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佛得角大使三句话不离“中国” 专访佛得角驻华大使儒利奥1德莫赖斯
作者: 暂无 来源: 非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人口大量流动的情况下,发展本国经济? 德莫赖斯:是的,我们国家常住人口约有50多万,而生活在海外的佛得角人超过1 00万。所以,来自国外侨民的汇款,是佛得角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年
财讯快报季刊第201301期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讯快报季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主流产品/张秋容两岸风云:1.习李共磨十年剑 从经济大国转型经济强国/李孟2.港股就是炒股天堂 国际资金赌中国经济大好/陈怡如3.投资人民币正是时候 国际化就是最大利多/陈怡如4.陆股反攻号角响起 基期
那些悬而未决的世界杯疑案
作者: 暂无 来源: 环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被盗,随后墨西哥卫生部门称英国流行鹅口疮热,竞下令将他们带来的黄油全部焚烧!更离奇的是,1/4决赛对阵西德赛前,英格兰门神班克斯竟突然呕吐不止未能出场!结果英格兰正是在这场比赛中2比3败北,卫冕失败
背叛自我,就是叛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顾老爷子的书信集, 尤其晚年, 他很多的准则都是以孔 子尤其是《论语》里的 只言片语为依归。 顾老爷子真有脾气,够倔。信写得真短。有话则长,数页;无话则短,两三行。也不知道是谁请顾先生写序,或是他看到了不良现象,觉得不好,批他两句。挺给的。看信的人肯定很有感触,好不容易来信,还就这么两句。 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君子之学,应该日精进而无涯。日知所无,是孔教博文之意;月无忘其所能,是孔教约礼之意。前者为学,后者立德,两者相长,互文互彰。子夏说学,知与德兼顾。顾炎武《日知录》取名似乎与朱熹的《近思》之意相通,并且皆出《论语》“子张”篇。顾氏反对明末王学之虚,抵制心学,与黄宗羲之新王学不同。然新的考据终还是要走到立德“行己有耻”的路上。 知德兼顾,方得亭林之学。 《初刻日知录自序》一文中:“故昔日之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一贯“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之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之趣。气量宏大,后学之人当深深玩味。 修学由已 好为人序、好为人师、自秀文才等等,古今一个样,总之,向外求的,迷失自己的,在顾炎武先生看来都是一等的蠢人傻事儿。向内求,完成自我的寄托才是最重要的。能够人不知而不生气,我玩我的,管你们那些流氓文化人理解不理解。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想法,这么说,今天,不过分。 顾老爷子不喜欢谈虚的东西,喜欢实地考察,搞田野调查,美国佬不是最喜欢一个或几个人深入非洲或拉丁美洲雨林探险吗?顾先生当时已经很前卫了。就好像,现代音乐或美术,前卫吗?禅宗说话不在文字上,也很前卫。只不过,前提不一样。没法比。 可是,顾老爷子的书信集,尤其晚年,他很多的准则都是以孔子尤其是《论语》里的只言片语为依归,让我非常地惊奇,和青年时代的狂放反差很大。当然,他的晚年依然不跟清朝干,不给清朝打工。真牛。可是,我不看他的遗老生涯,而是想说,《论语》里的“修学由己”,修己以安人,自我才是人生或学问的起点,在他的字里行间闪现。 且须,远远地望到了顾老爷子倔强的身影。 明清朝的师爷、幕僚,捉刀小吏,今天,何尝没有。混饭吃,何敢言耻?也别较真,应时应景;学着忘记,忘记也是本事。偶尔秀一下,别以为别人真的为自己叫好,快些忘了,别自己给自己落井下石。 放下明朝,且说民国人物。 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恐怕缺少知己,一般人不懂,王元化跟着他恶补了几年,也没有看出徒弟继承了哪些老师的生猛。 因为,不通佛理,对于很多佛教的概念的了解就是皮毛不沾,容易张冠李戴。一般人的佛学常识还是从梁启超、胡适、汤用彤的佛学史里看的,这些都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写的。信佛的人写的书与不信佛的人写的很不一样。信佛的人写的或许“抱残守缺”,或许倾向于常识,或许文化危机的感觉不重,但是,重点在于“出离心”。 可能,古文的经典让人看了没有精神,故而,佛学也应该走一条批判的道路。这似乎也是必然的。林国良选编的《佛典选读》,是一本佛学参考书,可是,如果没有佛教的“次第”见解,脑子里的概念估计支离破碎。 更何言修身? 《佛教名相通释》一书,熊先生的思想更加朴实了一些,接下来,他关于韩非子和张居正的另一本集子,更加走史学的路线。在《通释》一书,熊先生提到了“经典不宜快读”的问题。他说曾经对于明朝人的佛学注释深入地研究,自嘲可惜收效不大,大家况且如此,作为后生仔,今人更加应该静下心来,寻找规律。 奢靡的清儒 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互证,落在修身。 清末民初,法制变更与法治思想“天崩地解”,所以,常常把清朝的训诂之学理解为强权压迫下的文人游戏,并且,也看不大懂如俞樾等人文集,就更加排斥他们的思想。因为,那个时期,坚持改弦更张的学说的批判性都比较强,干脆没有给传统的东西留什么余地。 为了更细一些地读《论语》,初学者不妨看看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很全的。也很有清儒的范儿,他自己没有写完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父亲的志向继续补齐,很棒的家学。在钱穆先生的书里,谈到老子晚出问题时,说清儒多只治一经,故而难与成论发难。也对,也不对。清儒并非愚昧。当然,廖平和康有为的思想肆意论据随性更加是走入了歧途。可是,问题真得要分两面看,凭一生之力,只围绕一本经书为核心来研究,也不是就一定思想落后,诸经注一经,也许阐发的道理更加深刻。