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尊受居者——孔仲起传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高度评价。80年代中,孔小瑜先生以86岁高龄安然谢世。 1950年春,父亲赴港谋生年余,到1956年别沪赴皖,孔仲起的大兄孔伯容参军,且长期卧病,孔仲起作为这个人口众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早早
中国人的“圈子效应”
作者: 暂无 来源: 畅销书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并被他们的子孙世代遵守着。中国人对他们悠久的家庭史感到骄傲和自豪,有的家族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一些有名望的家族能考查到每一代祖先的姓名。其中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是孔氏家族
大家说史 真实的孔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领导文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外,散见于《孟子》、《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中。第一个为孔子写出完整传记的是司马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551年)生于鲁国,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国学里的道儒释新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策划指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WENEED 自从今年年初(2010 年1 月)听到西安宁怀远老师讲的国学与风水课程,原先对国学粗浅的认识慢慢随着这个引子延展开了,在参加一些国学讲座和课程之后,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学释
越南汉文学中的东南亚新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年代,又有《汉字对越南文学之影响》、《越南喃传与中国小说关系》等专著问世。尤其自1 987年《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七册十七部、1992年《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五册十五部整理出版,在台湾带动
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作者: 暂无 来源: 年轻人·B版中学生读本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口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 最近,所谓“文化大国”,好像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这并不奇怪。官方公布的数字和一些媒体的报道,让许多人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都很有些发言权,甚至举足轻重。这时,如果文化跟不上,不能同时也成为文化大国,那就像喝酒喝到兴致最高,突然没了。虽然也许只少了一口,但那感觉,别提有多别扭。 更何况,我们先前,可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春秋战国不说,强汉盛唐也不说,便是弱宋,至少文化是拿得出手的。宋词,宋瓷,绘画,理学,禅林,书院,那可真是“郁郁乎文哉”。明清两代,似乎也不差。所以鬼子们打进来,要抢文物,或者偷。瞅着咱家的东西,什么都好。现在西方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那里,还有不少偷来抢去的瑰宝。河南、陕西地底下,埋着藏着没挖出来的,也不少。如此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家底,没有不能成为“文化大国”的道理。如果居然不能,那是要愧对列祖列宗的。 所以,甭管怎么说,这事得弄成了。 只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就得琢磨两个问题:个叫“是否可能”,一个叫“如何可能”。当然,不需要说明,我指的是现在。如果说过去,我们老早就是。 先说“是否可能”。 中国,能够成为当代的“文化大国”吗?邓晓芒先生有一个观点,叫“任何国家都有可能”。为什么都有可能昵?我想,是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非他,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要生存,都要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没有疑问的。既然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则所有的国家,便都可能成为“文化大国”。 但这只是“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也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当今世界,堪称“文化大国”的,屈指可数。不不不,准确地说,是数不出。