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的“素面”与“反骨”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理念   理学家   解读   温良恭俭让   演变   政治实践   儒家文化   孔子形象   政治领袖  
描述: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很重要,也很尴尬。 说孔子重要,是因为后人谈论中国文化,总离不开一个“儒”字。既说到“儒”,就离不开孔子。从儒家文化内部的演变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原儒”,还是后来标榜儒家文化理念却与“原儒”渐行渐远的理学家们,也都离不开孔子这位儒家文化的祖师爷。 说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尴尬,是因为孔子有心“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但却不为政治领袖和政治实践所接纳。尴尬的另一重是,从儒家文化发展出来的理学家们却是“存天理,灭人欲”,失去了人间烟火之气,与所谓的“原儒”大相径庭。一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最初的文化精神特质渐行渐远,或许有时代与历史的诸多原因,但也不排除这种文化在起源时,就已经埋下了尴尬的种子。还有一层尴尬是,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文化,虽然一直不为政治实践所接纳,却一直不断地被我们的政治实践所宣传。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大人物”,这种文化位置几乎没有改变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学热”悄然兴起,几年之内便声势浩大起来。各种“大师班”、“国学班”方兴未艾。到了新世纪,“国学热”的声势依旧不衰。在“百家讲坛”上,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这股浓浓的“心灵鸡汤”,再一次让孔子在大江南北“热”了一阵子。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