当然,思想激烈变革的时代,也不太允许做太平梦。 对于中土的儒、佛经典,还是慢慢阅读为好,先把第一步走完。 马一浮的“组合拳” 最近,国学这么热,出了很多与《论语》有关的书。连张居正批点的《论语》都翻版了,张阁老的版本,也没有什么太神的地方。朱熹、钱穆、李泽厚、杨伯峻、南怀瑾和于丹的比较容易在架上找到。可惜,马一浮解释《论语》的文章还没有单行本,我看单独出,也不错。哈哈。 马一浮用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看《论语》,就是从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角度看,很高明。他的《复性书院讲录》里写得详细。 想说《论语》,只是想为深入地体察《论语》做一些准备工作,练一练内功。马一浮在《讲录》的开头列了一个大书单子“通治群经必读书目举要”,这一举要可不少啊。把这些举要折腾一遍,就得累个半死,还不要说互证。 细看朱熹,被他带入他的语境,很好玩。正好马一浮的药方子里也有朱熹的《诗集传》。搂草打兔子,朱熹集注《诗经》,小薄本,大智慧,群经互证。中学语文课里,讲到了《伐檀》o有些比较负责的老师,做足了功课,给学生扩展知识面,可能要介绍《诗经》常识,什么毛苌毛亨啊,什么赋比兴啊,什么305啊,什么风雅颂啊等等。这些背一背就记住了。如果,语文老师借机讽刺了一下朱熹,说什么,朱熹评论“关关雎鸠”为颂后妃之德,是迂腐可笑,属于封建思想。 朱熹怎么这么傻啊。看了朱熹的原文,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国风,我们现在是只能看语言,不能听音乐了。古代国风是用音乐指导语言的。最感人的东西,我们是没有服气欣赏领会了,拣点歌词看看吧。 国风是从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开展的。也可以说,是公、侯、伯、子、男的顺序排列的。从周、召开始,这两地方的人受文王、武王家族的统治比较久,文化熏习也比较深。这虽然是文学诗歌,可是也是政治次序井然的语言。看白居易的“新版诗经”50新乐府就会知道,一点也不荒诞,完全的政治语言。前面的七德舞恐怕不是给普通大众写的。 “关雎”既不是山野情歌,也不是单纯地夸耀女主子后妃之德,而是,说明文王家族治理家族有道。君子才能佩得上淑女。儒家把齐家看得和治理国家一样的重要。这里讲的是正家。朱熹已经明言。 这样的理解不是牵强,而是,为了前后贯通,一杆到底。这样的理解也正好可以和儒家的克己反躬之学相统一。 另外,叫“传”很好,《史记》的70列传正好是为12本纪、30世家作解释和补正。司马迁为读者还出了一道历史补正的试题,看书的人还得自己琢磨。其实,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经史互证的过程。 当然,对待儒家的经典先要保持批判的目光,不是仇视,而是谨慎,谨慎的批判之后,再寻找合理性。有时甚至荒诞的方式更容易产生好的结果。朱熹的评论,很精练恳切,先静下心读懂了才好,攒足了力气,以后再批判。
城市生活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认同―以明代南京士绅社会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认同   士绅社会   城乡关系   城市空间   明代南京  
描述: 文化的“城市性”尚缺乏系统的讨论。施坚雅(C. WilliamSkinner)在三十年前曾就此提出两个问题——“(1)中国士大夫在何种程度上(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属于城市的?(2)中华帝国在何种程度上(又在何种
书林掇英 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儒   清刻本   版本鉴定   图书版本   活字本   美术学院   李苦禅   古旧书刊   古旧书业   古籍善本  
描述: 的王平斋、文渊阁的李殿臣、萧文豹,文汇阁的傅宗泰、开通书店的郭纪森、中国书店的白廷智、吴希贤、魏广、东来阁的李佩事、东雅堂的徐元勋、来薰阁的陈济川、宝古斋的樊玉珊、宝铭堂的李叔谦、育民书店的洛云培、丽
《史记》在元词中的接受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背景 1.元代社会背景概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与融合。元代是有史以来首次由一个落后游牧民族统治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血腥掠夺的阶段。元军南下攻宋时,官兵嗜杀,大肆
我与朱屺餐,宋文治先生的交往
作者: 暂无 来源: 钟山风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仓市   陆俨少   梅花   社会贤达   爱国爱乡   画展   交往   艺术馆   文治   作品  
描述: ,又结识了唐云、谢稚柳、陆俨少、陈大羽等名画家,从而开阔了眼界,艺事日进。 1980年,朱老思先祖之德,欲在浏河家乡为先祖建墓。朱老祖父长熠公,字湘,经商有儒行,于乡里多善举,擅丹青,好收藏
刘王立明:中国妇女及人权事业的先驱
作者: 暂无 来源: 志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她曾任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是全国妇女联谊会的发起人;她曾在白色恐怖弥漫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陶行知一起倡议成立了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并在后来独立主持会务:她曾在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上深入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之罪行、痛陈贫民百姓之疾苦而被中外记者称为“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她曾在有72国代表参加的布莱梅国际会议上义正词严,让蓄意诽谤中国的印度代表哑口无声;她积极争取民主,坚决反对独裁,主张积极抗日:她努力著书立说,宣传妇女解放,争取国家富强;在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彭真“来去自愿,提供方便”的劝告,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她在“文革”期间“不跪任何人,只跪真理”的话语至今还让人荡气回肠,震耳发馈;她是民盟中央委员、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务委员,曾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两届全国政协常委。 