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与五四:圣人不怕“革命"
作者: 李喜所   来源: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学术讨论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   儒家学说   孔子文化  
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不受政治和权力左右,畅所欲言地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百家争鸣演变的结果,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一家独鸣了近两千年;而新文化运动则结束了孔子的文化专制,儒家霸权不再,圣人走下了神坛。似乎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都是为了一个孔子。孔子之神力可谓大矣!以至于在五四90年后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还要思考孔子问题,还要研究孔子文化的改造更新,还要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孔为镜,去汲取经验和养分。
论五四时期新儒学派的文化兼容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安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兼容I传统文化   五四时期   新儒学派  
描述: 五四时期新儒学派以文化兼容思想为指导,理性看待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援外来文化入民族文化,借助柏格森生命哲学来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努力寻求传统儒学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切合点,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整理旧文化的思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价值   五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者   整理旧学  
描述: 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等文化保守主义者 ,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延续之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整理旧文化思路是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 ,与新文化的时代氛围密切相连。主要表现为 ,他们用“周于用世”、印证参稽西方学说的准绳来对旧文化进行取舍 ,用“六经注我”的风格来创造性地诠释旧文化。其中“印证参稽西方学说”和“创造性诠释”又可细分为多种形式。他们整理旧文化的思路和方法蕴涵着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苦心 ,虽有时对上述方法运用不当 ,但对后来的新儒家有一定启发性 ,而且对当今文化转型中如何处理旧文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现代新儒学文化兼容性研究
作者: 杨冠兰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五四时期   文化兼容性  
描述: 五四运动尤其是后五四时期出现的现代新儒学是文化守成主义的一部分,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大背景下,该思潮独树一帜,其代表人物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和兼容并蓄的方式创造性地赋予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以时代气息,与全盘西化论、文化本位论、文化调和论相比较,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文化兼容性。现代新儒学文化兼容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对西方文化的兼容,如援西方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心态文化入儒;二是对佛学文化的兼容,如援佛学唯识观和“一心二门论”入儒;三是对道家文化的兼容,如援道家人性论和艺术精神入儒。现代新儒学文化
鲁迅对庄子的拒绝
作者: 暂无 来源: 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性”   社会导向   《庄子》   文化立场   历史语境   鲁迅   五四时期   中国现代  
描述: 从鲁迅对待庄子的态度,我们不仅可以考察现代性与传统对立交织的一面,还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者面对传统时所选择的不同的文化立场,以及这些立场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坛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讨论“传统”与“现代性”时,把它们放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探讨,就会发现五四及五四后的几十年间,作家、诗人、学人在对待儒与道采取很不同的文化立场,并以此服务于自己的政治倾向与社会导向。比如在对待《庄子》时,鲁迅一直采取拒绝的态度,而郭沫若则是早期热爱庄子,晚期却贬斥庄子,这都与他们强烈的政治态度相关。如果说孔夫子是中国“最可怜的人”,那么庄子又何尝不是?①他何尝就能摆脱被“揉捏”的命运?现代语境对传统文化的实用态度,或排斥、或批判、或接受、或继承、或误读,或揉捏等等的“再创造”方式,说明所谓的“启蒙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庞杂的精神现象,绝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此,尼采和福柯的“谱系学”对我们梳理庄子在现代中国启蒙话语中的命运会很有帮助。尼采的“谱系学”认为西方主流传统中的理性、知识、主体和进步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必然存在,而是各个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尼采的谱系学方法的影响,福柯对现代理性及其规范提出质疑,用“考古学方法...
雅·俗·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广角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严重影响   雅与俗   雅俗之辨   文艺作品   审美意义   语言环境   中国美学范畴   五四时期   理论界   俗文学  
描述: 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人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雅俗二字衡量文化现象、评价文艺作品以及臧否人物等,所表达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如“风雅之士”、“雅趣”或“俗儒”、“俗念”等词语,如说某个作品写得“很雅”或“很俗气”、“落俗套”等。但理论界在近一个世纪时间里,在雅俗之分上却明显地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严重影响着人们对雅与俗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事物进行正确的雅俗评价。追究起来,这种混乱的根源产生在本世纪初。发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