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周秦时代秦国儒学的生存空间:兼论《诗》在秦国的传播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国   《吕氏春秋》   《诗》   儒学  
描述: 本文着重考察了周秦时代儒学在秦地的传播状况。文章认为,尽管从商鞅变法时代开始秦国就确立了以法治国的统治方向,但法家思想的盛行并未完全挤占儒者的生存空间。只是由于儒者一直未能跻身秦国的统治阶层,未能对秦国的政治统治发生影响,所以荀子才以"无儒"来概括入秦所见。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确影响了齐鲁儒生的心理,但仍有一批功名利禄之儒继续担任着秦博士之职,一直到秦二世时叔孙通出亡,才宣告了儒者与秦政权的决裂。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通过分析《吕氏春秋》引诗中的以"谚"为"诗",指出在秦王朝建立之前,《诗》的权威性在非儒士人的心目中已经建立起来,《诗》的传播也具有十分广阔的社会基础与传播空间。这为经秦火之后《诗》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代《诗》的传播与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播   战国时代   诸子   《诗》  
描述: 战国时代《诗》的传授在官府与民间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当《诗》的教习失去了带来现实政治利益的功效时,《诗》必然受到统治阶层的冷遇。与此同时,由于儒、墨等私家学派的传习,《诗》在民间获得了较为广阔的传播空间。通过私学在民间广泛传播,是战国时代诗文本传播的最显著的特点。本文着重讨论了战国时代除儒家学派之外各阶层对《诗》的态度以及《诗》传播的基本状况。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风雅正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雅正变   《孔子诗论》   《诗》  
描述: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他对于诗的态度,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为经典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为我们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又做了文献上的丰富:首先,《孔子诗论》充分证明了先秦的用诗风气之盛;其次,在《孔子诗论》中,孔子基本是从诗的本义出发来评价诗篇的风格,与后儒定义的“风雅正变”说有很大差距;第三,传统诗论中的“美刺”说可以说完全是对《诗经》的误解。对封建时代的一些错误的诗说,《孔子诗论》为我们作了全新的辨正,为我们认识《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极大的文献价值。
儒门《诗》学中的“兴”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   孔子   《诗》  
描述: “兴”是先秦两汉儒门《诗》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孔子时代用《诗》风气的盛行 ,以及两汉经学昌明时代对于通经致用的追求 ,决定了“兴”之本义初乃用《诗》之法。但是伴随上述文化背景的逐渐淡去 ,自由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可能 ,儒门《诗》学中的“兴”在某些情况下开始流转为作诗之法。而无论是孔子的“兴于《诗》”、“《诗》可以兴” ,还是后儒“六诗”“六义”中的“兴” ,实际上都可以各自贯释为一种根源于“仁心”的情感摩荡活动。
孔子世家赞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礼器   孔子   世家   《诗》   太史公  
描述: 太史公①曰:《诗》辖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强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陆贾:汉代尊儒第一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儒   史记   刘邦   秦始皇   焚书坑儒   陆贾   文化专制   《诗》   汉高祖   儒学  
描述: 儒学在战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显学”,然而到了秦朝,伴随着秦始皇“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特别是“焚书坑儒”惨剧的发生,儒学几遭灭顶之灾。秦传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代之而兴。这位“马上公”也极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一个真儒者最适配的气质为何是“温”字
作者: 暂无 来源: 意林文汇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   “德”   生命力量   儒者   气质   “仁”   《诗》   本体论  
描述: 《诗》《书》以“温”论德,将“温”作为“德之基”。孔子继承此以“温”论“德”传统,并在“仁”的根基上赋予了“温”以新的内涵:以自己的德性生命融化物我之距离,以热切的生命力量突破一己之限,贯通、契入仁爱之道,完成有限生命之超越,促进人物之成就。后儒进一步拓展引申,使“温”与仁、元、春相互贯通,由此凸显出“温”之生化品格,从而使其获得深沉的本体论内涵,成为儒者之德的标志。作为在世方式,“温”被理解为气象、德容,同时也是认知的前提与路径,并由此构成了儒者之思想基调与思想之方法、取向与归宿。在此意义上,以“温”在世不仅成为儒者在世之直接可感形态,也构成了儒者区别于释、老之标志性特征。
十三经注疏版刻略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献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   《易》   十三经   《六经》   注疏   《诗》   版刻   《春秋》  
描述: 一、十三经与十三经注疏的形成西汉只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经立于学官。东汉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赂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飚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
从“儒冠可溺”到“独尊儒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文世界(高中)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武帝   刘邦   儒生   汉朝   今文经学   中国   独尊儒术   故事   《诗》   《尚书》  
描述: 从“儒冠可溺”到“独尊儒术”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史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儒学教育   《孝经》   《公羊春秋》   儒学传统   《春秋》学   《论语》   帝王之学   《诗》   《尚书》  
描述: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王健两汉是儒学独尊的时代,以武帝改制为起点,儒家思想与王朝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两汉君主尊儒崇经,稽古礼文,对儒学的研习逐渐形成儒家政治格局下的一大历史传统。封建皇权在儒学领域的理论行为,提高了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素...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