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权事业的先驱,现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杰出代表——刘王立明。 刘王立明,1896年生,原名王立明,字梦梅,小名杨顺,曾用名扩志洁,安徽省太湖县人。晚年定居北京,1970年含冤逝世。 名字由来:秉承报国志更各忆先夫 刘王立明为何复姓刘王.得从她的丈夫、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刘湛恩说起。刘湛恩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湖北汉阳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23年,刘王立明与刘湛恩结为夫妇。他们一起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坚决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在各种场合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遭到日伪的仇视,终招来杀身之祸。1938年4月7日清晨,时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和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主席的刘湛恩在静安寺大华路汽车站候车,突然遭到日本特务的袭击,子弹穿胸而过,一代名儒倒在血泊中,终年42岁。1985年4月,民政部正式追认刘湛恩为革命烈士。 面对突变,刘王立明擦干眼泪,镇定思痛,决心秉承丈夫遗志,踏着夫君血迹坚持反蒋抗日。她用中英文挥泪写就了《先夫刘湛恩先生之死》,并决定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刘”字,改名为“刘王立明”,以示对丈夫永久的缅怀与纪念。 求学之路:保送人儒励读硕远赴美 刘王立明的家乡太湖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美誉。刘王立明出生在该县花园乡杨铭组,自幼聪慧过人,在学习上展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她7岁时,父亲就抱着她以《本草》、《汤头歌诀》等医书教她认字。9岁时,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尔后靠母亲出卖女红、典当家物为生,过着贫苦的童年生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进入在太湖县城开办的一所免收学费的福音小学,恰年10岁。12岁那年,她不顾母亲的严厉责打和邻里世俗的眼光,一举扯掉了强给她裹上的裹脚布,一时震惊太湖县城,成为全县头一个放脚的姑娘。这也初显了她反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小学毕业时,由于品学兼优,她被学校破例保送到江西九江儒励书院读书深造。 九江儒励书院是其时方圆千里之内独一无二的女子中学,也是刘王立明演绎传奇人生的起点。她踏进儒励书院后,犹如插上了翅膀,眼界豁然开朗。经过日夜苦读,四年寒窗后,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被校方留下当教员。1915年,当世界妇女节制会在学校发展会员时,她带头报名参加,不久又在中华分会任职,这是她从事参加妇女运动的开端。1916年,她又考取留美奖学金,到美国西北大学攻读生物系4年,立志科学救国,并获硕士学位。 妇女事业:施杰出才华展伟大抱负 刘王立明的一生,与中华妇女节制会有着不解之缘。她是中华妇女节制会的创立者和领导人,中华妇女节制会是她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人生舞台。 1920年,刘王立明毕业回国后,却改变了“科学救国”的初衷,没有从事生物科学的研究,而是献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的事业,并很快成为活跃的妇女社会活动家之一。留美期间,她曾被世界妇女节制会聘为该会的远东区干事,曾代表该会巡视过中国、日本、菲律宾、朝鲜及澳洲等地的分会工作。所到之处让刘王立明眼界大开,深深感到推进中国妇女运动、解救中国妇女于水深火热之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她回国后,即担任中华妇女节制会的总干事,不辞劳苦,南北奔走,在短期内跑遍了国内的15个省、市,帮助建立节制分会,使会员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并被选为会长。她在参与、领导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节制运动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女性的基本生活,培养其生存能力,促进女性群体的成长。她对妇女节制会进行过这样的定位:家庭为国家的基础,故是以“促进家庭幸福”为宗旨,“拒绝烟酒赌邪,提倡慈孝贞俭”为方法,“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为口号。 她所领导的中华妇女节制会.是中国最早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娼妓制度等,最先倡导节制生育、妇婴卫生和第一个提出妇女禁烟、禁酒的社会团体。