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Guo   Yi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Ⅰ.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ought,which
CHINESE CASTLES -STORIED BU8ILDING OF FUJIAN
作者: 暂无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提到城堡可能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英国那种庞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堡建筑,其实这种城堡式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南方土地上早就存在着。 闽西南客家土楼是现存城堡式建筑的典型,土楼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它所在的乡村处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河源、永定、南靖、等地。那里山势蜿蜒,峰峦叠嶂,山坳里、坡地上千姿百态的土楼像繁星般密集。 土楼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五凤形,另外还有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文持形等。虽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却又有明显的共性:每一座土楼都有自己的名字,大都取自族谱里的祖训。跨过石门槛进入土楼门厅,这里一般都有舂米用的槌子,供人小坐的石凳。眼前是宽阔的天井,天井中间都有一口井。正对门厅便是祖堂,是土楼居民祭祀、婚丧、议事的地方,有着浓厚的家族血缘色彩。 客家人建造土楼的目的,在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土楼人的先祖从中原迁徙而来,落户异地他乡,“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为了防盗匪的骚扰和土著的进攻,聚族而居,建起了土楼。客家人建造土楼,也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均称性和前低后高的建筑特点,以及聚族而居的血缘特性,也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土楼有形的建筑基础是石块,无形的基础则是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儒、道传统观念。在这坚实强大的基础上,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楼奇观。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的客家围屋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Thought (Ⅱ)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法学论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法家思想淵源雖頗深遠,但成爲一個理論系統則應歸功於韓非。他從人性開始,進而討論社會的必要、社會的演變、各時代社會的治理原則以及當前社會的問題,最後才提出了他以法而治的種種理由和辦法。他的理論和商鞅之說相近,但比較精深,而其理想也比較高遠。 韓非認爲人爲了個體的生存,無不有自利及計算之心,但是一般人都太愚昧,不足以有效地謀求自己的福利,而必須聽從特別聰明能幹之士的領導,組成社會,才能解決他們生活裡的問題。 因爲人的生活環境因時而異,所以在不同的時代裡,人們所需的領導者也不相同。例如上古人們患於禽獸、疾病,有巢氏乃因教民巢居熟食而成爲領導者;中古天下大水,鯀和禹乃因決瀆而成爲領導者。 後世與古代相異之處還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人口的增長和資源的減少、二是一般人們智力及自信心的加強。因此之故,治理的策略也有不同-古代「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輕利」,少有爭奪,而且「黔首悗密」,「可以虛名取」,因此堯舜文王能夠以揖讓。仁義治理天下;而韓非之時則是人多財寡的「大爭之世」,人們又「偉詗智慧,欲自用,不聽上」,倘若仍要以寬緩的先王之政來治理,不僅如守株待兔不可得再,更像是「無轡策而御駻馬」,必致顛覆。這是韓非基於其社會演變理論,對當時稱頌堯舜文武的諸家所做的第一步的批評。其次,他認爲舜篡堯,禹篡舜,並未揖讓;而且即使曾有此舉,也因當時社會貧乏,統治者的報酬有限,所以易於爲之,並非因爲堯舜具有特別的美德。總之,韓非認爲堯舜等等一般人所謂的聖賢,並不能作爲榜樣,統治者不能盲目地仿效,而必須認清社會上的重大問題,然後制訂一套適當的治理原則。 