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孝:儒佛信念在民间会通的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与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会通   三教融合    
描述: 孝:儒佛信念在民间会通的基础
图释阳明心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与科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善   大学   心学  
描述: 明代大儒王陽明生平多波折,曾在貴州龍場悟道。他提出自己針對格物致知的看法,並強調致良知,推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本人發現陽明先生尊孔孟習佛老,表面看相當駁雜,淺嚐時覺得他忽儒忽釋或忽道,似在三系統間跳躍,但將其與梁乃崇提出之修行座標圖稍作對應與調整,竟看出陽明先生其實自有一套系統,茲將此新修行座標圖與傳習錄中的名言警句對照,陽明心學不難豁然貫通,陽明心學的修行座標圖,Y軸代表自性的開展,X軸代表法性的開展,自性開展順序是正心、誠意、致知,法性開展順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發展到極致,就達到了至善的境界。
文明对话-易经思维与佛教义理的互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与科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文化圆环   文明互动   宗密   蕅益智旭   智者大师  
描述: 本文作者堅信佛學與科學的相互滋養中人文科學(human sciences或cultural sciences)不能與不會缺席。人文科學研究者所從事的是:依循邏輯原則,觀察並蒐集人類表達及表達法經驗性資料,以找尋人、事、物發生的規律或形式,進而産生系統性的解釋或理想。本文自此出發,並在博蘭尼(Michael Polanyi)支援意識、焦點意識、及求知者整合轉悟行動的架構上,同意雅士培(Karl Jaspers)觀察到的軸心時代(axial age):西元前九百年至六百年間,分散在歐亞大陸各高等文明中的一些人都不約而同地體會到川流不息的現象界之上的超越界,透過符號與各種方式向世界宣說,留下了豐富多元的系統。易經詮釋傳統也是其中之一,並且浸浸然地滲筋透骨,涵泳著在中土生活與學習的文化人。 本文的核心問題是:中土的文化人如何援引易經的思維與東來的佛教義理互動,進而消化並安立之?此一互動應屬文明互動的何種形式?本文首先建構易經思維的分解說:形象思維、系統思維與辨證思維。形象也者,卦象也。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均由六條直線(陽爻)或斷線(陰爻)由下而上構成,其中每二爻又分屬天、地、人三才,以「人」居中,作爲彌綸天地的主軸;此不只象徵中國的生成哲學,而且透過二門(陰陽)三層(天地人)的網絡,令吾人思維十字打開,得以日增月積,豐厚綿密。每一卦卦內自成系統,與另六十三卦又形成一大系統,這些現象又由「無體易」的超系統曲成而來。詮釋變爻的「卦時、爻位、應比」原則應兼顧系統內,大系統,超系統的啓發義。而「初、上、通」的發展動力又促使學習者自我超越,體會系統與非系統的辯證關係。易的辯證義由牟宗三先生的「自我坎陷」充分發揮。存有的終極之體一有「生生之感」,即「自我坎陷」,下貫爲吾人之性體心體,繼而一心開二門(乾坤、陰陽,或以其他名相稱之),歷盡現象界之林林總總的當兒,循著「意義斜坡」終究到達「天人之際」,繼而奮力一躍,進入再度和諧,與存有同遊。形象思維、系統思維與辨證思維分爲三而論,當爲權說,三實爲一。 繼而,本文以智者大師,宗密,蕅益智旭爲例來說明長於華夏文化泥土的高僧如何以易經思維來消化,進而安立佛學義理。智者大師的「一心三觀」與「一太極三層次」若合符節;吾人可以合理推測,渠貢獻最大的判教會通,具有易經奮進不息融通淘汰的精神。宗密就不只是在思維形式上取用,而是更進一步地受到《周易參同契》的影響而設計出了阿賴耶識圖與十相圖,作爲其傳布佛教義理的符號媒介。該圖又回頭豐富了易經圖書學和宋明理學的開展。最後,在佛易相遇千餘年後,智旭代表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現象,提供了「人能弘道」的具體範例。 本文在結語中肯認易經思維與佛教義理的互動乃屬於「互相滋養」的文明互動形式,並突顯易經確能作爲觀念上的「文化圖環」(cultural roundabout),只要後人善繼善承,必能消化來自十方的觀念挑戰。而今日成熟的文明系統皆具豐富資源,只賴欲追求自我解放的智者善加運用。
从道原经看先秦道家思想对信息的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与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息   马王堆   道原经  
描述: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中期,中国的先贤哲人已经知道宇宙刚刚形成时的状态,也知道构成宇宙和生命的起源是「信息」。对信息的特性有很清楚的描述,认?「圣人」「圣王」都是善於掌握信息,才能治理天下。但是对主导信息的「心智」层面仍然不认识。当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带来对宇宙、信息和心智的认识,方才弥补了以前的缺憾。 《道原经》是一篇亡佚了两千年之久的经书。一九七三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经过解读之後,方才重现於世。这篇经书的主旨是在探讨主宰宇宙运作的基本力量,中国古籍称之?「道」。用「生命多层结构」来看,「道」就是「信息」,是构成万事万物必需要的设计蓝图。中国古代的圣王都能充分掌握正确的信息来治理天下。这篇经文跟佛教诸多经典讨论宇宙的起源、构造和运作,有不少相互发明之处。同时也显示,在战国时期的中国人虽然知道有「信息」的存在,至於如何积极有效的去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却没有清楚的说明。也就是对能够觉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部分认识不多。及至佛教传来,正好补足这一方面的缺憾,使得佛教可以很顺利的与中国先秦道家思想相结合,在唐宋时代,开创出光辉灿烂的新文化,也促成後世所谓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