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
作者: 邓国宏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荀子   天道   礼义   人性   章学诚   历史意识   戴震  
描述: 戴震与章学诚是乾嘉新思想的两座高峰。戴震由经学考证而入,章学诚依文史校雠而行,二人治学途辙不同,但都有明道济世的义理追求,关注共同的思想问题,有着某些一致的思想取向。所以,章学诚虽对戴震的学术多有批评,却在乾嘉学人群惜戴震的《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乃为虚耗精神于无用之地的时候,独能肯定戴震的义理追求和贡献。戴学与章学的关系当然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选取的是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这个视角,试图以此对戴震、章学诚及戴震后学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的思想做一透视,以显见戴学与章学在继承和改造荀子思想上面的一致而有别的关系,亦以从中观察以戴震与章学诚等人为代表的乾嘉学者的义理思想的一般特征。汪中《荀卿子通论》肯定“荀子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将荀子拉回道统的传承谱系之中,代表了乾嘉学者整合先秦儒学资源来构建新的儒学理论体系的企图和意识。本文的论述由此而入,主体部分分作三章分别考察戴震、章学诚及戴震后学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辨析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改造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中的得失因缘。首先,关于戴震与荀子的思想关系,依据戴震哲学“人道本于性,而性原于天道”的逻辑架构,本文从天道观、人性论和人道观(礼义论与功夫论)三个领域全面比较戴震与荀子的相关思想。在天道观方面,戴震以生生而有条理的阴阳气化规定天道之客观实在,与荀子天行有常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戴震的论述更加细腻和明晰了,相较二千余年前的荀子思想是一种深化和发展。尤其,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上,荀子喜言其“统类”,戴震亦从对于事物差异的认识之中提炼出“分理”的学说,二者都是“明分"思维方式的体现。不过荀子的“统类”更注重把握一类事物之共理,而戴震的“分理”则强调类与类、类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理解侧重面向的转移,戴震的“分理”学说能够更好的成为科学与个性、自由、民主、平等等现代价值的接引者,为其奠定哲学的新基础。在人性的理解上,戴震以合“血气”、“心知”为言的一本论代替了在荀子那里分开论述的“心”、“性”概念,对于“心”、“性”之间的具体联结更为强调;又以“心能治性”的认识证成一种新的性善论,虽是与荀子潜藏的性善观一脉相承,但是戴震更为注重对于保障人人皆能为善的心知之本然能力的揭示和肯定。在礼义的理解上,戴震用“以情絮情"来规定礼义,与荀子以礼义为人情人欲的协调原理的认识是相同,但是戴震的“以情絮情”更具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在功夫的阐述上,戴震与荀子同持一种“由智达德”的主张,戴震相较荀子对于“智”之学习以解蔽的内涵有着更为丰富和具体的认识。由此,戴震说荀子“涂之人皆能为禹”的说法与“性善之说若相发明”,肯定荀子“善言学”。不过,他又批评荀子思想此中的不足,认为荀子“不知性之全体”、“荀子之重学,无于内而取于外"。其中的缘由,有荀子思想在表达上的不足而导致的戴震的误解,亦有戴震由强调学习礼义在人性之内的根据而注意到自己思想与荀子思想实有不同。总体而论,戴震对于荀子思想的不满和批评,仍然是在荀子的思想理路之上而引入孟子学的一些认识来对荀子思想做的一些补充和完善。其次,就章学诚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而言,章学诚在文化、历史哲学上许多问题的认识都是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改造和完善。首先,章学诚作为其文化、历史哲学根据而阐发的天道与人道相别、相参的思想与荀子的认识是一致的。其次,从此理论前提出发,章学诚对于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与演变及其历史性质的认识,与荀子的礼论思想颇为一致。章学诚认为,道在其迹之中显现,这种显现和展开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历史过程;就这一具体的历史过程而讲,存在一个由天道而人道的连续发展,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即由此而产生。在他看来,人道之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是“以人事而协天道”的结果,虽然乃是针对天道之必然而做出的不得不然的不断回应,但其就如同天道一阴一阳的往复循环一样,也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过程。最后,在圣人的地位和经典的性质的认识上,章学诚的观点与荀子亦可沟通,可以看做是对荀子思想的改造和完善。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是历代人民不断积累的文化成果,而且还将不断地延续和更新下去。圣王之创制不过是其中杰出英雄人物工作的代表性表达而已。如此一来,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和演变才是自然的。荀子思想由于在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起源的社会历史性的面向理解上的薄弱和疏略,其圣王创制思想容易流于权威主义,但是这一疏漏在章学诚那里比较好地被堵上了。有此对于圣王地位的恰当认识,章学诚基于其经典不过是圣王创制之遗迹的理解,对于经典的地位和价值亦给予了一个合适的肯定,既没有给予太多,也没有给予得太少。综合而言,章学诚对于人类社会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演变及其中圣王创制作用的认识,继承荀子思想的基本理路而又有改造和优化,这使得荀子关于圣人创制及其与人类礼义文明秩序起源关系的相关学说变得更为符合历史的实际,从而也更为合理了。最后,戴震后学焦循、凌廷堪、阮元等人思想亦与荀子思想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或全面性地或单一地就某些面向也都对于荀子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焦循的思想体系与戴震较为接近,其与荀子思想关系的表现亦与戴震的情形基本一致。不过,焦循以易学的通变精神论学,其思想之中历史意识强烈,此又与章学诚一致,故而对于荀子思想的历史意识,焦循亦能有所理解。与戴震相较,焦循较少批评荀子,表明其对于荀子思想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焦循疏解孟子的“道性善”、“称尧舜”,表面是在诠释《孟子》文本,而其思想内里则完全与荀子思想一致。焦循以为,荀子主张化性起伪,而人之能化性起伪正以见其性善;又认为,孟子称尧舜乃为法尧舜之通变神化,与荀子“法后王”精神亦不谋而合。凌廷堪与阮元思想不如戴震、焦循全面,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和继承亦仅偏重在其某些方面,但却绝不是随意和无关紧要的。凌廷堪对于荀子崇礼的精神大加赞扬,认为礼义对于性、道的客观发显是一种必要的保障,对于荀子崇礼思想有重大的推进和发展。