依照韓非的看法,當時的社會有三大問題:第一是重人拔扈、第二是君主無能、第三是規範混亂。我們現在先看前兩個問題。韓非所謂的「重人」是指當時的貴族與大臣。他們爲了擴張自己的權勢,往往與君主鬥爭。依照韓非的分析,在這種鬥爭裡,臣子有「八術」以制君,而一般的君主非但沒有反制之術,而往往陷於「十過」,難以自拔,結果當然一敗塗地。 爲了避免這種惡果,韓非建議君主應該善用他的「勢」、「術」和「法」。(這三者本是慎到、申不害和商鞅三人分別強調的,而韓非則認爲三者猶如衣食,缺一不可。)他所說的「勢」就是一種特殊的地位及其相伴的權力。據他說如果沒有勢,堯也不能統治三個人;有了勢,桀就能夠擾亂全天下。 有人會說勢既然可被善用也可被濫用,所以重要的不在於勢,而在於人-必須要有善人,才能使勢發揮良好的效果;如果假惡人以勢,則如爲虎添翼,結果不堪設想。韓非承認勢可以被濫用,但是他指出:如果只有聖賢才可以用勢,社會一定亂多治少,因爲大聖大惡皆千世一出,其間均係「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爲桀紂」的「中主」。如果他們能夠「抱法處勢」,就可以治好國家;如果他們「背法去勢」,結果就難免大亂。 關於「法」,韓非有一套相當周密的理論。他像商鞅和荀子一樣,也將法比做規矩、衡石等等測量的工具,但是又更進一步,將法比做椎鍛和榜檠,可見在觀念上他認爲法還有一種「平不夷」和「矯不直」的強制性。 法的基礎是甚麼?韓非認爲不在天鬼的意志和人民的願望,而在聖人的智慧。因爲天鬼不可信,而人民則愚蠢短視,看不見自己真正長遠的利益,所以聖人只要能「度於本」,所立之法即使「逆於世」,「拂於民心」,也沒有關係。此外,韓非又認爲聖人立法應該要「順於道德」,這一點很容易引起誤解,其實他所說的「道德」,並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仁義等等準則,而只是一套自然規律-例如人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立法不能違反這種規律,強人之所難。 如果立法不必顧慮人民的好惡,法的目的何在?韓非與商鞅一樣,強調法的直接目的是要使國家富強。但是他認爲法還應該更進一步救禍去亂,使「強不陵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無死亡係虜之患」。這種看法,比商鞅的高遠得多了。 韓非認爲爲了上述的目的,法應該具有若干特性:第一,法應該明白易知,像簡單的工具一樣,即使拙匠也能使用。第二,法應該「一而固」,但又不可僵化。第三,法不可能完全有利無害,只要利多於害就可以了。第四,法必須有賞罰爲後盾,否則就只成了空話。第五,法不但應該高於其他規範,而應該是唯一的規範。 爲什麼法必須伴以賞罰?因爲人有計算之心。識是之故,在制訂賞罰之時,首先要注意所賞者應該是可爲之事,所罰者應該是可不爲之事。其次要注意的是,賞罰應該與被賞被罰之事相關-像商鞅那樣以官職賞戰功是不對的。再次,爲了使人樂於趨避,賞應厚,罰應重。最後,應以重罰懲小過,因爲人「不躓於山而躓於垤」,重罰可以使人畏而不犯。 任何一個社會裡都自然地存在著許多不同性資的規範,爲什麼要獨尊法令而排斥其他?關於這一點商鞅已經有所闡述,而韓非則說得更爲清楚。首先,他指出法以外的規範常常與法發生衝突-例如法令有處罰逃亡之條,但是道德對於臨陣脫逃潛返養親的兵士卻稱之爲孝而加以褒揚。其次,他又指出許多法以外的規範互相矛盾-例如道德既譽堯之聖,又譽舜之賢。這種規範的衝突和矛盾使人們陷人了極深的困惑和徬徨,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多的糾紛和動亂。這就是韓非認爲當時社會的第三個大問題。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韓非最早發現的,他之前的許多大思想家都曾注意及此,其中儒、墨二家都認爲許多規範可以並存,但楚應該分別高下;道家則主張獨尊其「道」,而廢除一切其他的規範;商鞅也有類似的主張,不過他要獨尊的是法。韓非繼承商鞅之說,並加以闡述,認爲假如法以外的規範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就遵行它們也無不可,但是依照他的看法,它們除了互相矛盾之外,還有兩個更大的缺點:一是它們都不實用-猶如「塵飯塗羹」,只可以供兒童玩耍而不能用以治國;二是它們有害於國-例如主奉行仁德,就喜歡賞賜而不忍誅殺,但是無功而賞,有罪不罰,必然導致大亂。因爲法以外的規範有這許多缺點,所以韓非認爲應該廢除,而由君主所市」訂的法令取代。他的「明主之國」便是如此-「言無二貴,事無二適,一歸於法」。不幸的是一般的君主不但不這麼做,反而尊崇那些與他自己的法令相衝突的規範,結果弄得「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當然引起大亂,以致「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 君主制訂了法令,需賴臣工去施行。但是君臣利異,群臣爲謀私利,往往玩法弄法,所以君主必須有一套辦法控制他們,這辦法就是「術」。韓非強調的主要是「循名責實」、「授事課功」的辨誣、禁姦之術。此外還有若干司法之術:包括鼓勵告姦、虛靜聽審、依法決斷、善用刑賞等等。關於最後一項,韓非說得較多。