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视界·人物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国学泰斗汤一介去世   9月9日晚8时56分,北京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儒藏》总编纂汤一介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7岁。汤一介一生秉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信念,身体力行,孜孜以求,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沉寂走向复兴。他梳理、建构中国哲学体系,学术成就卓越,却反对别人称他作“大师”,认为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人物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国学泰斗汤一介去世9月9日晚8时56分,北京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儒藏》总编纂汤一介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7岁。汤一介一生秉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信念,身体力行,孜孜以求,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沉寂走向复兴。他梳理、建构中国哲学体系,学术成就卓越,却反对别人称他作"大师",认为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汤一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光绪
声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题刻   山银花   封建统治者   党员干部   科举时代   秀书   陆群   邵明立   食药监   国家工作人员  
描述: 只要邵明立敢拍着胸脯自证清白,我就敢与他对质。我只是了解到事情真相后,履行了一名国家工作人员、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如果最终影响到自己的前途,比如丢官,我就做个农民。——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通过其实名认证微博,举报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现国家药典委常务副主任委员邵明立"为利益集团代言",把南方地区传承上千年的"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书法是封建科举时代官员们的必修课,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大小官员为宣达政念、展示风流而热衷题刻。现在一些官员爱秀书法.一方面是想彰显自己是个"雅官""儒官""文化官";另一方面则是想借此体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毕竟很多地方并不是一般人就能随便题刻的。
牛成选 承古出新绘“家训”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读者服务   小虾   墨痴   解放军艺术学院   哲学内涵   灵感源泉   朱子家训   艺术空间   中央美院   道儒  
描述: 创作的主题还是要围绕着真善美,以真善美的思想真谛、释道儒的哲学内涵激发自己的灵感源泉,为读者服务他是一位"独树一帜"的青年国画家,对于国画,他有着孜孜不倦的创新性的理解与追求,既能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又能推陈出新。在当代喧嚣的艺术市场中,他不追潮流、不随时尚、不贴标签,静下心来经营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很多新鲜事物比如"APEC蓝"都在他笔下创作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师从墨痴先生,因"画虾有白石笔意"而被称为"小虾王";他更有强烈的艺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来他为了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三字精髓”:对话知名国学研究专家解思忠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自身素质   梁启超   书法艺术   儒释道   国学研究   精髓   国民素质   小篆  
描述: 国学是中国的传统学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术部分,正如国学大师邓实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国学"一说产生于上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学者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提出的,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构建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国学博大精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儒佛道三家学说。从学科领域来说,章太炎、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等清末民初的一批学者认为,国学所涉
资中筠 修辞立其诚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国情怀   文化底蕴   高等教育   修辞立其诚   思想   青年人   道德修养   文化水准   中国知识分子   价值观  
描述: 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高低,取决于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道德修养、文化底蕴和做人价值观2012年7月18日,著名资深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资中筠携新书莅临香港书展,以飨读者,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人性·文化·制度"主题演讲,与观众分享体验感想,话音未落,掌声已起。资中筠早年考入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师从钱钟书、杨绛、雷海宗等名家,亲睹梅贻琦、冯友兰、梁思成等硕儒风采。先天的垂青和后世的勤奋,使她学养深厚。每见她精彩文章,思想深刻,念兹在兹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担当,显出深沉历史感和磅礴家国之思,及对故土刻骨铭心的爱。身居静室时,资中筠俯仰古今,心事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人   中华民族   中国社会   文化理念   己欲达而达人   精神内涵   孔子   个人利益   儒学   仁者  
描述: 《论语·雍也》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学常常被称为仁学,“仁”一直被看作是儒学的精神内涵。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讨论仁的话题很多,惟独这段话才是对仁的本质的描述。 今天,很多人对于儒学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取向并没有明确。很多人在谈论儒学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忠孝礼义信,或者是简单的君子与小人,并不知道儒学最基础的精神内涵就是这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关于仁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即: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一个人生活中社会中是不能自私自利的,而是一定要学会观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石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的精神内涵不仅不是过时的,反而更值得当代社会反思与借鉴。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删《诗》《书》,定《礼》《乐》,最终确立了以仁为精神内核的儒学理念。
谭景伟“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保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   保安工作   谭景伟   工作态度  
描述: “布衣之子,大公为勉,刚毅中正,盆而无谄,幼好文史,勤学不倦,卅载苦困,命运多舛。身无长技,囊中少钱,半生碌碌,屡败屡战,立志兴儒,臭名远传,钢筋铁骨,斯志永坚!”
