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办高校国学文化育人的实践与研究——以儒学进课堂为例
作者: 林燕   姚萍   王向阳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教育   践行   国学教育   民办高校  
描述: 在民办高校,国学作为点缀和口号的现象依然存在。受此影响,民办高校的学生主观认为国学无用。事实上,国学的人本精神,乐观、践行的思想与民办高校的育人思想不谋而合,随着民办高校地位的提升,在民办院校中树立正确的国学教育观变得刻不容缓。
《定风波》教案设计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案   定风波  
描述: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他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从不是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位参破世间荣辱的智者;悲观消沉不是人生的主旋律,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壮歌。这就是苏轼。余秋雨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在黄州,他留下了许多旷世之作,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词《定风波》,来感受苏轼旷达的胸襟和处变不惊的人生智慧。
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互通融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释家思想   苏轼   词作  
描述: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轼人生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从而映射出情感思想。不仅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浅析关汉卿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的坚毅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汉卿   浪子形象   坚毅人格  
描述: 关汉卿生活在战争频仍、时局动荡的年代,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落到“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因而不得不在“求仕”“归隐”两条道路中进行抉择。关汉卿突破了这两种传统模式,在动乱时代中活出了自己的独特态度:面子疑于放倒,骨子弥复认真。
浅析《前赤壁赋》中苏轼思想情感的变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观   《前赤壁赋》   情感变化  
描述: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奇文,历来为人所称道。这篇文章中作者悲喜交融的情绪变化,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学观、儒释道杂糅的复杂思想。本文通过对《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对这篇文章反映出的苏轼的情感变化进行探究。
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巡礼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大儒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最早建校叫元和高等小学堂,一百多年间,相继有学校并入,校名也几经更迭。校址原来在南面的大儒巷,故名“大儒”。我们的校训是“儒雅博纳”;校风是“情系校园,爱满天下”;教风是“厚德启智,严谨治教”;学风是“学而不厌,质朴风雅”。近年来,学校又着力发展以“儒”为精魂的校本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新论语》《行知园》《昆缘》等校本教材启智树德;学校制定了“温良恭俭让——儒雅五标准”校本道
昆山市大儒中心小学巡礼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大儒中心小学始创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最早建校叫元和高等小学堂,一百多年间,相继有学校并入,校名也几经更迭。校址原来在南面的大儒巷,故名“大儒”。我们的校训是“儒雅博纳”;校风是“情系校园,爱满天下”;教风是“厚德启智,严谨治教”;学风是“学而不厌,质朴风雅”。近年来,学校又着力发展以“儒”为精魂的校本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新论语》《行知园》《昆缘》等校本教材启智树德;学校制定了“温良恭俭让——儒雅五标准”校本道
《西游记》的精神文化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文化   《西游记》   内涵  
描述: 《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激昂慷慨 爱国情深:读陈人杰词《泌园春·丁酉岁感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人   激昂慷慨   爱国情  
描述: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鲭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诗词赏析:江海迷茫中的一叶孤舟
