在银河之上”,岛村“觉得银河仿佛要把这个大地拥抱过去似的”。“银河”一词在这段反复出现,它寓意的是万有自在的空的宇宙,“驹子的脸映在银河上”、“银河仿佛拥抱大地”等描述表现了驹子、岛村、稍后从二楼坠落下来的叶子,以及整个世界都在这个宇宙之中,符合禅宗的宇宙观。“川端认为天地宇宙所存在的万物本质上应该归一,认为人的生存方式也应该由敌视外界封闭自我转向与万物交融。”而所谓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灭我为无”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巾体现。 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