谭景伟 “伟 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保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布衣之子,大公为勉。刚毅中正,贫而无谄。幼好文史,勤学不倦。卅载苦困,命运多舛。身无长技,囊中少钱。半生碌碌,屡败屡战。立志兴儒,臭名远传。钢筋铁骨,斯志永坚!” 这是谭景伟为自己的新书《资治通鉴书系之一:周秦纪》序言中的一段话,也可以理解为他的自我说明。眼下,他正在为自己的这本书联系出版社,希望这本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还会接着再解读《资治通鉴》,还会继续推出解读《资治通鉴》的书系 这是他为自己35岁以后的人生确定的目标,他会陆续地写下去,他说他要写30年,写几十本。他会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 现在,很少有人笑他癫狂。以前的以前,他总是被人笑话自不量力。直到三年前,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一一他耗时数年之久的,20余万字的《论语布衣解》于2007年8月出版,在书出版之前,他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媒体热潮,因为,那一年的五月,他登上了北大讲坛,解读论语。听者甚众,围观者云集,各路媒体蜂拥,他甚至被《新世纪周刊》杂志评选为“2007年100位年度影响力人物之一”。 受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一他是一名保安。而并非他讲解的内容。 从某保安分公司走向北大讲坛,物理距离不超过一英里,空间却横跨无数看似无可逾越的鸿沟。 一个高考失利的少年,一个四处流浪打工的农民工,一个做扛包工作的临时工,一个沿街摆摊的小贩,一个吃了一个月方便面的穷小子,一个差点忍受不住生活磨难想要跳楼自杀的失意者,一步步就这样捱过来,生活的境遇开始好转一一从他开始找到一份安稳的保安工作开始。那是1997年。 保安工作是一个人人生美好的开始,这是谭景伟的人生底牌。从1997年开始结束漂泊,有了一隅安定工作是从做保安始;到2007年登上北大讲坛,他还是保安,2010年,他开始筹划下一部书的出版,他还是保安。 谭景伟,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保安,在争取个人向上,获取知识的崎岖道路上攀爬,收获了并继续收获着属于他的个人尊严。 保安登上北大讲坛 “社会底层的劳动人员有什么尊严可谈呢?”谭景伟有一瞬低沉,“不过,尊严是自己争取的,如果内心不把自己看低,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尊严?”谭景伟说。 现在的他,在北京保安总公司上班,不过,早已经脱离了日夜轮岗的体力活,更多地,是做一些和文化相关的工作,比如,做保安工作的培训,讲课等等。工作中,大家习惯称他为“谭老师”,那份尊重不是由于他曾经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一 事实上,他三年前引无数媒体曝光的事情现在公司的同事大都不知道,在同事的眼中,谭景伟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喜欢读书,有文化,爱思考的人,他们愿意尊重有文化的谭老师。 他本人,亦不愿意对三年前的事情再过多提及。现在回头看,他总是在为三年前的演讲挑毛病,“那时,不大懂得与观众互动。我的主要目的是兴儒,即振兴儒学。而并不是单单讲述我的奋斗史。那本书现在看来,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他总是在否定之否定。不过,也并不忌讳那次演讲给他带来了一些自信和名气。 时光闪回至2007年5月7日,北京大学的一个课堂内,一个大大的条幅挂在上面“保安北大讲《论语》”,谭景伟略显紧张地站在讲台上,面前是乌压压的听众。他站在台上,一板一眼地照着演讲稿念,头不敢抬。很长时间以后,他开始试着抬头,与观众有眼神的交流。长达20多页的讲稿演讲了近半个小时,中途有人因为觉得无聊,开始看自己的书,有人退场,不过,他坚持讲完,之后,有40分钟左右的辩论。一个多小时的北大演讲结束。那晚,他睡得很平静。 走向北大讲坛的契机,是自己争取来的。2002年,他开始读《论语》,苦读五年,他希望表达自己对《论语》的看法。2007年初,他通过一个媒体记者,联系到了北大学生会的干部,向这位学生会干部表达了自己想要登上北大课堂演讲的心愿,那位学生干部看他态度诚挚,心中有料,于是帮他联系教室,于是,写演讲稿,贴海报,谭景伟一点一点地做,拉横幅,贴广告,他全部自己干。在演讲之前,他特地征询那位媒体朋友,听众喜欢听什么?朋友建议他多讲讲自己的故事,一个保安如何能走向北大课堂演讲这类励志故事应该是年轻人喜欢的。谭景伟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他站在“兴儒”的高度讲述儒学的复兴对国家振兴的必要。他认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却被一些听众认为“假大空”。有媒体事后评论,说演讲不算成功,但谭景伟引发的热潮却开始蔓延,他开始成为诸多媒体的座上宾。 