作者: 暂无 来源: 课外语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范垂新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的经历比较简单。前半生主要在家闭门苦读,灌蔬艺竹,并为乡里救患释纷,给以后入仕做准备。后来他曾滞留洛阳(因玄宗时居洛阳),求仕未果。四十岁时又到京城应考,落第而归。其后虽曾再度入京,但终究入仕无门。两次入京,只给浩然带来了盛名。他曾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清雅绝伦的诗轰动秘书省,让王维、张九龄等名家都为他的诗才所倾倒。但这一切都难以消解他内心的失望与愤懑。据《新唐书》孟浩然本传等书记载,王维曾私邀浩然入内署,恰逢玄宗到来,匆忙中浩然匿于床下。王维以实情报告皇帝,玄宗称其素闻浩然之名,诏浩然出,并令其朗诵新作。浩然便朗诵近作《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时,玄宗勃然大怒,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命放归。这则轶闻并不可信,却真实表达了浩然仕途失意的郁闷情怀。后来张九龄做荆州长史时虽曾引他做过短期的幕僚,但最后还是归隐。这使他后期的诗作常常在清丽的自然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 《早寒江上有怀》这首五言律诗可能作于进京应考失败后漫游吴越时期。诗题一作“江上思归”。早寒,即秋末初冬之时。 首联以大雁起兴,并化用了南朝诗人鲍照《登黄鹤矶》中“木落江度寒,雁还风送秋”两句诗,展现出一幅萧条凄冷的江上图画:木叶尽落,北风砭人肌骨,大雁嘶鸣着掠江而过。首二句不仅交代了诗人所处节令、地点和环境,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而且通过写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肃杀凄寒的艺术氛围。大雁尚知遇冷南度,那么羁旅之人又当如何呢?自然引出颔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襄水,即襄河、汉水在今之襄樊市(古属襄阳郡)以下一段的别称。曲,指襄水在襄阳一带水流弯曲。上句形象点明诗人家乡的地理位置,对句一“楚”字说明诗人老家古属楚国,而“遥隔”、 “云端”,一则突出家乡之远,仿佛在楚地上空云彩的那边;二则突出家乡地势之高。中国素有“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说,作者时在长江下游,遥望西北楚地,故有是说。试看颔联中的“曲”、 “遥隔”、 “云端”等字眼,炼字何等精当,可说是无可替代,字字千钧。不仅巧妙地写出故乡的地理风貌,而且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思乡之情。由于种种原因,一时不能归去,使这种思乡之情变得更加浓烈。 如果说前四句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话,那么后几句则发为直抒胸臆了。颈联上句一“尽”字,把思乡之情抒发到了极致。为想家而流干了眼泪,还有比这种感情更刻骨铭心的吗?浩然老家在襄阳南郭外七里岘山附近的江村中,他在那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熟悉故乡的每一处山水。那里有他的老母和兄弟。如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他浪迹天涯,倦于漂泊,怎能不起故乡之思呢?颈联对句“孤帆天际看”,亦景亦情。字面上说极目远眺,一叶孤舟漂荡在天边,实则作者以孤帆自喻,自己不正像一叶漂泊在天际的无依无靠的孤舟吗?这又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张本。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自问自答,大有深意。 “迷津”,迷失的渡口。佛家借指迷妄之境。“平海”,长江下游江海相接,水势齐平。 “漫漫”,平远的样子。当年积极用世的孔子曾让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津”而遭到隐者的嘲笑(《论语·微子》)。如今,积极用世的诗人,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求仕屡屡碰壁之后陷入深深的迷惘之中,他不知出路在何处。继续求仕,苦于没有路径;回乡归隐,又不甘心放弃理想。他就像苍茫暮色下烟波浩渺中的一条迷失航向的小船,不知渡口在何方。最后一句亦景亦情,给人以无限凄迷、无限惆怅之感。 一些论者以为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仕”与“隐”的矛盾,我以为这样解读把作品的思想表面化简单化了,没有把握此诗深刻的思想内涵。 诚然,浩然也受过隐逸思想的影响。他早年还曾隐居于家乡的鹿门山,但这不是他思想的主流,甚至他的隐居还有“以隐求仕”的味道。浩然少有大志,他在((洗然弟竹亭》-诗中说自己与二三知己“俱怀鸿鹄志,共有鹤钨心”。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又说自己“惟先自邹鲁,家世熏儒风。诗礼袭遗训,趁庭绍末躬。昼夜常自强,词赋颇亦工”。这说明他的先人生于孔孟之乡,秉承儒家诗礼之风。因此他要奋发图强,实现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他“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 (《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他担心自己碌碌无为而死,不能实现奋飞的理想。更兼“慈亲向赢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书怀贻京邑故人》)。他要奉养老母,要挣钱养家,维持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只有进入官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即使是执鞭小吏,他也是愿意屈就的。然而洛阳、长安之行,使他的理想屡屡落空,他羞于面对家人和亲朋故旧,这成了浩然解不开的心结和内心永久的伤痛。这种精神的压抑和苦痛直到晚年才渐趋平和。这与陶渊明有很大的不同。陶潜虽有救济苍生的抱负,也有从政为官的机会,但他生逢东晋末年的乱世,污浊的官场违背了他为官的初衷,使他陷入仕与隐的矛盾痛苦之中。为了取得“三径之资” (隐居的物质资本),最后他勉为其难心情矛盾地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后就再也不愿“以心为形役”,而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一直到死。即使在“偃卧瘠馁有日”之时,江州刺史檀道济携“粱肉”来看他,并劝他做官,他仍然坚决拒绝,并“麾而去之“。而浩然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许多朋友,如张九龄、王维等辈,或者出将入相,或者身居要职,唯有他却怀才不遇,入仕无门,没有一展抱负之机。因此他才写出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留别王维》),“世俗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等诗句。他还认识到这是“朝端乏亲故” (《田家作》)的结果。这是一个被压抑者的激愤抗争之声。比起陶渊明来,孟浩然的悲剧要深刻得多。 因此, 《早寒江上有怀》一诗,我们透过表面的仕与隐的矛盾,可以洞察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深深的苦痛和寻找出路时的彷徨。对故乡的思念不过是在痛苦中的一种心理 慰藉而已,并非真的要下决心去归隐。在封建时代,即使是开元盛世,像孟浩然这样杰出的人才尚且被弃置不用,那么在乱世,人才被糟蹋,被埋没,真不知有多少呢!这也许就是这首诗在今天的认识价值吧。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