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简析近代儒门“三圣”与佛学思想的互动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佛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梁漱溟   儒佛关系  
描述: 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三圣",佛学在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三人的思想对近代佛学的发展变革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梁漱溟认为佛学理论虽好,但为贵族式的出世主义,不适合当今社会,故出佛入儒,这直接刺激了太虚、印顺提出"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来回应梁漱溟对佛教提出的理论质疑。熊十力《新唯识论》反对个体轮回,提出众生同源说,引发与支那内学院的大辩论;吕澂用"性觉"与"性寂"来总结这场辩论;印顺认为熊十力近于"真常唯心系"。可以说,近代佛教界在以熊十力为对手进行论战时,对中印佛学思想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与理论升华。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熊十力两人的思想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马一浮的影响,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体会,儒佛汇通最为圆融,与传统佛教界关系最为密切,对今后儒佛关系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宋代文艺思想与佛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佛教   文艺思想   儒佛关系  
描述: 佛教对宋代的学术、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宋代之前,尚没有哪个朝代的文学理论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且实现了融会贯通。宋代的佛教已非单纯属于一种外来文化,它已经与中国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融合为一体。宋代佛教是经过文化整合后而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有着明显的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倾向。儒家深厚的文化根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无法摆脱也不可超越的文化基因,而佛教博大的思想体系则将这种基因发扬光大,或者赋予其一种全新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宋代儒佛能够在深层次上实现贯通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唐宋之后的中国大乘佛教将世界根源归之于"心"这一核心概念。"心"的概念始成为儒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而宋代儒学最终由"道学"转向"心学"也证明了佛教的这一影响。有关文艺思想,宋代佛教界所作的阐发甚至较之儒家学者更早,对当时整个思想界产生的震动和影响是巨大的,这包括宋代佛教的"思无邪"说、佛教与艺术中和观、清雅艺术观念和风气的形成等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