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仁:作为首先本体的构成:孔子仁学研究
作者: 洪晓丽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构成   动态过程     孔子   伦理心境  
描述: 孔子对仁只是因人而宜、随机指点,从没有做过概念性的说明。历史上对孔子的仁众说纷纭,但总是在仁的外围打转,对理解仁的内部本质却没有太大突破。直到近年来才有部分学者试图深入到内部来理解仁,例如,徐复观先生认为仁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自觉精神状态。余英时先生从构成的角度把仁理解为以各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理性和感性的混合物。杨泽波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伦理心境说”,明确指出孔子的仁是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在个人内心的结晶,是人在伦理道德领域里特有的心理境况和心理境界。这一思想对深入理解孔子的仁无疑是一个大突破。本文认为,伦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
作者: 苟东锋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心境   通感   平民   名教   正名   伦理心境   君子  
描述: 正名作为孔子首倡的一种学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在古代,孔子正名说不仅揭开了先秦诸子名辩思潮的序幕,还被铸造为一种名教的形式而渗透于儒家中国的方方面面。近代以来,孔子正名说又被理解为沟通中西思想之间的一个孔道,从而以柏拉图主义的方式重新塑造着近代中国思想的面貌。有鉴于此,全面反省和重新诠释孔子正名思想,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综合古今中外对孔子正名说的理解,有三个要素必须承认:一、名有确切性的要求;二、名能定实;三、名有道德实践意味。其中,一、二分别对应于古典的名言解和名分解,三则是对柏拉图主义进行反省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