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作为一种精神方式的抽象——李磊抽象艺术笔谈——抽象绘画的形而上意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磊   诗人   形而上   抽象绘画   抽象艺术   意味   精神  
描述: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名句“晨钟云外湿”,看似不合情理,叶燮曾议论道:“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湿,……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这里,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神秘失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记者   收藏   夫妇   影印件   失窃   采访   保险箱   捐赠   北宋   文汇报  
描述: 背景 北宋名作《朝元仙仗图》绢本墨笔,纵44.3厘米,横580厘米。此画系著名收藏大家王季迁先生所藏,王氏将其视为珍宝。 此画作者武宗元(约980-1050),字总之,河南白坡(今河南孟津)人。真宗景德年间,建玉清昭应宫,征全国画师,分二部,武宗元为左部之长。他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部员外郎,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 此画系北宋初年道教壁画的稿本,以卷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现为徐悲鸿纪念馆藏。图绘道教帝君诸神仙朝谒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有两帝君(东华、南极)、真人仙人、玉女、神将等,共八十余人,其构图统一中求变化,在处理繁复的画面时,又能协调而不杂乱,全部行列有节奏地前进。线条道劲流利,人物神采飞扬,衣袂飘举处,有“吴带当风”之遗意;虽不设色却有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之感。画家用流利的长线条描绘稠密重迭的衣纹,临风飘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帝君庄严,神将孔武,女仙顾盼生姿。 此图无款识,卷后有南宋干道八年(公元1172年)张字跋,称此图为吴道子所画,原传为唐代吴道子作,经赵孟颊审定此卷为武宗元真迹,今人普遍认同这一观点。
一手伸向传统 一手伸向生活一中国山水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滕亚林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一个古老而又论证不休的话题。为什么在当今的中国山水画教学实践中又要重申呢?因为任何重要的艺术变革,都离不开对现实和人生的关注。纯形式的技术变革,只能触动艺术的表皮,不能推动艺术真正定义上的前进。 我们无时不刻地在强调笔墨尤需当随时代,我们的时代,当有我们自己的美。这种强烈的需求表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尤为迫切。山水画史在渐趋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前贤。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有言“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但至此之后,荆关董巨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山水画史无有“标榜”的现状。进而李成、郭熙、范宽,南宋四家,元四家,浙派,明四家,四王吴恽,四僧,海派等等,无不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巅峰之流派现象。按常识所言,历史是一条永恒的、无穷尽的长河。任何一种文化,都在它的胸怀里萌生、生发并发展着。表现在中国山水画身上,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它也是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点点生长着,拓展着,并行不悖。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形成了 条丰富而美丽的轨迹。中国画亦暗合了这一迹象的来龙去脉。 接踵而来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画坛上出现了以研读南宋古风为主要特征的征兆,以及“五四”运动到共和国成立的五十年代,传统派画家和改革派画家论争、共存互补的时代,五十年代到“文革”,以回归自然和回归生活的写实风格为面貌,八十年代,多样化选择和明确地提出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时期。我们简单地罗列了中国山水画史的发展历程,尤其强调了十九世纪末到当下这段时间的发展状况,是为了想进一步说明在中国画教学实践中,注重向传统学习的同时(真正地走进去了之后),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之后,走出传统的樊篱(与传统保持若即若离的同时,超出传统的影响),创造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的画风。 任何文化都有他生存的土壤,传统的优秀文化,在由农业社会步入现代工业、信息社会的转变时期,不期而然地会遇到各种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的“危机”同样发生在其它艺术品种之中,诸如京剧、中国画等等。危机的表现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中,失去了冲动的同时,也失去了观众。要想赢得观众,必须寻找新的语言和形式。在观念、语言、风格、样式和质材上进行彻底变革。但这种变革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你看到正面的同时,它的反面依然发挥着表现其本质的作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渐渐觉得中国山水画的学习犹如孩童学步一般,由开始时候的扶墙而行,到能够独自站立,再到蹒跚行走,这是一个必经的体验过程。这一过程的开始到成功,预示着一项事情的结果。再对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待传统亦如此。任何一位成功的山水画家无不是从此种道路中走出来的。诸如李可染的中国画借鉴了西洋画光影的运用.进而结合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了厚重凝实的风格:齐白石则从中国传统工艺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创造了朴实生活的写照,又如陆俨少的中国山水画纯粹借鉴中国固有的传统笔墨形式,但具体又运用了现代装饰构成,进而创作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经典之作。从这些事例的罗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尤当以孩童蹒跚学步般渐进渐行,进而掌握住丰富的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笔墨语言。 中国山水画,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门学问,也是艺术哲学在自然观上的体现。而整个中国画,尤重笔墨语言,强调笔墨的重要性。这种笔墨语言技巧的运用,大大地有别于西方的绘画艺术。为什么西方会产生写实油画,而在中国则产生虚实相间的中国画,在我看来中国人的哲学观和美学观有别于西方。具体而微,西方崇尚理性分析和科学思维,注重数学思想,尤其表现在分析和逻辑的运用上,而我们对于理性的思考和对科学的把握,始终处于感情的色彩之中,注意整体性和模糊性。这样以来,中国画便渐渐由早期的以线为主,很大程度上“写实”之后,渐渐转移到更加注重情感丰富的笔墨上来。而与笔墨息息相关的便是“以线造型”,既以线描来勾画物体。而这种生动地表达物体的线条,在要求上必须要有力度,抑、扬、顿、挫充斥其中,节奏、情感丰富实体的表现力。再进一步讲,线条的讲究主要体现在,对中锋、侧锋的生动运用。这种生动的活泼的运用,仿佛音乐的指挥家,笔有升降起伏、急缓启承的变化,又似诗词般相似, “平平仄仄平”,听之欲要舞之,目之似要蹈之,舞之蹈之。