很多人将这一段视为谭景伟人生中的一页辉煌。可是谭景伟去口不。他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保安登上北大高等学府的讲堂,很多人将其视为人生尊严的集中体现,谭景伟依旧有自己的见解:尊严是面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以及所持有的行动力,而并非一时的镁光灯闪耀。 从做保安开始,谭景伟就知道,这是一个辛苦的工作。“保安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并不值得尊重,很多时候,会遇到一些客户的无理取闹和谩骂,但是作为保安,我们只能忍着,工作职责要求我们不能有过激的行为和反驳。”谭景伟说的现实与我们大家熟知的一样一站在烈日下暴晒,有人出入随时过去开门,关门,遇到有无理取闹的还要耐心解释,实在过分的人还会送上一句“臭保安,看门狗”等等之类的谩骂。 这是保安的工作特性。谭景伟知道,只是,内心骄傲的他有时也按捺不住火气、当保安第一年,他也会对同事、客户发火、吵架。后来,慢慢地,他开始体悟:保安是他的社会角色,人们对保安的偏见他无法改变,工作需要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但是内心只要自己看重自己,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一样可以有尊严地生活。 他喜欢看书,工作闲暇之余,都用来看书。时间久了,同事们喜欢称他为“谭老师”,虽然他和他们一样,但是喜欢看书,喜欢思考的谭景伟在他们眼中就是不一样。 13年前的冬天,他在一个在建单位做一线保安。单位领导视察工作,透过窗上一层厚厚的霜冻,发现一个保安正在透风通亮的简易宿舍里看《资治通鉴》,立即对工地的保安们刮目相看,并买来礼物和保安们一起过元旦。这个看书的保安正是谭景伟。 13年的保安生涯,对谭景伟来说是一次成功的炼狱。 做保安第一年,他与队长吵架,与同事打架,心中总有愤怒的火苗在跳动,他觉得老天对他不公,为什么学习成绩好,却因为一场病而考不上大学?为什么自己喜欢学习,却没有学习的环境,为什么自己内心骄傲,却要做一个低三下四的保安工作? 内心的愤懑,怨艾如同四处乱荡的洪流,在2002年,他去了一趟五台山之后,开始收归平静。2002年3月5日,谭景伟为了散心来到五台山,因缘之间在显通寺见到了妙悟和尚。妙悟鼓励他要乐观正面看待人生并有所作为。 这一年对谭景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他决心平心静气,潜心学习,不再怨天尤人。他要活得精彩,让人尊敬。 保安也可以有自己的尊严生活,保安也可以有获取知识,获取尊重的权利。谭景伟开始在读经学史的路上艰难攀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历经五年,他将<论语》心得在北大演讲,同年,《布衣解论语》出版。(后经出版社要求,这本书改名为《一个保安的论语心得》) 成名喧嚣之后的沉静 有些人说谭景伟用保安的身份在北大讲课是炒作,他在借机完成一次个人秀。谭景伟至今不愿再提北大演讲的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顾虑于此,他深受儒学影响,谦虚内敛是骨子里改变不了的。媒体的渲染又将他置身于风口浪尖。北大演讲结束四天后,他从原来的单位辞职,完成了个人第一本书的出版后,便消失于公众面前。 媒体说谭景伟不再做保安工作,他期待做一个自由作家。“是这样吗?”“不是的。”谭景伟现在依旧在做保安。“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责任心。”谭景伟说,“即便是做写手,也要对得起自己手底下的笔,不能为了钱,就不负责任地写东西。”他是有机会做一个自由撰稿人或者写手的,凭借他深厚的文史功底与“北大讲坛”聚集的社会关注度,寻找一个做文字工作的岗位不是问题,只是,他对自己的文字抱着强烈的洁癖,每一个字都要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 他选择了继续做保安,继续安心读书的生活。如许的沉静,如许的寂寞,三年之后,他才能够再次捧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 “从读经到读史,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原点。”谭景伟这样评价自己。“我太爱历史了。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时,酷爱历
游走在滇南的文学”骑士”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发行   调查   关键词   大地震   中国妇女   通海县   采访   缠足   滇南   云南  
描述: 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   解密通海大地震   杨杨的另一个传奇经历,是他第一个解密了通海大地震的真相。   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在杨杨的家乡云南省通海县发生了一次7.8级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