文化大国,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文化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量、市场占有份额,或者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那么,美国要算一个。可惜,美国却被认为是“没文化”的。也不光是中国人这么认为,欧洲人也这么认为。我在百老汇看音乐剧,当时就犯嘀咕:就这,也算文化? 也只好说历史。历史上,文化大国可不少。中国就不说了,当然是。印度,也是。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还有意大利,都是。怎么都是呢?因为都有标志性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全世界也都认账。比方说,提起托尔斯泰,大家都点头称是;提起莎士比亚,大家都心服口服;提起歌德、贝多芬、康德、黑格尔,没人不承认德国是文化大国。美国吃亏,就在这里。标志性人物是谁?总不好把米老鼠也算一个。 那么,为什么只要有了这样的文化人物,成为“文化大国”就靠谱了呢? 很简单,就因为他们的影响,都是超国界的。请大家想想,孔夫子、释迦牟尼、卢梭、伏尔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影响,哪一个是仅限于本国的?事实上,但凡“文化大国”,一定具有国际性。比方说,有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都写汉字;欧洲一些国家,则以说法语为荣。这个时候的中国和法国,岂能不是文化大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大国,一定是有影响力的。而且这影响力,还一定是超国界的。事实上,文化,文化,一要“文”(文明),二要“化”(影响)。有文能化,即有文化。化出国界,即为大国。不能化出国界,岂不成了卡拉OK,自娱自乐? 这就又有了一个问题:文化大国的影响力,为什么会超出国界呢? 我想,恐怕还是因为有魅力。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影响力不是硬推出来的。想当年,孔子何曾漂洋过海办儒学堂?佛祖又何曾不远千里办佛学院?然而其影响力,却是不胫而走,远播四海,流传至今。为什么?自身有魅力,挡都挡不住。由此可见,文化魅力.是成为文化大国的关键所在。 于是我们又要问:文化魅力,来自哪里? 也有三条。第一,这些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自己都没有精神,却说可以影响世界,岂非天方夜谭?第二,这种精神,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肤浅的东西,可以喧嚣一时,难以影响一世。第三,这种精神,一定有着出彩的形式。出彩不一定就是美,就是精致、高雅、灿烂、辉煌,但肯定不是说套话、打官腔、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它一定是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爱不释手的。 有了这三条,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就会有一种极具魅力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比方说,魏晋风度或者盛唐气象。这就会有吸引力,也就会有影响力。因为深刻的内涵让人尊敬,出彩的形式让人喜欢。如果还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样,立人文之本,开风气之先,那就能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有这样的贡献,世界就会承认你是“文化大国”。 这样看,美国,是“有希望”甚至“可以算”的,因为有“美国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独立宣言》,也体现在美国民众的世俗生活。它也有自己出彩的形式,这就是好莱坞大片。只不过,说这种形式是经典,很多人想不通。但文化是与时俱进的。谁能肯定,它将来在人类文化史上,就不会有荷马史诗或唐诗宋词的地位?何况就算这样的东西,也不是谁都拿得出的。 那就再说“如何可能”。 可以肯定,用钱堆,是不行的。那只能叫“纹银大国”。光演戏,也是不行的。那只能叫“文艺大国”。把别人偷的,地下埋的,都找回来、挖出来,同样不行。那只能叫“文物大国”。纹银大国、文艺大国、文物大国,都不能叫“文化大国”。文化大国得能“化”,得能影响别人,影响世界,甚至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就必须有“干货”,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检验,让他人由衷钦佩、赞美、学习的东西。 也就是说,要有体现出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 这里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现代文明。所以,照搬老祖宗是不行的。老祖宗不是不能搬,是不能“只搬”、“照搬”。要搬,也得现代化。第二,必须是中国精神。所以,照抄西方人,也是不行的。学得再像,也是人家,不是咱们。要学,也得中国化。建立“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必须置根于传统,置身于世界。也就是说,得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并不容易。如果还要创新,就更不简单。 那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要实干,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二要智慧,打官腔是没有用的;三要理性,唱高调是没有用的。