这种情感的流露,情感的抒写要求了我们在中国画笔墨上要“枯、湿、浓、淡”及“墨分五彩”并行不悖。具体而论,作画用湿笔时,要有干笔的苍茫感;用干笔时,要有湿笔的滋润感。所谓“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加深理解亦可“干含春雨,润含秋风”,多加实践,多悟方知之,也像押韵平仄的诗词般引人入境。 在当今,传统中国画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没有全部消失。因为今日世界是昨天世界之延续,今日之中国是从昔日中国变革而来。时间和空间的因时因地变化的同时,又强烈地符合着主题性的要求,因为万物离不开本,离不开源,种种要求进一步强调了传统水墨画在当今这种时空之中的变化。而民族心理和文化的沉淀,体现于艺术,反映在中国画中,仍然能对今天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诚然,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环境、文化心态与前任不同。各种信息爆炸,各种利益的诱惑,光怪陆离的现象,快餐文化,卡拉OK的街头现象等等,艺术必须与之相适应的同时,更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去认真对待。这是一种喜新厌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审美观念亦要随之不停地发生变化,在保持本质的同时,更加注重“伸向生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当然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作相应的变化。但它的基本骨架——笔墨语言,因其抽象性(不确定性和非具体性的存在)和富于变化性,能够在不断变革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有所作为。作为儒佛道文化的一种结晶,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的传统水墨决定了它的变革必然是缓慢的而不是激进的,它以特有的形式反映时代步伐。 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尤其体现了山水画需要回归自身,以大自然的美以及人对自然、宇宙的思考所形成的艺术家的心灵体验作为自己对待传统的新主题。伴随着现代山水画更多地体现现代自然、宇宙、阴阳、天人合一观等意识的思考。细细品读这些思考.我们可以看得出是对山水画语言的富有现代构成意识的重新组合。 中国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之中的画种。尤其到了近代,加之一整套城市化的规范,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多地出现了浮躁化的倾向。如果具有批判性的人们不体味一下笔墨的滋味,就很难理解得到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入木三分的具体感觉了。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画的革新步伐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画传统在新的现实中仍然有强劲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水墨画患的贫血症的主要根源在于脱离现实,脱离生活。一旦画家把目光投向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国画就会立即发生迷人的光彩。促成贫血症的另一根源是闭关自守,近亲繁殖。要克服这种“近亲繁殖”,就需要我们在正确对待水墨画的同时,注重向生活和社会学习,找到一种适宜的方法和途径,进而打破常规、打破传统的束缚,创造一种属于当今的中国画语言。 那种对中国山水画隔靴搔痒的批评大都是依据表面的现象,虽然具有所处时代的特征的影响,却无关痛痒。寻找到一种对传统和现实的关系的正确的批评尤为迫切。在这一迫切的激励下,以及我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认知的渴求和热爱,我们得知自然是永远长青的,而表现这一主题的山水画也同样地永远常青的生发着,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对待山水画的态度,亦是我们对待大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作为一位当代艺术与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有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勾画和色彩构成的现代把握,也将包括对天人合一观、对造化与渊源的关系的现代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推动中国山水画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下中国画教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   历史时代   中国画教学   文章标题  
描述: 之所以要在文章标题中标示"当下",是因为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画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当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造成的。就教学本身而言,传统中国画的教学,无非师徒式的薪火相授和芥子园之类的画谱临习,个中有画家运气好出身名门世家或能交游于王公贵胄、收藏大贾得以交流名师、一览历代绘事精要,从而大开眼界,拥有较高的艺术起点。所有这些都是在以四书五经,科举制为支点、儒释道三教合一
文化视野中的书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中国   现代化形态   发展  
描述: 书法,虽叩列小道,列“六艺”之末,但毕竟属玄妙之技。它与儒、道、释融合,并在登科取仕作用的催发下,在传统社会里,就像哈贝马斯所描绘的,书法是知识层面的“公共领域”,作为知识分子主体,不精通书法的话,势必被社会主流话语所排斥。于是,在书法艺术中展现道德学问,在道德学问里提升书法艺术,已演变成了书法家以及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也有力地支撑着这一点。于是,形象感悟式的见解,片言只语式的表述,风视返观式的方法,自律自足式的思维,使书法的创作和理论也大致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系统,
艺术鉴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画家王列先生传 余友王列,号一川,祖籍句容茅山道家之第八洞天也,先生墮世滬上,缎带髻龄即好绘事,及长徔(?)(?)大家涷秋草(?)得陈氏西(?)法,(?)丙丁,国家邅文化滅劫,民衆億万卧(?)渠,时国中文化巨儒萟(?)名流,无一幸免者,先生徜徉滬瀆,一时画(?)大家如黄幻吾,阕
小城作家的阔大视野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视野   唐宋   进士   历史学家   文学   守望   青年作家   古镇   家园   绵延  
描述: 古镇海安,一泓文脉,时漪时澜,源远流长。唐宋硕儒,明清进士,代有才人出之。20世纪,魏建功、蒋和森、韩国磐等语言、文学、历史学家相继从这座蕞尔小城染满苔绿的石板街走进学术的圣殿。新时期之后,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作家守望家园,赓续着绵延千年不绝如缕的古镇文风。
陈阳春作品选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陈阳春  
描述: 陈阳春生于1946年.台湾云林县人.7岁习字.14岁习画,有“水彩大师”、“儒侠”、“文化大使”之美誉.曾任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教授.并荣获美国田纳西州诺城荣誉市民.云林科技大学兼任教授.齐齐哈尔大学客座教授,环球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台湾艺术大学兼职教授,常州逸仙大学进修学院名誉教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