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张子和心系疾病学术经验略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明中医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系疾病   学术经验   张子和  
描述: 金元时期伟大的医学科学家张子和是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关于心系疾病的学术经验 ,研讨比较少 ,在此 ,就《儒门事亲》中有关张子和心系疾病学术经验简要略述 ,希望有益于攻邪学派的研讨和弘扬。1 方药
杨介宾教授学术精华浅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杨介宾   老中医   学术经验  
描述: 杨介宾教授,四川金堂人。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高徒生博士生导师。杨氏生于中医名门世家,幼承庭训,儒而兼医,长则潜心攻读孔孟诸子、歧黄本草,后被选送到四川省中医进修学校,考入成都中医学院深造,幸得吴棹仙、蒲湘澄大师真传,学识优异而被留校执教。杨氏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学术上主张理、法、方、穴、药一线贯通;在治学中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在教学中强调知行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突出中医特色、师古不泥、针药并施。本文就杨氏的学术精华从一、寻求古训,畅发针灸精义;二、辨证论治,倡导经络病机;三、配伍严谨。取穴精少而专;四、异气住痛,创意守感传法;五、崇尚泻血,化瘀邪去正安;六、善用灸,技法丰富多彩;七、针药并用,力求简便实效等方面进行肤浅的论述,以期对继承和发扬老中医的宝贵经验有所裨益。
吴楚温补学术经验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补   医书   医家   儒医   名医   传播   吴昆   学术经验   应试   初探  
描述: 吴楚,字天士,号畹庵,清初安徽歙县澄塘人。其高祖吴正伦、叔祖吴昆皆为新安著名医家。楚自幼攻儒,一生制举业,曾四次应试,均告落第。1671年因祖母患重疾,诸医不效,遂将家藏先世医书翻遍,投剂获效,始为亲友诊治。1681年“始悬壶于门”,公开为人治疾。曾赴扬州、苏州、汉口、芜湖等地,在“习静课徒”、“阅童生卷”传播儒学的同时,“兼理医学”,成为“制举业之外又精于医”的著名儒医。其著述较多,传
汪机及其《石山医案》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中医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山   忌用   人参   明代医家   医案   丹溪   学术经验   汪机   营卫论   二十年  
描述: 明代医家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幼年功读经史,后因母多病,医治罔效,遂弃儒随父学医.其博览群书,兼采众长,“经二十年,终以医名当世”。生平著作颇多,其中《石山医案》三卷是门人陈桷“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汇集而成.包括汪机《营卫论》、《辨〈明医杂著〉忌用参芪论》二篇论文;各科医案一百六十余例及《石山居士传》等内容,较深刻地反映了汪氏的学术经验。今就此作一概述。
从《张聿青医案》谈张氏的学术经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柴胡   人参   张氏   陈皮   霍乱   医案   学术经验   江苏无锡   热证   生平著述  
描述: 张聿青先生,讳乃修,江苏无锡人,为清末名医,生于1844年,卒于1905年,享年62岁。少时因病弃儒,承父业习医,深思博稽,专于临床,尝开业于无锡、常熟、江阴、上海诸地,治病奇中,声誉蜚然。生平著述,大多散佚,仅存医案及医论若干篇,可谓鳞爪而已,但从吉光片羽之中,仍可窥
范文虎学术经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志铭   解毒活血汤   医学   补阳还五汤   家学渊源   名医   霍乱   半身不遂   学术经验   宁波  
描述: 范文虎先生名赓治,字文甫(1870—1936),为浙江宁波已故名医。范氏执业四十余年,起沉疴,挽垂危,蜚声杏林,颇负时望;且昌明医学,乐育英才,门墙桃李,遍及江浙。先生家学渊源,幼承庭训,亦先儒后医。墓志铭云:“君自少超悟,喜读书,弱冠成县学生员……治医学益劬覃擘今古,辅以心解,久之遂通其故。”现将其学术经验简介如下。
石芾南《医原》学术经验述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中医杂志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述要   启示   医家   咸丰   学术经验   清代名医   学术见解   临床经验   医术   望神  
描述: 清代名医石芾南,字寿棠,又字湛棠。江苏涟水县人。世医出身(迄芾南为第七代)。从他入塾受读始,其父督学殊严,于幼年“略明句读”之时,“即授以医家言,命与四子书并读……朝而儒,夕而医”。中举以后,攻习岐黄、心怀济世不敢稍怠。其母体弱多病,医药不离,芾南常“与医家参以诊剂,辄颇得效”(见《医原·自序》)。壮年以后,医术愈精。《医原》一书则是在咸丰末年(1861)战乱的环境下编撰刊行的。所谓“医原”,据石氏同里张星亘介
高鼓峰先生学术经验研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五行   内伤   学术经验   祖国医学   研讨   阴阳学说   归脾汤   论理   继承发扬  
描述: 高鼓峰先生,清初名医,浙江鄞县人,曾居杭州,踪迹及于甬、嘉一带。先生由儒而精医,起痼扶衰,能悬决生死,一时颇负盛名。晚年著《医宗已任》(成书于1725年),发挥张(景岳)、薛(立斋)、赵(养葵)诸说,参予经验,后之医家宗之者颇多,但因其论理较偏,故亦招来不少异议。笔者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不揣浅陋,拟就高氏学术经验作如下研讨。
吕留良学术经验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吕氏   明末清初   补中益气汤   张景岳   明代医家   医案   温补法   学术经验   初步探讨   温补脾肾  
描述: 吕留良,宁用晦,耐可、晚村、耻翁、何求老人皆其别号,明末清初(1629~1683年)浙江桐乡人。儒而精医,学验俱丰,惜因“曾静案”之累,其医、文著作均为清庭所毁,留存者仅《吕批医贯》《东庄医案》,爰就其学术经验作初步探讨。擅治内伤崇尚温补夫内伤病调治与外感迥异。金元以降,学派分歧。河间重火、子和善攻、丹溪树养阴、东垣调脾胃,而明代医家很重视温补脾肾,从薛立斋、王肯堂、张景岳、赵献可辈之论,进一步阐扬温补之义,或善用补中益气,或强调“阳统乎阴”,或演绎“六味”“八味”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