动不动就“不高兴”,更是无聊。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吼叫出来的。那样的垃圾制造得越多,我们离文化大国就越远。 更何况,文化大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成为“文化大国”,也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国民活得有尊严,中国才有尊严;国民活得有文化,中国才有文化。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产生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思想和作品。因为人民的实践,才是文化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随园诗话》看袁牧诗学批评的美学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随园诗话》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论诗著作,以其鲜明的个性历来引人注目。在该作品中袁枚论诗评诗所持的美学标准多渊源于儒道互补、屈骚传统、禅悟精神等传统精华。 【关键词】 温柔敦厚 浪漫不羁 屈骚深情 《随园诗话》创作背景 清代乾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学风盛行,一些迂儒曲士以钻研经学的方式写诗,认为先要精通考据之学然后才能写出好诗。对此袁枚根据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创作经验,提出了几点看法:一是考据与写诗毫无相同之处,不能混为一谈:二是必要的考据知识也应懂得,否则会因为太无知而闹笑话:三是以考据为主题的诗,只要作者确是有见识、有感触、有激情,写法得当,仍然可以写好。由此看出,袁枚并非一味反对考据之学,他是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体会出发.去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的。袁枚深深憎恶宋明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他批评那些只知一味迎合理学要求写出的篇章都只是押韵的语录而不是诗。袁枚之前先后有明七子、沈德潜等人,从儒家传统诗教的立场上竭力修补调整理学的诗文观念,试图延续迂腐顽固的道统:而李贽、汤显祖、袁宏道、金圣叹、李渔等,则从自然人性论及个性自我的角度对伦常法规进行反向的消解,以求保持文艺领域的创造活力。 与这些人有所不同,袁枚论诗在内容上针对宋儒的伦理道德纲常直接提出异议,不仅宣扬男女之情、香奁之诗,而且从儒家经典中找来理论根据,并指出如果按照宋儒的苛刻要求,就连《易经》、《诗经》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也应当视作不恰当和应予以否定的。他还大讲狎妓好色,以此作为冲出理学道德观念的突破口。在创作上,针对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特别推重“天才清妙”的艺术追求,“汪大绅道余诗似杨诚斋。余惊日:诚斋,一代作手,谈何容易!其天才清妙,绝类太白,瑕瑜不掩,正是此公真处。” 儒道互补传统的复归 “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原则性、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消解文饰、消解规则、消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儒家思想会带来干预或美化现实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注重结构、规则的形式主义倾向,崇尚纷繁华丽的美:道家思想则带来渴望或美化自然的非功利主义倾向,尊重个体价值,强调自由蔑视法则.向往清新淡泊的美。袁枚以“天才清妙”的道家美学标准去消解宋明理学所导致的异化现象,正说明了儒道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 袁枚对当时诗歌创作中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异化,给予了相当有力的反拨.他的出发点却很单纯。一方面他以道家的感性个体去消解宋明理学极端化的理性:另一方面又以儒家的理性精神去制约感性的本能欲求,以积极精神追求去超越感性个体。《随园诗话》选录狎妓诗、香奁诗,虽有不忍割舍一些细腻风光的佳句的因素,但还是坚持了情理并重的原则,并没有降低艺术标准。 袁枚以道家情怀去消解儒家的极端性发展所导致的异化,又以儒家的重新建构去防止道家无节制的解构所造成的虚无化.这正说明了“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也使得古代的中国人在理性和感性的分裂上不致太深。”“由于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才使中国艺术很少陷入一种纯粹感性的欲望宣泄,也很少进入一种纯粹理性的思辨误区。”这也就为深入理解《随园诗话》的一些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见解理清了头绪。针对宋明理学的极端性所导致的僵滞沉闷,袁枚突出了“天才清妙”:针对当时一些空虚无聊的文人表现出的狂妄庸俗,他又强调“气局见解”。“盖士君子读破万卷,又必须登庙堂,览山川,结交海内名流,然后气局见解,自然阔大”,而这个“气局见解”,其实就是宋代理学“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审美人生境界投射在袁枚诗论上的一片霞光。