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胜过法利赛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巧借尘世基督,来拯救远去的孔子,胡适成功了吗? 今天,看孔夫子、孟夫子的君子们,诸位为何不翻出这段《福音书》呢?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废去,都是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么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不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与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山上宝训》之论律法,如是说。 “山上宝训”里的很多话都很有“力量”,力量来自信仰。 胡适先生的《说儒》是篇有争议的大文章。对此,钱穆与他较劲儿很多年。钱穆与胡适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不只是这个选题,关于禅宗的公案,钱穆也一直不服胡适的中国佛学史,晚年在思想史论丛里,和老友胡适唱反调。不只儒家、禅宗,还是老子的问题。钱穆认为,《老子》当晚出,在孔、墨、庄之后,在法、阴阳之先。这与胡先生的说法相反。钱穆的依据是梁启超。 在《说儒》的结尾,胡适先生提到了“文士”与“法利赛人”。 这个地方之前,初看此文的读者,可能没有注意。有时,可能会视而不见,还要看,读者没有接触基督教及其教理典故常识。如果初识福音书的教义之人,大概明白胡适先生的苦心。 文士和法利赛人,是古代精通圣经律法的犹太人,但是,他们对于律法没有“温情”。他们以虚伪的方式蒙骗别人,让人感觉他们的善良和对上帝的忠诚。其实,他们只重视程式,没有真心。基督希望人们能够发自本心地遵照主的道路行走。 胡适先生坚持老子早于孔子,如同他坚持研究禅宗。他晚年的很多论据来源于傅斯年。在《说儒》里,他引用最多的近人的观点就是傅斯年和章太炎。他反对梁启超、钱穆、顾颉刚和冯友兰的“老子晚出”的观点。 “圈子”不同,歧路分野。 要说,对于现在学习经济学、计算机、法学、国际贸易等显学的大学生来说,90%不会关心这个问题。管他老子、孔子各种子们,大学生都不关心这些,老百姓更别提了。提了反倒伤心。如果,用胡适先生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或白话文的观点想想,那么,这类问题价值好像不大。但是,胡适先生曾经告诫大学生不能只做“普及”工作,更要做“提高”的工作,大概是代万人立言吧。 既然,胡先生这么依凭章太炎,先细看“章疯子”,如何? “章疯子”的路子应该与胡适很不同啊。不知道胡适为什么要采用他的论据开头。考据之学到了清末,几乎成了畸形。比较有代表性的人就是影响早期康有为更深的四川廖平。思想在旧典籍里肆意乱飞,非古谤今,无所顾惧。这种自由的思考固然是好的,漫无目的就不好了。后来,康有为讨论古代问题的随意性,和廖氏如出一辙。 比较一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比康有为通俗易懂得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晚年的章太炎支持民国还是比康有为进步得多。但是,疯子就是疯子,可爱也是因为他是疯子,不靠谱儿,不可理解也是因他是疯子。 章太炎,多借助古代印度的词汇佐证他的学术,作为学术辞章的炫技,他的炫技太耀眼,以至于跟上的人太少,鲁迅早年间去听“章疯子”的课,都听不太懂,更何况今人。看不懂也就罢了,章疯子窜乱梵学,可惜没有印度教和佛教的信仰,也是个取巧的老文人,不知道,胡适先生是不是被“章疯子”炫技给炫晕了。 胡适也说到了汪中。 这位有才情的大才子,在乾隆年间,虽是苦出身,才气撼动宇内,他早早提出了“老子”晚出。也许,留洋的新文人看不上康乾时期的老文人,胡适先生不采用他的观点,他大概也是因为清儒考据学的荒诞。清儒章学诚曾经写过大段的文字批评汪中,也说明汪中是个人物,不只胡适有驳倒汪中的欲望,不然,章学诚不会为其大动肝火。可是,《王国维文集》中,他支持汪中的观点。 各有各的说辞,总之,一切历史到最后都是思想竞技。 也许,胡适先生争的不是谁早出谁晚出的问题,而是文化复兴的问题。他反复提到“五百岁必有王者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他老人家无非在暗示,中国文化的复兴的可能性、有赖中国人自己担起担子、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性温情等等。 胡适,不是要废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要成全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只是不希望今人成为中国文化的“法利赛人”。
墨子 重实操 轻虚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南坡 “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韩愈 班固《汉书·艺文志》谈到先秦诸子时,有所谓“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这十家,前六种是旧有,后四种是新增。纵横家见《淮南子·要略》,是外交游说之术;杂家,是百科全书派。战国晚期,派别融合,很多思想家,都是通人。农家,是重农派和农业技术混在一起。小说家,只是稗官野史、琐语丛谈。这四种都不是思想流派。 前六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六家指要》有谈到,但顺序不一样。西汉晚期,儒家最尊,其次是道家;当时盛行阴阳灾异,阴阳家也有一定地位。这是最主要的三家。法、名二家,属于刑名法术之学,秦代盛,汉代臭,几乎成为酷吏的符号与代名词,排在后面。墨家则销声匿迹(《史记》无传),最后归宿是神仙家(东汉有墨子派的神仙家)。 墨家的本初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是墨翟。但他到底是否姓“墨”,迄今还是存在有一些疑问的。“墨”在古代是一种刑罚的名字,《白虎通·五刑》:“墨者,墨其额也”,言墨乃刻其面额,涅之以墨,是一种黥罪。墨者,即黥面之刑徒也。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有(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章,言:“墨家称墨,乃本道术,不由姓氏”,“呼之日墨者,犹其呼孔门以儒。盖儒之与墨,皆当时人物流品之一目,人生行业之一端耳。……墨者则直承其为墨,日人呼吾墨,吾则以为大圣夏禹之道也。……非夏禹之道,不足为墨;人以墨致讥,而彼转以墨自夸焉。”