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说与日常生活的神秘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集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叙事   虚构   神秘性   长篇小说   日常生活   村庄  
描述: 叙事枢纽格非的长篇小说《望春风》虚构了一个名叫“儒里赵村”的江南小村庄,并以此充任情节和故事的集散地;《望春风》将要叙述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不久至二十一世纪头十年这个小村庄的人事变迁、世事沉浮。《望春风》的起始事件是:“我”跟“父亲”从儒里赵村去另一个叫“半塘”的江南小村庄“走差”;小说的起始
认同的产生、生产与再生产:《生死十日谈》与当代农村自杀文化叙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农村   乡土世界   白话文运动   孙惠芬   民族气节   文化叙事   贞妇   旋生旋灭   历史叙述   现代民族国家  
描述: 一"十日何谈尽?"《生死十日谈》黑底的封面上嵌着五个鲜明的红色字体,以时间之长映衬意义之重。谈不尽的,就是这部小说关注的核心:发生在农村中的自杀现象。古代知识精英遗留下来的历史记载表明,自杀通常是属于英雄豪杰、忠臣硕儒或者是贞妇烈女的特权。从屈原、伯夷、叔齐、项羽、田横一直到王国维,自杀赋予历史人物特有的人格魅力,明末清初大批士大夫以各种形式表现出的自戕,甚至成为某种民族气节的象征——总而言之,历史记载的自杀总是与非凡的品格、信念或事件紧紧相连。民众的自杀之所以被历史叙述轻易地漏过,就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无法迈过文化价值的门槛。孔子曾感叹,"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①村夫农妇似乎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自杀往往"轻于鸿毛",如泡沫般旋生旋灭。白话文运动意味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重大转折,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强调了民众教化之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赵德发   文化形态   鲁迅   基督教   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   长篇小说   现代境遇   传统文化  
描述: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宗教文化。按照通常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由所谓的儒道释三大流脉构成。其中,儒这种文化形态,虽然也有过儒教的说法,但究其实质,可以说与宗教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释,也即佛教,从学理的意义上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