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黄毓英传
作者: 暂无 来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哥老会   事略   蔡锷   永昌   重九起义   同盟会员   孙中山   云南   革命党人   唐继尧  
描述: 黄毓英,字子和,1884年出生于云南会译县城。有兄弟姐妹4人,他是次子。祖辈在县城开染布店为业。其父黄雨田自小喜读诗书,成人后即弃商而业儒。中举后,授为候补四川道员。黄毓英聪颖早慧,四五岁时即能背诗识字。不久黄雨田正式任四川道员,全家随之迁往成都。黄毓英到黄尚毅先生门下读私塾。
中日词人交往事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九   森槐南   弘仁   事略   汉诗   林罗山   日本   词人   旅日   竹添井井  
描述: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历史悠久。就词学界来说,三百多年以前,两国词人就开始了交往。他们探讨学术,磋研填词,交流思想感情,发展两国文化和睦邻关系,写下了宝贵的篇章。 日本人士作汉诗汉文,可以追溯到纪元初期。圣德太子摄政时期(593—621),日本“贵族一般都能写六朝风格的汉文汉诗”。“汉诗与汉文的全盛时期是九世纪前半期,即弘仁,天长时期”。在弘仁十四年(823年)出现了填词作品,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是为开山。但中日词人的交往,却是从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的。 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全境基本实现了统一。日本儒学家林罗山游学中国,归国后历事四代德川氏,并积极复兴填词,一家三代相继,作出了空前的努力。康熙四年(1665年),中国学人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余姚人)东渡日本,少年词人林梅洞(林罗山之孙)曾四次登门拜访,向朱请教填词声律问题,表现了日本早期词人对中国新兴文化的探求精神。康熙十六年(1677年),心越掸师(名俦,字心越,号东皋)东渡日本。他工琴曲妙技,兼善诗词。日本词人德川光国向他求教填词,并作《双调菩萨蛮》一首,有“当时久泣荆人璞,如今喜遇成王琢”、“岱宗青未了,云破朦而嘹”句,抒发知遇之情,赞颂心越禅师的品格和业绩。旅日画家费晴湖同日本女词人菊舍尼也有交往。菊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