明白指出墨者乃一群力行大禹之道、以自苦为极的、有所为而为的苦修者。 站在儒家的对面 墨翟年青时即很有名,以思想家兼城防、军械发明制造者闻于列国(何炳棣语),追随者甚众,然皆“清庙之守”之徒(班固语,指居住茅屋、出身清苦的人)。他们代表的是下层普通劳动者的利益,这点与儒家一向维护旧贵族利益不同,因此他们不少主张皆与儒家对着来。例如儒家以“法周”相号召,墨子则自以其学说为“法夏”以抵制之(盖当时传说中之大禹,本有节俭勤苦之名,故墨子乐以此相号召)。儒家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墨家则强调人力的作用,认为社会的治乱安危,人民的饱暖饥寒,全在于人力:“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饱,不强必饥”;并强烈斥责儒家的天命观,说“命者,暴王所作”,是害民乱国的东西;王公大人相信有命,就必然“怠乎听狱治政”、“治官府”;农夫相信有命,就必然“怠乎耕稼树艺”;妇人相信有命,就必然“怠乎纺绩织红”;大家都相信有命,则天下“必乱”,而“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墨子》里并有(非儒篇),专门揭儒家的短。 但与儒家是单纯的思想及学术流派不同的,墨家除是思想学术团体外,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集团,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以“墨者之法”维系其团体力量),其领袖号称“巨子”,对墨徒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所有墨者都得服从巨子的指挥。《淮南子·泰族训》言:“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英雄不论出处 墨翟生平事迹,钱穆先生考订最详,说他如孔子一般,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讲自己的“兼爱”、“非攻”政治主张。相传他曾“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般”,制止楚国对宋国的进攻;尝“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惠王赐地给他,他却绝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但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则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他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主张。 墨翟卒于何年不详。据钱穆、何炳棣二先生考证,墨翟晚年大都居于鲁阳,为楚国封君阳城君的座上客,主要任务是率领干练弟子为阳城君“守国”。之后继任巨子为孟胜、田襄子,腹黄享(左“黄”右“享”),但孟胜之时,墨家已出现分化,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互称“别墨”。且渐趋萎顿,到秦始皇诗书百家之禁时,墨家已销声敛迹,湮没无闻者久,只剩下一些传说了。其兴盛不过百余年。
和顺 让你不想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图/胡元骏 如果不能生活在和顺,我愿意把精神的家园建在和顺。 和顺是静静舒展在滇西高原深处的小镇,堪比江南水乡般秀美,却又多了几分纯洁与透明。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这罩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并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尽管常驻人口仅6000余人,但旅居国外的和顺人却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座不大的小镇里,孕育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 神奇吗?神秘吗?畅游于此,无疑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之中了。 建筑史诗“四和三顺” 有人说,建筑是有形的诗。那么在我看来,和顺的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建筑史诗。曾有人对解放以前和顺的古建筑进行过调查,发现8万多平方米、100多栋老宅子保存完好,不由得让人感叹:和顺本身就是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如果若要给和顺的建筑文化加一个标签的话,那么“四和三顺”无疑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和顺没有豪宅深院,多是小康之家。即使曾贵为云南都督蔡锷秘书长李曰垓、富如翡翠大王张保廷的私宅,与普通小康之家的私宅也大多相仿,此乃和谐;和顺的建筑融合了中国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亚、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各种文化的融合一点也没有生硬的感觉,反而还别具一格,此乃融合;和顺建筑的墙基高筑,古朴厚重,虽历经百年风雨却神采依然,老宅皆为木结构,多用不易糟朽的黄心楠木、紫楸木这些上等木材制作,照壁及市内装饰用水墨画而不用彩绘,室内木雕及装修保持木料本色,不上油漆。此乃随和;和顺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姓氏,分别修建了祭祀祖先的祠堂,即八大宗祠。同时,和顺还有七座寺庙,佛道儒共存,此乃和睦。 所谓三顺,就是和顺建筑都为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民居群落顺山势而建,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中国风水理念。围绕小河顺山而建,不占良田;豪门大户与邻里和睦相处,顺巷建房,不惊扰邻里,这也是和顺人秉承崇尚公德、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体现;顺其自然则体现在建筑选址上,由于这里人多地少,不可能强调坐北朝南的传统民居坐向,只有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格局,门头朝向变化丰富,以符合风水理论与审美需求。 