阮元同凌廷堪一样主张以礼节性,与荀子礼论思想一致,但是阮元思想的独特贡献在于提出“相人偶”的仁论,强调仁义的实现必于实际的人伦关系之中加以落实和体现,这与荀子以礼义为群道的认识一脉相承,乃是荀子群学精神在乾嘉时代的延续。戴震、章学诚、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对于自身思想与荀子思想的上述交涉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自我意识。不过,就着戴震、章学诚、焦循之间的思想发展而言,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及自身思想与荀子思想的关联的自觉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传统尊经、尊孟的立场严重限制了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显性接受,随着这一立场的松动,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和肯定越来越多。戴震思想之中经、子的分野仍然十分明显,故而对于荀子批评仍然不少。章学诚六经皆史、经子同源的理解,使得他能够突破狭隘的经学立场,主张孟、荀思想各有侧重,可以殊途而同归同归。焦循论学主张“一贯忠恕”而十分包容,其于荀子思想能够越其言表和体其真意。至于凌廷堪更是作有《荀卿颂》,与汪中《荀卿子通论》的主张遥相呼应,颇有使荀子跻乎孟子之上的倾向。综合而言,乾嘉时期戴震、章学诚、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的思想普遍地具有鲜明的荀学性格,与荀子的思想理路颇为一致。他们虽然对于荀子思想承接和发展的面向不同,但就总体而言均不失为从其自身时代和理论的立场对于荀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和改造。从这一继承与发展之中,乾嘉学者整合先秦儒学尤其是荀子思想的理论资源来重构自身新的思想体系的努力得以具体地展示出来,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自身的早期现代转化历程亦可清晰显见。乾嘉学者的这一努力及其贡献是值得赞扬的,其中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经验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阐发。
多元文化是法治的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检察风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律系   秦平   汉武帝时代   秦帝国   儒家思想   多元文化   罢黜百家   历史意识   文化政策   孔子学院  
描述: 一部《大秦帝国》让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孙皓晖声名鹊起。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出生于"老秦"之地、书写《大秦帝国》、为秦平冤昭雪的作家,一定是一位法家铁腕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是不是也要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法术?"秦始皇有焚书坑儒,但是他没有独尊政策。"孙皓晖为自己辩护。面对质疑,孙皓晖显得非常有耐心:"我反对的是独尊儒
文化之本:叩问传统与追寻现代:《新文学作家与中国文化论稿》评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性品格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学   新文学作家   论稿   现代作家   传统文化资源   文学现代性   历史意识  
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继承和双重超越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将研究的目光凝注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的发现与揭示上,彻底改变了学界长期偏重于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将异域话语和他者影响作为催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唯一因素,却忽略民族文化与新文学关系研究的缺失,并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学术成果。谭桂林的《佛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罗振亚的《回溯长河之源》,方锡德的《中国现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等著作,不仅标志着新文学研究对于文化断裂带的跨越,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于自身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进一步确认。对于我们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因素,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十分必要。正是在此意义上,罗昌智教授的新著《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新文学作家与中国文化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以下简称罗著)的出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该著对20世纪新文学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这一课题进行了颇有建树的研究。它以整体的文化历史意识,在对儒、释、道文化进行宏观的整体辨析与考察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家,从思想传统...
《文史知识》与国际儒联合作纪念孔子诞生2550年
作者: 暂无 来源: 出版参考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最基本的素质   儒家文献   素质教   孔子   征文活动   儒家学说   历史意识   文史知识   初中学生   传统文化  
描述: 为了纪念孔子诞生2550年,国际儒学联合会与《文史知识》编辑部在今年第九期推出纪念专号,并从1999年5月开始,共同发起并主办“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关于传统文化的断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视野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宇宙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历史情感   永恒性价值   思维方法   民族文化心理   道德准则   历史意识  
描述: 1.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嬗变过程中,逐渐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对传统历史和先祖先王的沉缅眷恋、虔诚敬奉以及追思凭吊。人们企盼通过这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