如果说宋代理学是在吸收了道、屈、禅之后,从“天地境界”的更高层次上向原始儒学的“吾与点也”复归,那么袁枚则是在转向了道家美学的“天才清妙”之后,从“气局见解”的更高层次上向宋代理学的“天地境界”复归。这也正说明,儒道美学的这两种境界在中国审美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构成了一种彼此消长相互批判又相互补充的互动形态。 屈骚传统性情的继承 不难看出袁枚在哲学思想上和诗歌创作上都是“感情至上”的。按照袁枚自己的说法:“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这个情当然含有道家由精神的超脱而得到的审美快乐,也含有儒家的伦理道德性的群体情感,而这“芬芳悱恻”之怀又分明是以屈原式的深情美丽作为深层意蕴的。从屈原的纵情伤感传统,到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再到袁枚的“芬芳悱恻”之怀,这里面是有着一定的承续关系的。李泽厚说:“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和创作的原动力量。”这当然只是就大的发展脉络而言,若具体分析袁枚之情不仅流露出重情的屈骚传统,同时又有一些复杂的表现。他所追求所陶冶的那种情感形式,已经突破了儒家的伦理政教,同时也不符合道家的飘逸高远的理想人格,而实际上是以屈骚的“深情”融合并改造了儒家的“温柔敦厚”和道家的“浪漫不羁”特定的时代风尚、特殊的情爱方式.使得儒、道、屈三大美学传统在他那里交织出一种特别的情感心灵。 “清旷”沟通禅悟 袁枚还在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基础上,对禅与诗的相似相通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意见。《随园诗话》不仅说明了禅悟与诗悟都讲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超验之悟,而且已经触及禅与诗能够相互沟通的最主要原因.即二者的追求都以建设人类心理的情感本体为目的。 袁枚以“清旷”二字来概括这种充满了禅机妙悟的审美意境,如说:“芜湖令陈岸亭湛深禅理,诗故清旷。”其不同于儒、道、屈的地方在于清旷乃空幻之美,清旷的禅境与诗境都是一种悟境,进入清旷的心灵境界要靠禅的妙悟自得。清旷的禅境诗意所展现所留下的是淡而有味的神韵,而清旷的审美境界并不仅仅限于神韵一格。清旷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又与儒家所追求的气势磅礴相通。袁枚授意弟子梅冲作《诗佛歌》以表明自家的一些诗学意旨,其中就强调了禅境不仅与儒的“气局见解”彼此沟通,而且与道的“天才清妙”相互衔接,就清旷以淡的韵味为审美特点而言,禅更接近于道。相对而言,道家更崇尚真,儒家更强调雅,而屈原式的“芬芳悱恻”之怀与禅的“清旷”之境,则分别补充了德的“气局见解”之雅,同时又提高了道的“天才清妙”之真。诗要成为真与雅的统一就需要建立在各家的审美理想之上。袁枚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也正是由儒、道、屈、禅各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系统。整合各家的美学精神,在这里形成了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关系,并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系统的诗的理想境界。 作者简介 王长印,暨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唐宋方向。
为您服务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养生保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总编辑。 【函授教材】 ①函授教材1册; ②动作详解和光盘3张。 【函授费用】 300元。函授时间为一年。 汇款时请在附言中注明“太极内功”即可
王守常 西行路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丝绸之路”上的另一种人生,非常美妙。 他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学者,也是商业精英们的传道讲师,师承张岱年,亲近冯友兰、季羡林等国学大师,他还是中国文化的坚守者。可是,年过六十依然活得很时尚和阳光,他不想做青灯古佛的老学究,他喜欢做西行路上的文化旅人。 他就是北大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 中国文化书院,是坐落在北大东门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青砖红门,雕梁画栋。王守常的办公室里,排列着一架架的书目柜子,高大的书架上 “儒释道”经典俱全,长条书案上摆放着日常使用的笔墨纸砚,可以闻到翰墨飘香。 品着茗茶,王守常聊起自己的人生。 自驾独行游西藏 王守常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老人家,他的老师们,年长的已逾百岁,年轻的也有耄耋之年。王守常说, “不过90岁,不能算老先生”,他还是标准的年轻人。 独自一人,开车进藏,对于60岁的文化人来说,是个体能上的挑战,王守常说:“当时是我60岁的生日,为了证明自己还行,决定自驾入藏。” 旅行越过唐古拉山时,大约是晚上10点多,王守常停下车,歇歇脚,刚摇下汽车的窗户,他仿佛闻到了一缕藏香的味道,从垭口的远处又仿佛传来了吐蕃兵的人喊马嘶。在唐史里,熟读过的地理脉络和人文典故,一时浮现,王守常称这是一种进入历史的感觉。