乡村第一图书馆 和顺人杰地灵,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承载这些文化底蕴的要素很多,但不得不承认,和顺图书馆是其中最浓重的一笔。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在乡中发起组织了“成新社”。社中购置了新知识书籍,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这在当时偏僻的小乡村,应该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继承先辈的事业,谋求家乡进步,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于1924年,创办了“阅书报社”,从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供乡人阅读。当时,从上海等内地大都市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这里的新闻报纸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莫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和顺,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可见其中的艰辛与执著。 随着“阅书报社”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1928年,在原咸新社的社址上,和顺图书馆诞生。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在旧址建盖了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的馆舍,即现在的模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和顺图书馆的萌芽、诞生,直至199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这里的运作与管理都是靠乡人、华侨等民问力量在支撑。馆藏书籍、用具全部为民众捐出。 和顺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客观地说,无论是图书馆的规模还是馆藏量,这里都算不了什么。然而,把它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环境里,放在它诞生的年代的背景下,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量,这个历经风雨八十多年的图书馆,的确不愧为“在中国乡村文化节堪称第一”的图书馆。令人敬畏。 民居旅馆“背包客”的家 品味和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古镇里寻觅一家喜欢的旅馆住上几日。古镇里的民居旅馆不少,他们大多设在幽深古巷的百年老宅中,老屋深院,古香占色,让人在呼吸之间都能感受得到小镇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情怀。譬如“号里头”。 老板娘寸静玲是个幽默开朗的女子,和顺土著。这里之所以叫“号里头”,源于她家清代起就开商号,至今至少传承了6代。但开民居旅馆,按寸静玲的话说,是游客给的动机。2003年之前,经常会有游历和顺的中外“背包客”来此借住,热情好客的她从不拒绝,20元一个床位,实在便宜。烧得一手好菜的她还时常会露上几手招待来客,人家要付她伙食费,她那腼腆劲就别提了,说你们就看着给吧,现在回忆起这些,寸静玲还忍俊不禁。 后来,来的人逐渐多了,住宿起来会略感不便。当时一对每隔三个月就会从内地来此住上月余的游客建议,不如你重新规整规整,开个旅馆吧。于是,7年前,“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旅馆开业了。“号里头”也就成了和顺民居旅馆的先驱者。 来“号里头”居住过的“背包客”究竟有多少,寸静玲已经说不清了,但她和每个来住宿的客人都有合影,并且小心地将照片保存在儿子的电脑里。她说,这些照片对我来说都是财富,开民居旅馆,挣钱是次要的,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才是我最大的满足。 的确,很多游客也真的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因各种原因,或许没有可能在此常住,但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住上一阵的人很多,寸静玲也已经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家人看待了。她说,和顺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光、悠闲自在的乡土气息,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绝对有别于一些过于商业化了的旅游景点的,大概这也是来过一次和顺,就想常留在此的一些游客所追求的吧。 寸静玲说,她有一句话想送给还未曾来过和顺的人:“在这里,会让你不想家。”我想,她做到了,至少我还会再来。 和顺顺和 “和顺顺和”的吉祥牌坊是进入和顺的必经之路,“和”是重点,“顺”是结果。一切都超乎寻常地和谐自然。 满是青苔的墙基,古朴的深巷,清澈的洗衣池,毛泽东的导师、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居,八大宗祠,犹如在仙境中的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元龙阁,古法造纸、藤编艺术……由这些组成的完整的和顺,突然让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到过和顺,那么人生肯定会留下缺憾的,但仅仅是来过就够了吗?这里有种可以让人内心充满宁静和安乐的气场,无形中造就了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是一种主动的享受与舒畅。心,那么自由。