首先他強調賞罰是君主控制臣民的「二柄」,不可被臣工竊取;其次是刑賞必須施諸應得之人;再次是刑賞應「必」,使人不敢存僥倖之心;再次是刑賞應「平」,「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最後是應以鉅刑加於細罪,使民不敢輕於犯法。 假若韓非這套立法、司法的理論能夠付諸實施,會出現怎樣的結果?細讀其書,可以發現他似乎認爲首先將出現一個「明主之國」,然後是一個「至治之國」,最後是一個「至安之世」。在「明主之國」裡,「無書簡之文,以法爲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爲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爲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爲勇者盡之於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在「至治之國」裡,「有賞罰而無喜怒,故聖人極有刑法,而死無螫毒;故姦人服,發矢中的,賞罰當符;故堯復生,羿復立。如此則上無殷夏之患,下無比干之禍,君高枕而臣樂業,道蔽天地,德極萬世矣。」在「至安之世」,裡,「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然盂,記年之牒空虛。」 換句話說,韓非的理想國共有三個層次,要分三個步驟才能實現。在其最低的層次,需由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統治者(明主)制訂法令,並且使它們成爲全國唯一的一套規範,指出一個唯一的目標,建立一個唯一的價值體系,使人們不再困惑,而能同心協力去追尋此一目標和價值。在中間的一個層次,法令已彰,很少糾紛,如果還有人犯法,只要依法審斷,結果一定中肯,人人都會樂於服從,不會有暴虐篡亂之禍。這種情形看來像是堯羿等聖人在位似的,其實因爲臣民守法,各樂其業,統治並不困難。(所以實際上只要有一個「中主」「抱法處勢。,就可以維持普遍並且長久的安寧秩序。)在最高的層次,法令本身已經臻於完善,清純樸實,沒有任何不當或混淆的情形。人們完全地接受了它,成爲了心中一套自然而然的規範。大家依照這一規範而生活,沒有煩怨,沒有衝突,當然更沒有戰爭,因而也沒有解紛平亂的英雄和事蹟可言。 以上是<韓非子>內法理思想的大要。他的理論比商鞅的周詳,但是還有許多缺點。以下是其中有關立法、司法的一些重要問題: 韓非需要一個聖人來立法。聖人自何而來?儒家認爲可以經由教的聖人必須是天生的。據他說這樣的聖人千世一出,果真如此,法制育和修養而產生,韓非沒有討論這些或任何其他的培訓方法,所以他的建立就極爲困難了。然而他又說法不可僵化,應該適應社會的需要而改變。如果這種需要發生在前後聖人出現之問的一千世內,該怎麼辦呢? 韓非強調在法令建立之後,「中主」「抱法處勢」就可以將國家治好。這種想法未免過於樂觀,因爲堅守法令並且付諸實施,並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依照韓非自己的觀察,由於「君臣利異」,「上下一日百戰」,要一個「中主」戰勝群臣,保住勢位,已極困難;要他更進一步治好國家,期望未免太高了。 韓非對於「中主」這種過分的期望,起源於他對於法令本質的看法。因爲他將法令看做規矩、衡石之類簡單、易用的工具,所以認爲司法是極爲簡易之事。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因爲世事無常,人情萬變,即使是聖人所立之法,也不可能顧及一切可能的案件,所以在許多情形,人們會發現法令雖多,仍無完全妥當可用之條,如非另立新法,就只有允許司法者援引相近之文,而加以擴充性或限制性的解釋。此一工作絕非簡易之事,所以韓非又說「中主」需要一批「智術」、「能法」之士爲其輔翼,但是他沒有說明到那裡去找這種人,以及如何使他們發揮其才能。事實上他承認這種人十分難得,並且他們常被「重人」欺壓排斥,不僅難有成就,甚至不得善終(韓非本人便是一例)。既然立法要靠聖人,司法要靠智能之士,韓非所強調的「抱法」而治,其貴還是人治,至多也只能說是聖賢之士「用法」而治,不是今人所說的的舉國上下-遵於法的「依法」而治。(韓非確曾強調用法應平,主張「不辟親貴,法行所愛」。但是細究其意,不過是要「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將同樣的法令適用於全國臣民而已,至於君主以及嗣君,則不在此例。所以他的想法與「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觀念是不同的。) 因爲韓非認爲人皆自利及有計算之心,所以強調可用賞罰來驅使人民,推行法令。但是如果人還可以有其他的「心」(例如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賞罰就不一定絕對有效了。韓非又說爲了「以刑止刑」,應該科輕罪以重刑。但是最重之刑不過一死,倘若社會秩序業已崩潰,人人挺而走險,則如老子所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最後要談的是韓非的理想國。如前所說,因爲需要聖人和智能之士來立法和司法,他的理想國是不容易實現的。但是假如可以實現,人們是不是能夠接受?依照他自己的描述,他的理想國是強大富足而又安寧有序的。爲了保持這種狀態,人民必須繼續不斷地努力於農戰,此外不得從事任何其他的工作,追尋任何其他的價值。他們對於君主應該絕對地服從-如果他是一個「明主」,固然應該如此;即使是一個濫權虐民的暴君,人民也只有忍受,不得違背-因爲有政府總比無政府好。在這樣的國家裡,除了君主之外,任何個人都沒有獨立的存在價值,就像一群螞蟻或蜜蜂一樣地生活著。這樣的生活是人們能夠接受的嗎?
