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佛学与哲理、禅趣诗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禅趣诗   谢灵运   佛学   士大夫文人   “理”   陶渊明   诗歌创作   王安石   禅宗   日常生活  
描述: 本文选取历史上一些著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杜甫、王安石、苏轼等富有哲理、禅趣的诗作作为典型的案例加以剖析、以探求佛学东渐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交相融,不仅影响士大夫文人的心理建构.而且影响他们的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的轨迹。
“体道”的文学与“说道”的文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道”   文学作品   人的危机   自我拯救   才性   精神胜利   道家思想   老庄思想   陶渊明   两汉王朝  
描述: 本文从如下的事实展开我的话题: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学说在其诞生四五百年之后重新成为知识界的显学,乃是一个阶层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必然结果。但是,道家之学是否真正地解决过这些人的危机?换言之,本文要说的不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学作品的现实,而是文学家们的生存现实。 立国四百余年的两汉王朝的走向溃烂.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而且宣告了士人阶层笃信恭行的在“博施济众”中实现人生的精神实践的破产。帝国对儒术的提倡不过是对坟墓的粉饰,“外儒”遮掩下的“内法”不过是“以刑去刑,以杀去杀”(韩非语)的酷烈。世代奉儒的士子们在汉末的绝望心情仅举仲长统以“大乱、小乱、大乱”的恶性轮回的概括对既往历史的诅咒,
匡庐山上巢云松——漫说庐山的隐士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居者   隐士文化   唐代诗人   云松   欧阳修   殷周之际   陶渊明   庐山国学   儒释道   庐山  
描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庐山的称颂。矗立于大江南岸、鄱阳湖滨的庐山,千百年来,以其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松涛云海、变幻莫测的奇秀之姿,吸引着儒释道宦各界名人,孕育了丰富多彩、风格特异的“庐山文化”,成为我国的文化名山。庐山,同时也是历代隐逸之士乐于结庐栖遁之所,堪称隐士之庐,藏龙卧虎之山。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列有全国二十名山历代隐士表,其中庐山一表收列先秦至清代隐士31人,高居嵩山、衡山、华山、武夷、武当、峨嵋、天台诸名山之首;民国吴宗慈纂修的《庐山志》所列历代名人中,曾隐居庐山者有60余人。其实,如果从上古的匡俗算起,至辛亥革命后挚家隐居庐山松树林的清朝遗老陈三立等,长隐短隐一并计算,庐山隐士大约不下百人。 庐山隐士文化的历史,约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上古至汉末,这是庐山的古隐传说时期。庐山最早的隐士是传说中的匡俗,俗又作裕、续。释惠远《庐山纪略》云:“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崖成馆,故时人感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民间传说匡俗在庐山遇真人刘越,拜之为师,因得道仙去。这是庐山及其异称匡山、匡庐山由来的较早的传说,在庐山北麓的莲花洞东,遗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