王学泰 关公信与孔子信不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秦留图/吴育琛 说起关公,王学泰有个人的经验。1950年,他8岁,他们一家人曾在关帝庙住过一段时间。关公绿袍红面美髯手捧《春秋》,周仓持刀,关平侧立,皆是具象。更难忘是当时生活,前殿供观音大士,后殿供关公,厢房住八户人家,十几种树,二十多种花,一到春天就可美。 满洲人喜欢拜三个神,一是关公,二是观音大士,三是白马,家家皆供。所以北京城里以前有二百多座关帝庙。拜关公是日常的一部分,节气年下,常日常时,许愿起誓,很方便。 王学泰记得,儿时平日到胡同口帮大人买东西,比如要一条烟,让店家记账,不必担心记上两条,店家也不担心他们“三节”时赖账。所谓“三节”就是端午、中秋、过年。一般日常买卖,大家都是在“三节”集中结账。先前北京人家日常吃饭,也是菜农平日里将菜送到家里,逢“三节”算账,大多没有什么争执。大家皆是熟人。 关公是小说教的神 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副对联,颇能概括关羽的影响力: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关公,本是一失败将军,在其逝后千年中,担负起越来越多的守护者角色:是“武圣”、“关夫子”、朝廷的“关圣帝君”,是道教的“伏魔大帝”、佛教的“盖天古佛”。在时间变轨中,他甚至成为财神。五花八门的行业都祭拜他。 王学泰说,唐代以前对三国的讨论,更多还是关注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人可能代表了君圣臣贤的理想。杜甫的诗,李商隐的诗,关注都是“三顾茅庐”,这是文人的关注角度。 宋代开始,大众文化兴起,关羽在江湖艺人口中越来越重要,艺人关注三国的重点转移了,他们赞扬的是刘关张结义。“历史上的刘关张只是较为亲密的君臣,江湖艺人用游民的眼光把他们的关系改造了。”关公在民间的地位随着通俗小说、说书、戏文渐渐传播开来。 在朝廷那里,从武则天起开始设立“武圣人”,并尊姜尚为“武圣”。因学孔庙的规制,也需请很多人一起配享。孔庙中多是孔子学生,而武庙则选历代将领。关羽张飞周瑜皆人选,至宋初,赵匡胤却觉得关张周皆是失败将军,不配入武庙遂逐出。 转折在宋徽宗开始,一段传说是山西运城盐池是宫中食盐的重要来源。有一年忽然无法成盐,有说是蚩尤作怪,需要关公显圣,祭祀后结果盐池开始重新产盐。 于是宋徽宗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自此后,南宋元朝皆封王,明神宗尊帝,清乾隆称关夫子。皇家对关公的肯定进一步提升关公在民间的影响力。无论民间还是朝廷,各教各业,都在关公身上寻找保护。关公也代替姜尚成为“武圣”。 王学泰认为关公更多是小说教的神。“小说教”是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提出的: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较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是我们现在都能感受到的,人们对于历史的知识与认识很多来自于通俗小说,戏文等。义和团运动甚至完全是模仿戏文中的装束打扮与行事方式。关公的形象与生平行事也都是通过通俗小说传递给每代人。 关公信与孔子信不同 古代宗法社会,人们靠血缘关系结合到一起。老百姓一般安土重迁。但随着社会发展,流动性越来越大,游民越来越多。 宗族可保护人也控制人,所以宗法社会中人的人格一般不独立。 当脱离宗法秩序后,人们还是要结合起来,还是要在陌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的感觉。人们通过结拜来模拟血缘,通过找同乡来模拟地域认同等,以各种名义要联合起来。关公便成为这样一个联合游民的神,比如商人、华侨等。可能出于以下原因:一是关公是亡命者,从家乡出来在外闯荡;二是关公一生都在走南闯北,打天下;三是关公死后还身首异处。关公充满流动的一生能引起游动者内心的震动与共鸣。 游动在外需要安全,而关公勇武有力;在外交际需要信用,而关公有义气,满足了游动者很大的心理需求。 但这种大家要联合起来的精神并未让中国人很注重公共事务,而是只关心自己团体的利益。这是游民与游侠的区别。游侠是最后的贵族遗风,他们行侠是为他者为公义,跟贵族长期管理公共事业形成的传统有关,但中国很早就没有贵族了。宋代大众文化兴起后,游民对于“义”与“信”的理解约略说是工具理性的,含功利性,重结果而不看手段,分敌我而不论是非。 但一个好的社会不能只有工具理性,先秦文化中有很多关注“信”的故事,比如《庄子》中所说的尾生为践行诺言抱柱而死的故事。孔子也讲“信”,“信”一直被作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来强调,孔子说五常是“天之恒道”,“恒道”就是价值理性。 弟子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用“兵粮信”来回答。弟子说要是迫不得已去掉一个可去掉哪个,孔子说可去掉“兵”,即武力;弟子接着问,说迫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可去掉“粮”;要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说不能去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原文语境中,这句意思是说如果民对于政府失去信任,那政府就无法“立”了。后世也把这句单独拿出来,“信”是人立于世的一个基本。这里的“信”是存在之道,不因利益而变化。 “关公信与孔子信的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不同。”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要有价值理性,需要人们超越自身利益地去思考问题,有超越自身利益的价值与追求。 当下呢,那么在欺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在欺骗遍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当下呢?学泰先生苦笑道:“现在?现在是连工具理性也没有了。” 我们这一代人最虚伪 王学泰的生命经历,是从必须说谎的年代到信任危机的年代,谎言与欺骗在更大范围内爆发。 关公崇拜遍布中华,显示了中国人所一贯缺失的东西:安全感、信用、担当。健康的社会,安全感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信用靠法律与行业自治来维系,信仰带给人的是心灵的安宁与超越性的体验,而不是那般现世与功利的东西。 他认为,价值观重建,最重要还是培养独立个人,让每个人成为起点。宗法社会中的人自信心差,人格不成熟,倾向依赖,喜欢抱团,缺少自我认同,总是希望在团体寻找到依托。 改革开放前的单位制度跟宗法有某种类似之处,单位对人既保护又控制。长期单位生活,致使人们个性萎缩。在这样环境中经历过的人还会用这经历去教育孩子。近日“父母皆祸害”的争议,是价值观念重建中必要经历的过程。“我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最虚伪,就是比谁能装孙子。”他不客气地说道。 王学泰是60届的,成长的年代,人必须要撒谎才能生存下来。他为自己不肯撒谎付出过代价,也为当年的年轻朋友们在成长中的扭曲感到惋惜。 他很要好的一个朋友,那时在外地上学,暑假回来一起海阔天空地谈理想,到了暑假结束要返校时,同学叹气说:“学泰,我又要粉墨登场了。”那时他们还只16岁。 QA Q:说起关公,想到什么? A:想到他是被崇拜的神。我还有个人经历,在1950年我八岁时候,我们家在关帝庙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关公对我来说不仅抽象还很具象。那时我们老趴在后殿看关公,关公绿袍红面,捋着长髯在读书,周仓拿着大刀,关平侍立一旁。那时关公拿着线装书,后来我长大有些知识后,知道三国时关公不可能看线装书。所以每个时代都在塑造关公,每个阶层心目中的关公也不一样。 Q:大众拜关公是拜什么? A:第一是求得保护,保护神,提供安全感;第二个是求得连结,凝结神,作为一个共同的崇拜对象,把不同的人凝结起来。 Q:如何看待社会失信现象? A:这就是连工具理性的“信”都没有了,没有基本价值观,社会分裂,交易成本增加。每一次欺骗都是加之于社会的一次损害。 Q:如果关