A Hermeneutic Investigation into Heaven,the Key Concept of Chinese Faiths System
作者: Shan   Chun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salvation   integration   cosmology   heaven  
描述: From cosmology to salvation,the concept of heaven always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A Simultaneous Exposition on the Modern Mission of Confucianism
作者: Zhu   Yue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literature   Tao   Globalization   convey   should   Chinese   Confucianism   cinema   Nationalization   Culture  
描述: Confucianism brought grea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Chinese cinema. Those influence not only
孔子学院为教育合作搭建平台
作者: 胡志平   来源: 2012亚洲教育论坛年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Hanban/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as a public institution affiliated with the Chinese
试论孔子关于“正名”的阐释(英文)
作者: Carine   Defoort   来源: 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In discussions and textbooks concerning ancient Chinese thought,the idea of ’correct naming
The Modernity of the Ancients:Christian Wolff’s“Oration on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of Chinese”and Its Sino-European Context
作者: Gunter   Zoller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次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But who would have believed that there is on earth a people who,though we are in our view so very advanced in every branch of behavior,still surpass us in comprehending the precepts of civil life?"(G.W.Leibniz,Novissima Sinica[1697],Preface)"There is no classical author in philosophy."(I.Kant,"On a Recently Adopted Elevated Tone in Philosophy"[1796])
昔阳民警热情帮助外国游客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府法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派出所   help   外国游客   热情   民警   for  
描述: “Thank you for your help,Chinese policeman is so nice!”2013年4月9日下午2时许,德国游客M.HOLLANDMORITZ紧紧握住孔氏派出所民警的手,对该所民警的热情帮助真诚致谢。
孔子学院院刊“入住”中国三大期刊网阵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specialty   出版量   accounting   孔子学院  
描述: ,and collects a total of 8,261 core and specialty Chinese journals,accounting for 99.9%of the publication rate of academic journals.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