正是这样的特殊感受让王守常更加迷恋自驾的西部之旅。 当然,作为研究哲学和宗教学的双料学者,王守常走到哪里都会做田野调查,他不是完全的游玩,回来后,他把在藏地搜集的资料和现象分享给学生。学生们提议,王老师何不每年过生日都来次西部自驾游,这正合了王守常的想法。 今年8月份,王守常带领几位长江商学院的学生一起去了青海湖“庆生”。驱车到了青海后,先步行了30公里,而后骑车60公里,住了三天的帐篷。避开城市的喧闹,西部广阔的景致让人放松心绪,王守常最看重的还是可以锻炼身体。 迷金庸,爱足球 王守常的爱好很多,书法、品茶、读金庸、看足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守常应邀去新加坡做访问学者,闲来无事,他开始翻看金庸的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这成了他的一个爱好。 说到金庸,王守常想起了一段趣事。一次,王守常邀请金庸来中国文化书院作演讲,演讲结束后,金庸先生需要为书迷们签名。王守常一旁伫立,观察着自己的偶像为爱好者老老实实地书写签名和箴言。突然,金庸先生把一本书推在一旁,说不能签这本,大家愕然,原来,那本金庸小说是盗版,惹得哄堂大笑。 武侠小说看似俗文化,其实也是大学问。清朝的国学大师俞樾也曾经改编过《三侠五义》,世事洞明皆学问,金庸小说之外.王先生偶尔也读古龙的小说消遣。 此外,王先生还是个足球迷,今年的世界杯,他一场不落。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学时代的王守常曾经是体校足球队的前卫,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巧读中国文化 也许是大时代开的一个玩笑,王守常先生当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哲学系的时候,正是1973年“批林批孔”、 “立法家,批儒家”的大热潮。 .学校天天搞运动,让这些哲学系的学生撰写相关文章。评断历史的文章总不能随便写写,总该有理有据才行,于是他们阅读了大量的法家和儒家的经典名著,反而对国学经典掌握了大概。 王守常先生很推崇三十年代著名学者陈寅恪的话: “一个民族要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思想,同时不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句话被他概括为“返本开新”,儒家也曾经在各个派系的争论中并非一成不变地成长起来,但一定要有其坚守的文化中国的立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来即将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企业家的形象如何在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文明制度之间保持平衡,他很重视。 在王守常先生推荐的书目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排名第一。 推崇方苞的生活观 说到“养生”,王守常喜欢谈一个概念,就是“仁”字。“仁”在《论语》当中有一百多个讲法,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普通人熟悉“仁者爱人”这种定义,除了这个定义以外,王守常说:“在最古老的写法里头‘仁’是这样写的,是身与心连在一起的,一个有德的人不仅是身体的问题,还包括心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了仁者寿,有德的人就是长寿,长寿的标准不只是身体健康,还要有心,精神还要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的问题。” 仁者寿的概念提出来以后,什么叫仁者寿,什么叫以德延年,怎么样使人们健康长寿,用德来培养,上到君子,下到走卒,这样的德是能够长寿的。 王守常又讲了另一个例子,老子说“以德延年,死而不亡者寿”,字面很难理解,后来有一个叫王弼的解释得非常清楚, “亡者忘也,其道永存”,没有被人忘记他就长寿,为什么没有忘记,他的道德还是存在。有三个东西不朽,第一立言、第二立功、第三立德,这三种东西不腐朽。 清代,有一个人叫方苞,安徽人,他怎么注释“仁者寿”这三个字的呢? 他说:“气之温和者寿,知之慈良者寿,亮之宽者寿,言之缄默者寿,故仁者寿。” “气之温和者寿”,从来不跟人生气,脾气要温和就会长寿; “知之慈良者寿”,个人的本质上对他人的关心和爱好发自本身的这样的人就会长寿,对人有一种关心、关怀,是发自内心,这个人就会长寿;“亮之宽者寿”,就是肚量能够跟你合得来变成好朋友,宽容,对反对自己的人也能包容他,这样的人就能长寿;“言之缄默者寿”,因此再加上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背景,然后每个人争论起来有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争论,语言简练不去做无谓的辩论,这样的人就能长寿。 王守常很推崇方苞的说法,他认为这个说法具有普遍性意义。 上次的西部行,激发了王守常重走丝绸之路的想法,他打算用一年半的时间,境内可以步行、驾车或骆驼,境外可以靠汽车,通过今人的行迹勾勒丝绸之路的新图景。王守常说:“一路上可以办公益性讲座,还可以讲中国文化和考古的东西。”
东山席氏:“红顶买办”的金融传奇
作者: 暂无 来源: 风流一代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 1904年席素贵去世后,其子席立功接任买办,儿子死后又由孙子席德浚续任。1874年至1937年,席家垄断汇丰银行买办之职长达64年。一大家族三代人,在6家英国银行、2家美国银行、2家日本银行,及各1
< 1 2 3 ... 949 950 951 95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