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伤寒论》在唐代失传了吗?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中医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寒论》   唐代   《辨伤寒》  
描述: 清代学者教导弟子常说:“欲免俗儒需读史。”历史如镜,可观得失,可知传承。每一学科都有每一学科自己的历史。《伤寒论》也有自己的传承历史。《伤寒论》是中医的灵魂,从事中医工作者无不把此书作为第一必读之书,因此,了解《伤寒论》从汉代到目前近两千年的基本流传概貌,大体知道宋本《伤寒论》校定刊行以前还有哪些不同传本,存佚如何,这些不同传本具有哪些基本特点等等,都是广大中医工作者希望了解的事情。研究考证《伤寒论》流传演变历史比研究考证其他古代医书更加困难,除了古代《伤寒论》传抄本已经丢失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书经籍志·医方论》说:“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辨伤寒》即《伤寒论》。“梁有”者,谓梁代著名目录学家阮孝绪(479~536)《七录》著录此书,“亡”者,谓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时期编撰《隋书经籍志》时已经亡佚。《隋书经籍志》所依据的目录著作主要是《七录》12卷及《隋大业正御书目录》9卷。这两部目录著作后均亡佚,但《七录》的主体内容却保存在《隋书经籍志》中。在编撰该书时,编撰人员曾经访问过孙思邈,孙老先生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连博读医书的孙真人也没有见过《辨伤寒》十卷,以致《千金要方》收录...
浅谈桂枝汤的功能、变化和应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医论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寒论》   治疗应用   桂枝汤  
描述: 古代医家有言;“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田间临床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则以温故知新.”此一语道破了学习和运用经方的方法。桂技场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加减变化,临床主治病证颇多。故讨论其功能及加减变化,既有益于加深理解、比较记忆,更有助于临床上灵活运用.王桂校场的功能枝枝汤由佳技甘草场合芍药甘草汤再加大枣、生姜组成.枝枝甘草汤的主要功能是温补阳气、温通经脉,故仲景用以治疗心阳虚心悸证,而警桂术甘汤、警桂甘枣汤、获警甘草汤、甘草附子汤之治疗阳气虚弱、水湿停留诸证,亦体现了桂技甘草场具有温阳通经的功能,由此亦可推出桂枝甘草汤应具有轻微的温散表寒的作用。芍药甘草汤的主要功能是益明养血、缓急止痛,故仲景用以治疗阴血不足、筋脉失儒之脚率急.而黄羊汤中用芍药、甘草治疗热利腹痛,亦反映了芍药甘草汤的上述功能。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是构成佳枝场的基础方.而具有补阳益明、温通经脉、缓急止痛之功。再加大枣,意在增强佳技汤的益气养血之力;加生姜,使桂技汤的温散表寒作用有所加强,又增添了其降逆化饮的作用。所以,桂技场具有温补阳气、益阴养血、温经通阳、缓急止痛、温散表寒、降逆化饮等多方面的功...
张仲景故乡的二十四个故事 医门之仲景 儒门之孔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首都医药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伤寒论》   张仲景   医学界   传统医学   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   四大经典   医学的发展   医学著作  
描述: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 他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中医学界奉为“医圣”。他的医学著作被古今医学界奉为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之中的两部——《伤寒论》和《金匮
误服香药恽铁樵力挽沉疴
作者: 暂无 来源: 家庭中医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经》     《伤寒论》   近代名医   国民党政府   香药   沉疴   小说   误服  
描述: 恽铁樵(1878-1935)是近代名医,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并翻译小说多部,在文坛素享声誉。中年后,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愤然弃笔从医。古人云:“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很快便在名医如林的上海崭露头角。他尤深通《内经》、《伤寒论》,以善拯危逆之症著称,其中治疗一小儿误用香药的医案,在沪上被传为佳话,
边正方临症经验略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寒论》   黄连温胆汤   穷理尽性   厥阴   经方   禅悟   临症经验   顺接   全椒县   擅用  
描述: 边师正方祖籍合肥,现在全椒县医院为主治中医师,行医六十余年。幼承家学,医儒兼习,青年出家,曾就学于厦门之闽南佛学院,专攻佛学,历游名山大刹,后因所住寺为敌伪强占,遂愤而返俗,专以医为业。以其胆识过人,擅用经方而著称于皖东,曾撰著《伤寒扫尘论》、《伤寒论讲稿》为生徒讲授。边老尝云:“治医者将司万民之命,当不舍大悲之心,见人之有疾,当如己疾;深究医药之道亦如佛家之禅悟,层层剥蕉以穷理尽性。浅尝漫试,是轻人命以自利,医云乎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