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逆向而行:论胡适和庞德对儒学的生态解读
作者: 陈月红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适   庞德   自然观   儒学  
描述: 建立在儒学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的有机自然观讲究崇天及天人和谐,这种思想主导了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但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儒学思想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主张全盘接受西方现代科学的、机械的自然观。与此同时,与胡适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庞德却认为儒学是拯救西方人与人、人与自然危机的良方。本文将对他们的主要作品进行细读分析,并结合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来探究他们态度之差异及其背后的成因。
柳宗元《乘桴说》与《天爵论》述义——兼论柳宗元“统合儒释”的复杂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合儒释   《乘桴说》   援佛入儒   《天爵论》  
描述: 柳宗元对儒学和佛学都有较深修养,对"统合儒释"也有高度自觉。学界对"统合儒释"的方式的讨论较多地偏向于柳宗元所自述的范围,即以儒学为本位裁量佛教、对佛教进行抉择,可概括为"援儒入佛";但"援佛入儒"这种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方式也存在于柳宗元的思想成果中。《乘桴说》体现了重视心性的倾向和新颖的儒学阐释之风;《天爵论》重视智识和意志的思想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同时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发掘和塑造。二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援佛入儒"的特点,也体现出"统合儒释"的创新性和深度,在中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意义。
浅析胡适《说儒》的逻辑误差所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适   史料学   说儒   逻辑学  
描述: 胡适《说儒》一文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儒学的代表性著作,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该文的观点各不相同,有赞扬,也有反驳。该文结构十分严密,通过大量史料对儒、儒家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娓娓道来。但是,在史料的引用和逻辑的论述方面该文存在问题,本文采取史源学和逻辑学的分析方法,就该文存在的一些漏洞进行梳理。
试析林罗山对孔孟原著的引述与演绎——以《春鉴抄》和《三德抄》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罗山   《春鉴抄》   朱子学   《三德抄》  
描述: 作为日本德川时代官学——朱子学的奠定者,儒学者林罗山在其代表作《春鉴抄》和《三德抄》中广泛地引用和阐释了《论语》与《孟子》等儒家经典。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林罗山的引述情况,从篇幅、方式、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肯定其引述效果的同时,也指出其一些瑕疵和不足。
论梁漱溟20 世纪50 年代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大贡献   梁漱溟   建国之路   共产党  
描述: 卷入中国现代史甚深的梁漱溟一生关心“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在他那里具体为“政治问题”,他因不能坐视现实无动于衷而“舍佛入儒”,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并以“建国”为旨。根据对古代中国文化、社会结构的研究以及对现代中国政治困境的把握,他对自己的道路非常自信,这使他一度不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之路,甚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也没有在他心中激起波浪。然而一进入50年代他通过亲眼所见全国建设气氛和国人高昂的精神面貌而开始认真看待共产党,发现其贡献并检讨自己。本文试图借助他这一“转变”了的眼光来丰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理解,并认为对于当下中国,这一眼光中蕴含的一些问题仍十分重要。
变革话语的文本书写:董永故事叙事范式转换及后世流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分析   范式转换   董永故事   社会变革  
描述: 文学叙事范式的转换背后隐喻的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宏大历史画卷。董永故事在创作和流布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它经典故事类型,后经历代诗歌、笔记小说、说唱变文、平话戏曲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加工,出现过孝感叙事、义理叙事和爱情叙事等不同范式类型。董永故事叙事范式的转换是历史变革话语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反映和表达,特别是董永故事爱情叙事转向,反映出唐宋变革时期的市民文学的兴起以及儒释道思想混杂与合流的文化现实。
明清以来丰都城市祠庙演变探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都山   祠庙   丰都   明清以来  
描述: 丰都“鬼神”文化的根基在平都山,祠庙为主要载体,而城市祠庙的发展演变又不断丰富着平都山庙宇体系。明清以来,城市祠庙呈现如下特点:时间上,经历了明初、清初、清末(同治年间)、民国四次发展高潮;空间上,逐步向城东、城西聚集,由山上向山下聚集,向城东聚集祠庙逐步纳入到平都山祠庙体系;内容上,儒、释、道及地方神祇皆有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类型上,主要有官方祭祀与其他类祠庙,形成了官方祭祀的两大区域即以文教类(儒教)祠庙为主的城西与以自然神祇为主的城东(平都山脚)。这些特点是由战争、灾祸、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祭祀便利性等决定的。
儒、道思想对当代骚坛诗歌的创作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写作   道家思想   民间写作   民俗文化  
描述: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北秭归骚坛诗社的诗人文化心理机制的解读,探讨了作品中的道家山水隐逸情怀和儒家知识分子现实观照精神,以及独特的楚文化地域风俗对秭归当代骚坛诗人的创作心理的影响。从而得出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广泛的民间写作姿态,以及这种姿态所呈现出的独特地域性特征和深厚的民族性特征。
先秦儒、墨、道、法家君臣关系理论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墨家   法家   君臣关系   儒家  
描述: 先秦时期,以儒、墨、道、法家为代表的各大学派针对君臣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儒家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礼义基础之上,墨家认为君臣之间应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法家认为君臣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道家则主张以“无为”处理君臣关系、分配君权与臣权。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发现其价值、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并吸取其可资借鉴处。
实践理性、内容真理与实践存有论: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践理性   中国哲学合法性   牟宗三   实践存有论   《中国哲学十九讲》   内容真理  
描述: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自该学科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一书中为中国哲学的正名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工作:首先通过独具特色的"通孔"说,论证了不同文化系统的哲学必然有其特殊性,进而在康德哲学的话语体系中,将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安排在重视德性涵养、实践理性优先的问题域中;另外,又借鉴罗素哲学话语的启发,给中国哲学探讨的内容赋予内容真理的形态;同时,通过对儒释道各家的仔细分梳,强调三家主体层面的修养实践最终都会上达到终极存在本身,从而保证了中国哲学的终极色彩。牟宗三的正名工作毫无疑问对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认同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