让环保回到东方价值的原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全球变暖哪一个能跑得掉?所以,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环保者可以藉此加大在全球发言的力度。 现在正在过渡,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别人也帮不了我们的忙
糕子,七姑八姨的乡间美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春寒料峭的二月深夜里,写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字,点点熟悉的影像和声音在脑间回放、在心头浅唱,心里某些空荡荡的位置就会被慢慢填满,舒适而安宁。 记得大学第一堂课是自我介绍,全班属我最自豪,因为我告诉大家我来自武夷山,所有的同学都惊羡。武夷山碧水丹山,人杰地灵,尤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享誉全球。但是今天的主角不是名山,也不是名茶,而是乡间的一种小吃——糕子。 先从糕子的由来说开去吧。乡下孩子求学苦,我和弟弟都是十二三岁上初中起就离开爸妈到武夷山县城寄宿。每隔一段时间要从家里背一些米到学校,用铝饭盒在学校的大食堂蒸饭吃。妈妈总是很心疼,外婆安慰说我们现在天天有米饭吃已经不算苦了,从前的穷书生进京赶考没有盘缠,都要背一袋糕子,用糕子当干粮,才不至于饿死在赶考半道上。原来,糕子一开始只是用来充饥的干粮。渐渐地,糕子越做越精致,越变越香甜,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它变成了一道美食,成为武夷山人迎接新年、接待亲朋的必备糕点。 一泡岩茶,一叠糕子,三五好友,把茶啜得哗哗响,将糕子啃得嘎嗒嘎嗒的,就这样消磨一下午的时光,武夷山的生活恬淡滋润。 每年开春要离开武夷山返城上班时,内心都无比惆怅。惆怅中一定带上妈妈准备好的一小包糕子上路,好让妈妈希望我平安高升的愿望有所寄托,也好让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因为触摸得到家乡的味道而感到安慰。 印象中,大姨婆家的糕子更甜一些,小姑妈家的糕子更松一点,舅婆做的糕子常加香葱,叔婆做的糕子喜欢撤芝麻。家家户户都做糕子,却有各自的特点,这和糕子的原材料有关。糕子的原材料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米加白糖。但是,得先将大米炒熟,磨成米粉,摊开受潮,掺入融化好的白糖搅拌。这样,糕子的材料才算是准备好了。要是喜欢的话,还可以加入葱和芝麻提升糕子的香味。准备材料的过程中,米粉的受潮程度,白糖和米粉的比例至关重要。受潮程度不够或者太潮了,糕子都不易成型。多放白糖糕子会更甜,但也会更硬。米粉多了口感较酥松,但是味道也就相对淡一些。酥硬甜淡全凭主妇的经验和喜好调配。 材料备好了,要如何将糕子做得漂亮小巧呢?难道一枚一枚地雕刻?当然不是,这得仰仗印糕子的工具“糕子印”。这话说起来有点儿像绕口令,制作糕子的这项工作叫“印糕子”,制作糕子所用的重要工具叫“糕子印”。这印就是个阴模,在一柄长三十厘米左右的木条一侧雕刻出四五枚匀称的图案,可以是小花、小鸟、小鱼、小人,也可以是文字。“吉祥如意”、“丰收”之类温馨祝福的词汇最常见。也有独具峥嵘岁月时代特点的,比如“抗美援朝”。这些糕子印全是手工制作,一些巧手的农民利用农闲的时候刨一刨、凿一凿,在木条上雕出精致的图案,再拿到集市上去卖,以贴补家用。 武夷山人豪迈,印起糕子来,都是整箱整箱地印。这浩大的工程不是单靠家里两三个女人摆弄着家里八九个糕子印就能完成的。到了年底准备印糕子时,都得东家借八个糕子印,西家借两个竹筛地凑,把全村的糕子印和竹筛都借得差不多了,印糕子的工程才能浩浩荡荡地开始。人手是不需要事先邀约的,只要放出风声去谁谁家准备印糕子了,全村的女人们都会来帮忙。今天是村头七姑婆家,明天是村尾八姨婆家,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男人们是不可能出现的,印糕子完全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事,也是我二十几年生命中见过的最积极、最诚恳的义务劳动。全村的女人们聚集到一家,将自己的青布围裙往腰上一系,捋起衣袖,有说有笑地忙活开来。有的负责将材料填进糕子印,有的负责将添好的材料压平摁实,有的握一木槌将糕子印里的半成品敲落出来,有的负责将印成型的糕子端上竹筛上灶烘烤,个个麻利,事事利索。那种往来穿梭.和谐热络的劳动场面该怎么形容呢?热火朝天?和乐融融?哎,我词穷了。总之在武夷山的农村,最热闹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办喜事,二是印糕子。 和从前一样,现在的糕子依然是家家户户迎接新年必备的点心,但再也不是每家都必做的了。个别农户专门在年前赶制一大批的糕子在集市上卖,大家也都图个方便,干脆在集市上买一些回家,不愿再为了一口糕子耗时耗力,糕子在农村前进的步伐中变成了商品。我们现在吃的糕子虽然也是手工的,但已经不是自家七姑八姨们亲手做的了。美味糕子就在手边,而印糕子的记忆却停留在了二十年前。 不知是谁深夜里点燃了烟火,惊扰清梦无数。城市里高楼林立,光听见轰轰爆竹声,却不见绽放的烟花。只能从远处写字楼玻璃墙上时不时闪现的光亮得到证实,今晚的夜空确实正在上演一场烟火的表演。城里的楼越建越高,乡下的地越变越少。超市里形形色色的糕点一样美过一样。从前家家户户都有的糕子印,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再过几年,恐怕是吃不上这工序繁琐又严苛的糕子了。高中课本里不是有句话,叫“历史的必然”么。所以快快把将要遗失的美好一一细数,当历史的车轮从这上头重重碾过之后,至少还能从历史的碎片中窥见它们原有的神采。
