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礼的三重功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用   孔子     政统   道统  
描述: 学界一般认为,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思想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仁发明斯道,从而为礼乐找到了一种内在根据。其实,这只是孔子创新思想内圣的一面,就外王一面来讲,孔子还做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追随前人,对礼乐的要义进行了重新探讨;二是顺应时代,为礼乐精神的落实找到了士君子的肉身作为载体。孔子意识到,礼乐的积极意义若想在现实中得以落实,必须培养和塑造一批礼乐精神的主宰者和维护者——士君子。经过孔子的开创及后儒的努力,儒家创造了一种政治新模式,而这种政治新模式之所以能相对良好地运行,在于作为道统的士君子阶层不断斡旋于政统与平民之间,使三者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由此,孔子的礼就生发出三重新的功用:治理国家、监督公权和导化社会。
西汉初年统治阶层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汉初年   周制与秦制   儒学复兴   价值观念   黄老之学  
描述: 秦汉之际的大战乱给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观、价值秩序带来了很大冲击,西汉王朝建立后即借鉴周制与秦制,确立尊君卑臣的君主专制主义,同时实行亲亲尊尊的分封制度,道、法结合的黄老之学适应了大乱之后人心思定的社会现实,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良好治理效果。但秦汉以降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格局已与上古三代大不相同,如何确立君臣关系新秩序,尤其是建构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伦理规范系统,成为统治阶层关注的重要问题,儒学复兴及儒、法结合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唐代女子的佛教孝亲活动及特点——以出嫁妇为主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唐代   孝亲   出嫁妇  
描述: 儒、佛两家女孝观的差异表现在:儒家强调女子依不同人生阶段调整孝亲对象——由本生父母到舅姑;而佛教则强调女子——无论是在室女还是出嫁妇,其孝亲对象都是本生父母。唐代女子,特别是出嫁妇从事各类孝亲活动为父母荐福。唐代女子佛教孝亲活动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佛教孝亲观重母恩之报;第二,佛教孝亲理论不仅缓解了出嫁妇亲恩难报的苦闷,更解决了女子深层次的孝亲难题;第三,佛教功德活动体现了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是家庭主要关系的家庭结构意识,女子为核心家庭成员祈福的功德活动多于父母。
先秦诸子公私之辨的本义及其政治哲学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规范   先秦诸子    
描述: 从"公""私"的用法及其相关的词语和命题来考察先秦诸子公私之辨的本义,可以很好地澄清人们对先秦诸子之公私观念的误解。就公私之辨而言,儒、墨、道三家皆把政治的公正性建立在天道无私的基础上,其具体论证则略有差异。法家明分公私,主张通过以法治国来达到废私立公的目的。荀子继承儒家以道抗势的理念,标举超越性的公道通义来制约现实的公权力,从而在公私之辨上远离并超越了法家。《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公私之辨进行总结,明确提出了"贵公"与"去私"的命题。先秦儒、墨、道、法四家皆在价值义上主张贵公与无私,其实质是规范为政者的行政,追求政治的公正与公平。
思想汇流与子学时代的终结——读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一教   思想统制   一道   春秋大一统   尊君卑臣  
描述: 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汇流,以适应帝国时代的到来。黄老学派主张邦出乎"一道"而反对"二道之邦"。法家在"尊君卑臣"的原则上提出"一教"概念和"以力胜智"的主张,成为秦始皇"焚书"的思想基础。先秦儒家有久远的"主智"传统,秦汉以后其政治性格发生了"法家化"的基本改变。从统一思想的角度看,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说与法家的"燔诗书"并无本质区别。由于思想汇流的完成,子学时代遂被经学时代所取代。在一个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社会中,是皇权而不是思想家成为推行思想统制政策的真正元凶和最后根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