同时,在开展妇女职业教育和举办妇女福利事业方面,她也是披荆斩棘的开拓者。她先后在上海、香港、重庆等地,创办了妇女职业学校、妇女文化补习学校、妇女工艺生产社等。1924年,她与向警予、杨之华、刘清扬等全国妇女界领袖人物,成立了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刘王立明主持了促成会的成立大会,提出了“争回女权,同参国政”的要求,对当时全国妇女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宣传妇女解放运动,刘王立明创办了《节制》妇女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富强,倡导妇女解放,抨击封建制度和专制势力。先后出版了《快乐家庭》、《自强之路》、《中国妇女运动》、《生命的波涛》、《婚约》、《珍堡梦》、《小珍寻母》等书,其中,《生命的波涛》荣获国家一等奖。 爱国情怀:生当护国誉死为中国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王立明不仅支持丈夫挑起领导上海各界人士发动抗日后援工作的重担,自己也日夜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妇女支援前方,抢救伤病员和救济难民及平津流亡学生。1938年初,日伪威逼利诱,妄图迫使刘湛恩叛离救亡事业,去充当“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伪教育部长,遭到他们坚决拒绝,从此,刘宅便时刻处于危险之中。有时突然会从墙外扔进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在天井里炸开来:有时收到内藏子弹的恐吓信:有时会接到来历不明的人打来的威胁电话。有一次,刘家收到由旅馆侍者送来的一篮水果,内附一封英文信,日:“你爱国抗日工作,使我极为钦佩。兹为表示我的敬意,特赠水果一篮。”家人将水果送交警方化验,发现水果内含剧毒。在这关键而危急的时刻,刘王立明坚定不移地支持丈夫坚持民族气节,巍然不动,任凭敌人用任何恐怖的手段进行威胁,不惜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 1956年,受中共委托,刘王立明率中国代表团赴西德不来梅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这次代表大会有72国代表参加。印度代表在大会上宣称,中国种植和出口鸦片,刘王立明立即请印度代表说明这些鸦片从什么地点出口,数量多少以及卖给了谁?对方无言以对。紧接着她向大会郑重声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令禁止种植、运输、买卖和吸食鸦片,鸦片在新中国已经彻底禁绝。她正义凛然地驳斥了印度代表的诽谤,维护了中国的声誉,还促使大会取消了国民党代表参加会议的资格。她在会上全面介绍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妇幼福利事业的发展状况,就在这次会议上,她当选为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专门接见她,并对她的爱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7年,刘王立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三年困难时期,彭真对她说:“基于来去自愿的原则,你如果想出国,可以提供方便。”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即便在那样的岁月里,刘王立明仍然相信党,坚持自己的信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革命历程:痴心酬壮志巾帼胜须眉 抗日战争之初,刘王立明在上海发动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病员,还负责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工作。在刘湛恩汽车站遇刺惨案发生后,她强忍失夫之痛,赴武汉、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在四川叙府创办难童教养院,抚养来自沦陷区的数百名难童。 1938年7月6日,她以国民议会参政员身份出席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在会上,一再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痛陈贫民百姓的苦难生活。当时参加参政会议的中外记者,称她是“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党政府主持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与组成的一个咨询性质的准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不仅是参政员发表政见的舞台,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一个战时经济机构.在这一经济机构下,参政员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抗战的经济议案,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1943年9月,时值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在陪都重庆大
艺术志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1308-1385)与之相比。本次展出的作品以山水为多,不乏与地方景致或斋室相关者,呈现苏州自15世纪以来胜景与别号话题的兴盛。画中的林泉佳处,不但可一窥1 6世纪苏州地方画风的发展,更可领略文派
< 1 2 3 ... 25 2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