短命诸葛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诸葛亮,男,后汉灵帝光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巳时生。 从诸葛亮的八字中,可以看到: 他以“癸”水日主为自己,出生在立秋节气之后,正白帝司权之时,五行之金既强且旺,水得金生,正气充足;再得年干“辛”金,年支“酉”金,以及时支中暗藏的“庚”金,曰支中暗藏的“辛”金相生有情,日主越加有力量。 月支申中暗藏有“壬”水,日支丑中暗藏有“癸”水,两水帮助日主,则日主有太旺的危险。需要土来克水,火来克金。 然而,仅靠月干上的一点“丙”火不但不能克金,而且,还挡不住八字上水的克制,幸运的是时干与时支都是火,相助“丙”火的威力,共同克制旺相的“金”因此,他的八字喜火,而不喜金水。 只可惜,他所走的大运金水连环,与火背道而驰,因此,尽管他才高八斗,一生鞠躬尽瘁,但最终仍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只能事倍功半., 27岁那年,大运走“癸巳”,巳为火,这一年的流年为“丁亥”,丁也是火。因此,这一年上,刘备屯兵新野,遇到谋士徐庶,徐庶回马举荐诸葛孔明。刘备兄弟三人三顾茅庐,终于得见了7L明,隆中问答,孔明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设想,使得刘皇叔茅塞顿开,从此,孔明和刘备的命运都改变了。 28岁时,流年属于“戊子”,曹操率大兵八十余万南下,想要一举扫平天下,统一中国。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刘备必须与孙权合作,才能抵御曹操大军,因此,诸葛亮只身一人,冒险过江,舌战群儒,劝说孙权共同对抗曹孟德。经过一番的舌战,终于说服了孙仲谋,成就著名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核心人物,他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削弱了曹军的力量,武装了自己的部队,为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战役的最后关头,诸葛亮又运用他的天文知识,踏罡步斗,借来了东风,使得周瑜火烧曹军的军事设想得以实现。赤壁之战以后,曹军受到了重创,一时没有能力再进攻刘备和孙权,给刘备发展自己的地盘留下大好时机,三分天下,自此渐成。 由此可见,在27与28岁这两年,是诸葛亮命中最重要的时机。从他的命上看,这两年是他一生命运的大转折。从他的八字上讲,他喜欢火土,恶金水,27岁、28岁,大运正在巳火之上,流年又遇到丁火与戊土,都是命中所喜,所以,化险为夷,挥洒了大手笔,照耀古今。 诸葛亮43岁这年,流年属于“癸卯”,大运正走在“辛卯”之上,癸为水,辛属于金,金水运都是他命运所不喜,走这样的运,必然要发生天灾人祸,果不其然,刘备的左右手,关云长和张翼德纷纷离去,给了诸葛亮重大的打击。次年,刘备复仇不成,白帝城托孤,更加打击了诸葛亮的雄心壮志。为啥呢?这就是命运的规律法则。44岁这一年的流年属于“甲辰”,辰为水库,蓄水克金,所以,必然在事业上遇到重大挫折。 诸葛亮可是个不让人的人物,48岁那年,他亲自率领西蜀军队,出祁山,向魏军占据的地方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忘刘备的遗愿。诸葛亮一生谨慎,可惜,这次急于求成,错用了马谡,马谡是纸上谈兵之徒,没有按照诸葛军事的设想行事,结果招致大败。最后,诸葛亮只有依靠个人魅力,空城计,抵御了魏军大部队,都是险棋,差一点成了俘虏。其实,这里面,也有命运的安排,这一年,他的流年属于“庚申”,大运为“辛卯”,庚申属于金,八字上本己金就多,大运又不能抑制金的猖狂,所以,金太过了,过犹不及。同时,金,又主军队和军事,所以,诸葛亮在军事上遇到了失败也是命运的必然。尽管,他有着超人的智慧,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这一年,必然失败。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他54岁,这一年,他的大运为“己丑”,流年为“甲寅”,己土克制不了命上的大水,却反而生助八字的金,使八字上的金水愈旺,甲寅都是木,能生火,为命之所喜;但是,秋天,树木凋零,自顾不暇,又怎能生火,所以,这一年的八月二十八日,是为“癸酉”月“庚辰”日,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这都是因为癸酉为水金,庚辰属于金水之故。 要说,诸葛亮信仰道家,也是个星相大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鼓吹刑名,他对奇门遁甲的推算很精通,对于自己的命运,他很清楚,可是,明知道不可为,仍然要挑战命运。六出祁山不成,他知道自己已经油尽灯枯了,本想设坛延寿,可惜被魏延误打误撞给冲散了,荒诞的人生结局。早知道如此,何必逞强。毕竟,古人有诗曾云: 胜败兵家不可期,安危端自命为之。 出师未捷身先丧,落日江流不胜悲。
王守常 西行路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丝绸之路”上的另一种人生,非常美妙。 他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学者,也是商业精英们的传道讲师,师承张岱年,亲近冯友兰、季羡林等国学大师,他还是中国文化的坚守者。可是,年过六十依然活得很时尚和阳光,他不想做青灯古佛的老学究,他喜欢做西行路上的文化旅人。 他就是北大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 中国文化书院,是坐落在北大东门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青砖红门,雕梁画栋。王守常的办公室里,排列着一架架的书目柜子,高大的书架上 “儒释道”经典俱全,长条书案上摆放着日常使用的笔墨纸砚,可以闻到翰墨飘香。 品着茗茶,王守常聊起自己的人生。 自驾独行游西藏 王守常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老人家,他的老师们,年长的已逾百岁,年轻的也有耄耋之年。王守常说, “不过90岁,不能算老先生”,他还是标准的年轻人。 独自一人,开车进藏,对于60岁的文化人来说,是个体能上的挑战,王守常说:“当时是我60岁的生日,为了证明自己还行,决定自驾入藏。” 旅行越过唐古拉山时,大约是晚上10点多,王守常停下车,歇歇脚,刚摇下汽车的窗户,他仿佛闻到了一缕藏香的味道,从垭口的远处又仿佛传来了吐蕃兵的人喊马嘶。在唐史里,熟读过的地理脉络和人文典故,一时浮现,王守常称这是一种进入历史的感觉。正是这样的特殊感受让王守常更加迷恋自驾的西部之旅。 当然,作为研究哲学和宗教学的双料学者,王守常走到哪里都会做田野调查,他不是完全的游玩,回来后,他把在藏地搜集的资料和现象分享给学生。学生们提议,王老师何不每年过生日都来次西部自驾游,这正合了王守常的想法。 今年8月份,王守常带领几位长江商学院的学生一起去了青海湖“庆生”。驱车到了青海后,先步行了30公里,而后骑车60公里,住了三天的帐篷。