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析《论语》中孔子“和”的生命意识
作者: 崔尧   甄杰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论语》  
描述: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并把这种"和"的精神运用到他的生命意识中,形成了以"和"主要特征的生命意识。尊重人的生命,重视个人特性的发挥,是孔子"和"的生命意识的基点;要爱人、为人要忠、处事要信,是孔子"和"的生命意识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是孔子"和"的生命意识的目标。
儒释道与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
作者: 丁式贤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活佛济公   三教合一   儒释道   和合文化   智者大师   寒山寺与寒山热  
描述: 天台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和"和合文化"的圣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诸如智顗、寒山子、道济等,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儒释道与和合文化在台州的创立和发展,尤其是"三教合一"与和谐相处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从而孕育出具有天台山特色、相对独立体系的天台山文化。本文就儒释道与"和合文化"的形成及其深远影响作一论述。
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内在发展理路及精神:以儒释道三教关系为中心
作者: 郭文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三教关系   "冲突—并立—融合"模式   和合文化  
描述: 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是以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统一,同时彼此之间又非离开对方而突出自己为基本内涵和精神。而以"冲突—并立——融合"为基本关系模式的儒释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因此,通过对儒释道三教关系的阐发和论述,可以很好地呈现和彰显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内在发展理路和精神。
儒释融通中的寒山子和合思想探究:兼与惠能之比较
作者: 后永义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惠能   和合思想   寒山子   儒释融通   传统文化  
描述: 本文通过对寒山子诗作的分析,指出寒山子的大部分禅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是佛教思想与儒家文化的融通。文中从佛性与人性不二的佛性观、禅心与自然不二的自然观、出世与入世不二的解脱观三个方面对寒山子诗作中的儒释融通特色做了分析。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寒山子诗作的禅理特色,文中将他与惠能做了比较。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对寒山子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中国历史上释、儒、道三教的和谐与成功交流:从法门寺看佛教的“和合”“和谐”精神
作者: 田生华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道教   释教   儒教   和谐  
描述: 释、儒、道,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出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三教调合"、"三教合流"的局面。这得益于三者均共有的"和合"思想。三者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道吸收、融摄佛教;二是佛教影响、渗透儒道。佛教文化充实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法门寺在中国的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佛教的和合思想、和合精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因为和合
三教和谐观根植于心
作者: 杜君璞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儒释道   "心"   和谐  
描述: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髓,是典型东方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儒释道三家都提及和谐的思想,虽然思维途径有所不同,但其归根到底都是要达到一种自身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一种和谐。以下将分别从儒释道三家来看中国文化中的和谐问题,并探究其"心"的根源。
论和合祖庭寒山寺
作者: 姚炎祥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和合祖庭   和合文化   寒山寺  
描述: 寒山是寒山寺的祖师,寒山具有儒释道文化和合于一身的人文境界。寒山拾得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是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和合的象征。寒山寺是和合祖庭,千百年来供奉和守护着寒山拾得,高扬寒山拾得"和合二圣"的形象,创造性地传播和弘扬和合文化。寒山寺已经成为中华和合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寒山寺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
论柳宗元的和谐佛教观
作者: 张勇   来源: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大鉴碑   负问题   柳宗元   和谐  
描述: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都为惠能作过碑铭,与王、刘二《碑》把"法衣"与"顿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同,"柳《碑》"只字未提这两项惠能六祖地位及禅法特色的重要标志,这是"柳《碑》"中最大的"负问题"。中唐时期,"法衣"之争、"顿渐"之别,是禅宗南北两派争斗的焦点,"顿悟"也是横隔禅宗与教宗的一条鸿沟,还是影响儒佛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柳宗元在"凡言禅皆本曹溪"的形势下,借奉诏为惠能撰写碑铭的机会,本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