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知己与成己——试论孔子思想中的自我认知问题
作者: 王开元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实践   自我认知   身体   成己   反省  
描述: 在孔子思想中,自我认知问题具有较为丰富的含义。孔子在对自身的认知中,是将自身设定为现实实践中的存在者,自身并不离于生活之外。因此对自身的认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的理性判断,而是综合了直觉、体验等多种要素。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身体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由于孔子思想中的认知是包含多重因素的,故而在以自身去体认自身时,也成就着自身的德性,即所谓成己。知己与成己并非是分离的两个阶段,而是一个一体的过程,反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的儒贾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儒贾观   徽州    
描述: 明清时期,徽州有三种儒贾观:"右儒左贾"、"右贾左儒"和"儒贾并重"。就一个家庭来看,有时"右儒左贾",有时"右贾左儒",有时"儒贾并重"。就徽州社会来看,有人"右儒左贾",有人"右贾左儒",有人"儒贾并重"。徽州人采用这种多样的、机动的儒贾观,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昌盛。
明清徽州新儒贾观内涵与核心价值取向的再探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儒贾观   徽州   儒家  
描述: 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宋明新儒学的世俗化伦理思想,对儒贾(士商)观的内涵和职业伦理价值做了转换与重构,提出“贾不负儒”、“良贾不负宏儒”和“左儒右贾”、“儒贾事道相通”、“贾服儒行”、“士商异术而同志”、“儒名贾利”、儒贾“迭相为用”等反映新儒贾观的诸多新概念和命题。这些概念和命题有着丰富或特定的内涵,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思想联系,既反映了明清徽州在儒贾观的转换和重建方面的多重认识,又体现出这些新观念仍然秉持儒家的核心价值取向,并未脱离儒家传统。
清代旅外徽商家族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徽学   人文修养   徽州  
描述: 徽州地少人多,科举仕途与四处经商是明清时代徽州人摆脱贫困、追求富贵生活的两个重要途径。他们儒而不成则转而为贾,或亦儒亦贾,贾儒相济。经商致富的徽州人,热心文化事业,崇仰学术,“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清代前中叶,朝廷崇儒重道,稽古右文,受此影响,江南的徽商家族大量刻书,积极献书,为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及《四库全书》编纂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旅外徽商文化程度普遍很高,徽州的士子、商人和官僚三者是流动不居且混而不清的,他们凭借顽强不屈的毅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执着的文化追求,既为自己找到了生活门路、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也为寄居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营造出浓郁的人文环境。
游四方 闯天下——明清时期徽州人才产生的第二条道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士   科举   徽商   移民   人才   徽州  
描述: 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徽州农业社会“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重大冲击。大批读书人“弃儒服贾”,农民成帮“弃农经商”。他们“走四方”,“闯天下”,不但在异地他乡经商业贾,而且还在异地他乡培育人才。因而,徽州除了在本地培育人才之外,在异地他乡产生了第二条育才道路。明清时期,徽州不仅绝大多数富商大贾都是在第二条育才道路培育成长,而且还有大批进士和官宦产生于异地他乡。
杜甫与中国诗法理论——从杜甫“法自儒家有”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声律   杜甫   变创   诗法理论   儒家  
描述: 杜甫《偶题》一诗是杜甫诗法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诗法理论的重要成果。诗中“法自儒家有”一语包含有深刻的诗学内涵及理论与实践意义,过去多以杜甫出自“奉儒之家”,祖父审言长于诗来解释,实难成立。作为“诗圣”的杜甫不仅实践了儒家之“道”,也对儒家之“法”有自觉的归依与探索。他将诗法的活水源头溯至先秦儒家,为汉魏六朝以来充分发展却备受诟病的形式传统正名定位,从法上肯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并在近体声律形式定型之后,创变出新的声律形式,创造出新的文学典范,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祖先崇拜: 支撑乡村生活秩序的传统宗教内核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祖先崇拜   乡村生活秩序   中国传统宗教  
描述: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构成明清徽州名族的诸种因素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役   严良贱   徽学   宗族   名族   徽州   俗美   绅商  
描述: 明清时期徽州名族的构成、延续,是致力于文化教育,造就仕宦绅衿,在他们主导下实现宗法性伦理,又得力于贾而好儒的徽商的经济支持,进而建立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孝友睦族睦邻人际关系,建设族内和社区公益事业,稳定区域社会秩序;以文化学术的杰出贡献而提升自身素质和社会知名度,坚持良贱不婚原则而保持名族声誉,并在族内、族际纷争刺激下努力克服自身机体内的赘瘤而持续发展。
儒、道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中医   儒家  
描述: 中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多受掣于儒、道思想与方法,主要受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论和精气神学说的深刻影响,使中医理论成为有着浓厚的儒、道思想和方法的知识技术体系
儒门《诗》学中的“兴”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   孔子   《诗》  
描述: “兴”是先秦两汉儒门《诗》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孔子时代用《诗》风气的盛行 ,以及两汉经学昌明时代对于通经致用的追求 ,决定了“兴”之本义初乃用《诗》之法。但是伴随上述文化背景的逐渐淡去 ,自由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可能 ,儒门《诗》学中的“兴”在某些情况下开始流转为作诗之法。而无论是孔子的“兴于《诗》”、“《诗》可以兴” ,还是后儒“六诗”“六义”中的“兴” ,实际上都可以各自贯释为一种根源于“仁心”的情感摩荡活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