避开城市的喧闹,西部广阔的景致让人放松心绪,王守常最看重的还是可以锻炼身体。 迷金庸,爱足球 王守常的爱好很多,书法、品茶、读金庸、看足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守常应邀去新加坡做访问学者,闲来无事,他开始翻看金庸的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这成了他的一个爱好。 说到金庸,王守常想起了一段趣事。一次,王守常邀请金庸来中国文化书院作演讲,演讲结束后,金庸先生需要为书迷们签名。王守常一旁伫立,观察着自己的偶像为爱好者老老实实地书写签名和箴言。突然,金庸先生把一本书推在一旁,说不能签这本,大家愕然,原来,那本金庸小说是盗版,惹得哄堂大笑。 武侠小说看似俗文化,其实也是大学问。清朝的国学大师俞樾也曾经改编过《三侠五义》,世事洞明皆学问,金庸小说之外.王先生偶尔也读古龙的小说消遣。 此外,王先生还是个足球迷,今年的世界杯,他一场不落。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学时代的王守常曾经是体校足球队的前卫,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巧读中国文化 也许是大时代开的一个玩笑,王守常先生当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哲学系的时候,正是1973年“批林批孔”、 “立法家,批儒家”的大热潮。 .学校天天搞运动,让这些哲学系的学生撰写相关文章。评断历史的文章总不能随便写写,总该有理有据才行,于是他们阅读了大量的法家和儒家的经典名著,反而对国学经典掌握了大概。 王守常先生很推崇三十年代著名学者陈寅恪的话: “一个民族要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思想,同时不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句话被他概括为“返本开新”,儒家也曾经在各个派系的争论中并非一成不变地成长起来,但一定要有其坚守的文化中国的立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来即将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企业家的形象如何在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文明制度之间保持平衡,他很重视。 在王守常先生推荐的书目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排名第一。 推崇方苞的生活观 说到“养生”,王守常喜欢谈一个概念,就是“仁”字。“仁”在《论语》当中有一百多个讲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普通人熟悉“仁者爱人”这种定义,除了这个定义以外,王守常说:“在最古老的写法里头‘仁’是这样写的,是身与心连在一起的,一个有德的人不仅是身体的问题,还包括心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了仁者寿,有德的人就是长寿,长寿的标准不只是身体健康,还要有心,精神还要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的问题。” 仁者寿的概念提出来以后,什么叫仁者寿,什么叫以德延年,怎么样使人们健康长寿,用德来培养,上到君子,下到走卒,这样的德是能够长寿的。 王守常又讲了另一个例子,老子说“以德延年,死而不亡者寿”,字面很难理解,后来有一个叫王弼的解释得非常清楚, “亡者忘也,其道永存”,没有被人忘记他就长寿,为什么没有忘记,他的道德还是存在。有三个东西不朽,第一立言、第二立功、第三立德,这三种东西不腐朽。 清代,有一个人叫方苞,安徽人,他怎么注释“仁者寿”这三个字的呢? 他说:“气之温和者寿,知之慈良者寿,亮之宽者寿,言之缄默者寿,故仁者寿。” “气之温和者寿”,从来不跟人生气,脾气要温和就会长寿; “知之慈良者寿”,个人的本质上对他人的关心和爱好发自本身的这样的人就会长寿,对人有一种关心、关怀,是发自内心,这个人就会长寿;“亮之宽者寿”,就是肚量能够跟你合得来变成好朋友,宽容,对反对自己的人也能包容他,这样的人就能长寿;“言之缄默者寿”,因此再加上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背景,然后每个人争论起来有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争论,语言简练不去做无谓的辩论,这样的人就能长寿。 王守常很推崇方苞的说法,他认为这个说法具有普遍性意义。 上次的西部行,激发了王守常重走丝绸之路的想法,他打算用一年半的时间,境内可以步行、驾车或骆驼,境外可以靠汽车,通过今人的行迹勾勒丝绸之路的新图景。王守常说:“一路上可以办公益性讲座,还可以讲中国文化和考古的东西。”
唐姓来自“西南夷”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1世纪中叶),益州汶山迤西“白狼、粲木、唐鼓等百余囡,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其中唐藏国多为唐姓(按有人误读史籍,以为白狼国王名唐鼓
幸思历 兼爱管理与非攻营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胡元骏图/本人提供 每周一,固铂轮胎中国区总经理辜思历都会准时出现在管理早餐会上,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企业活动,推荐“每周一书”。这已经成为固铂轮胎“墨家管理”模式的一部分。 作为美国杜鲁克大学商业管理学士学位以及新闻与大众传播学学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麦迪逊市场研究学硕士、A.C尼尔逊奖学金获得者,辜思历似乎应该更容易接受德鲁克、彼得?杜拉克等西方管理学家的理论,但辜思历运用中国墨家文化创立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品牌营销理念——“墨式”营销和团队管理方式。这对于固铂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美国企业融人中国市场,是一个制胜的关键。 墨子是行动派,我也是 “在中国古代的学派中,我发现只有墨子的学说与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相近,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西方人的认知。古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好东西,美国西点军校还在用三十六计作为战术课的经典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辜思历如是说。 在美国求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辜思历接触到了先秦诸子的学说,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学习西方市场学的同时,他将先秦诸子的著作通读了一遍。“我发现墨子是行动派,我也是,因为这种共同点,从此我成了墨子的粉丝——墨斗。英语里有句谚语:“Talkthe talk, Walk the walk”(说到不如做到),其实,我希望自己一直遵循这样以身作则的理念,下到第一线,贴近市场。”辜思历笑着说。 “人们都认为中国的市场学起步很晚,这是误解”。辜思历顿了顿,用他犀利的眼神看了记者一眼,这种谈话的感觉,让人觉得面前这个人像是老师,又像是兄长,吸引着我更加专注地聆听:“先秦诸子中就包含着很多市场学的实例。诸子百家游历各国,他们的学说著作就像现在的“项目建议书’,或者说是现在的PPT,如果国君接纳了,就会封官,让他们执行。如此这些游学先生就变成了如今的咨询专家,身怀才能,为不同的机构排疑解难。”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管理思想肯定会有不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对于一个国际化的公司管理者,又该如何使手下统一思想而又完全信服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辜思历说,中国本土的管理学说可以分为儒、法、墨、道四家。虽然四家各有差别,但总体来说,中国以中庸的道德说教来调节,主张和谐,富于浓厚的团队主义色彩;而西方采取的则是积极态度,以竞争的物质激励来调节,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处处体现着个人主义。但是现在中、西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的结合,已经是世界企业的一种大趋势。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做的最早也最好。丰田、松下的成功都是这样的。丰田的口号是既要造车,也要造人,松下主张造物之前先造人。人本管理思想就是来源于“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核心。 在问及固铂轮胎这样一个美国品牌是否能接受“墨家式营销和管理”时,辜思历说,固铂轮胎一直就很重视在中国的本土化,从全华人的领导班底就可以看出这点。中国的企业和市场环境很特殊,外国的管理模式不是不好,而是到了中国,企业会水土不服,用起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在中国管理企业,还是用中国人的方式比较好,这在固铂轮胎内部已经是一个共识。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说话 就像在电视上看体育,气氛全是模拟的,你永远不能在电视机前面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管理学也是一样,管理思想这东西就像“沙发体育”,只有用在实战中才能感受到。通过多年的实践,辜思历将墨子思想融入到他的商业思想中,提出了“兼爱管理”和“非攻营销”。 在谈到固铂轮胎“兼爱管理”时,辜思历说,墨子学说中“兼爱”是很重要的核心之一。“兼爱”的基础就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以兼爱为凝聚力的公司比靠畏惧维系的公司要稳固得多。 来到固铂,辜思历引入了感性服务、理性考核和人性管理的理念。在交谈中,辜思历反复强调,企业绝非一个冷冰冰的企业,如他所说,进入固铂就能感觉到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没有隔阂的开放式办公,每位员工都摆设了代表自己个性的饰品,而这无形中增进了大家彼此的关系。他还特别强调他和企业内部员工、经销商之间的“兄弟”关系。“中国有句老话说‘仕为知己而死’。我们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如果仅仅是利益关系,生意是做不长的。” 当然兼爱也不是无原则地爱。在实际管理时,辜思历是“恩威并施”。他将在海天网联三年里业绩翻了两倍多的秘诀也用在了固铂轮胎的管理中——让所有人的成绩量化且公开出来。“所有人都在上面,我的成绩也在上面,我们是一个部队,个人处境如何,孰优孰劣,一日了然,用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说话。” 轮胎需要非攻营销 对于非攻营销,辜思历说:“非攻营销就是不恶意地攻击竞争对手。固铂轮胎虽然是一个有很长历史的企业,但是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团队也很年轻,所以我们的营销就要像是羚羊——在大象群里的羚羊,轮胎巨头企业们就像是大象,大象可以横冲直撞,羚羊可以闪转腾挪。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反应更灵活。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做替换胎专家,是特众市场,我们会把受众规划得更精准。 轮胎在人们眼中是一种冷冰冰、黑黢黢的工业制品,而辜思历却认为固铂轮胎营销应该更活泼,他希望给这个品牌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 固铂轮胎启动的娱乐营销计划,首创轮胎行业与娱乐行业的跨界“联姻”。选择国际环保组织的“环保大使”候选人之一的小宋佳及中国摇滚新生代第一人谢天笑作为主打,并推出中围首张环保唱片,在CD包装设计上,精美的布袋替代了塑料和纸张等不环保的原始材料;力邀当红插画家张明,没计以兔子粥粥为主题的固铂环保布袋——这一举动也使固铂的娱乐坐标从声音延伸到了画面,旨在让大众在娱乐和音乐中分享固铂轮胎的品牌精神与环保理念。 辜思历说:“我心目中的固铂轮胎营销是一个Full colorworld(完美的全能世界),就像我现在穿的那双色彩艳丽的Nike ID Studio跑鞋,张扬、个性、年轻。固铂轮胎就要做汽车的Nike ID S tudio跑鞋。” 在大约两个小时的采访完成后,辜思历又要飞往2000公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为经销商开会。看似略显匆忙,却颇有些“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风范。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