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孔子育人观的“德”“才”关系及现代启示
作者: 任敏   来源: 高教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   “才”   君子  
描述: 孔子的现实理想人格为“君子”,“君子”即孔子的育人目标。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德”“才”兼备,但“德”“才”的地位并非等同,而是德本才末、德重才轻的关系。而当今社会在培育人才、选拔人才过程中,舍本逐末,越来越偏离孔子的这一观念。这一“德才兼备,德本才末”的育人理念仍然启发着今天的我们。
试析荻生徂徕的“德”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与社会(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之道”   “德”   获生徂徕  
描述: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儒学家荻生徂徕从“圣人之道”出发,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在徂徕的思想体系当中,“德”不再是指中国传统儒家所认为的道德,而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基于其各自不同的“性”而“有所得”于“圣人之道”,具备普遍性和差异性。在“德”的差异性中,徂徕又提出了基于“性”的差异性和基于阶级的差异性,但不论是由那种差异性所形成的“德”,其最终的政治目标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实现“安民”、“安天下”。徂徕对于“德”的诠释,充分体现了日本近世儒学的“实学”性格。
人体生命的自我反观是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生长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反观   “德”   虚静内守   “道”  
描述: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都是从人体生命与心灵的独特修习实践作为最根本的起点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的"德"正是对这种修习实践方式的独特的概括和表达。"德"不仅仅是一种高远的思想,它同时更是一种踏实的实践功夫,是人的生命和心灵联系于宇宙自然、联系于社会、人伦的独特实践。有了这种独特修习方式入手的实践,才有可能洞达宇宙、自然、人生的本真之理,才有可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德"这个带根本性的哲学范畴所涵盖的思想精髓,由此才能进一步理解"道"和"德"的关系以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
一个真儒者最适配的气质为何是“温”字
作者: 暂无 来源: 意林文汇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   “德”   生命力量   儒者   气质   “仁”   《诗》   本体论  
描述: 《诗》《书》以“温”论德,将“温”作为“德之基”。孔子继承此以“温”论“德”传统,并在“仁”的根基上赋予了“温”以新的内涵:以自己的德性生命融化物我之距离,以热切的生命力量突破一己之限,贯通、契入仁爱之道,完成有限生命之超越,促进人物之成就。后儒进一步拓展引申,使“温”与仁、元、春相互贯通,由此凸显出“温”之生化品格,从而使其获得深沉的本体论内涵,成为儒者之德的标志。作为在世方式,“温”被理解为气象、德容,同时也是认知的前提与路径,并由此构成了儒者之思想基调与思想之方法、取向与归宿。在此意义上,以“温”在世不仅成为儒者在世之直接可感形态,也构成了儒者区别于释、老之标志性特征。
儒学与企业发展——读梁漱溟关于人与经济的论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中国文化   企业发展   “德”   梁漱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信”   职业道德   儒家学说   儒学  
描述: 一、关于“儒”学“儒”,人们通常解释为学者,也就是博洽多闻,学识渊广的人。同时,也泛指一般读书的人。“儒”这个称呼,并不起源于孔子。孔子之前的“儒”,是指术士,即掌管乡间教化的人员,他们主要以道德的手段驯服人民。儒学,是指孔子创立的学说。儒学的主要内...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   古代知识分子   伦理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   道德理想主义   道德实践   “德”   “内圣外王”   意义世界   写作活动  
描述: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张清民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其特征“与其说‘儒道互补’,不如说‘儒性表里,道一贯之’贴切。‘道’即‘天人合一,天理人伦’的自然之道,道下贯而成人的道德之性,即仁即诚”①。这种伦理性质的文化...
刘勰《原道》的“文德”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刘勰   “德”   文之为德   天地之心   道之文   “太极”   《原道》   为文之用心   哲学本体论  
描述: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谈韩非《解老》中两个有争论的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义”   儒家思想   “德”   《解老》   “变”与“不变”   韩非思想   “礼”   《韩非子》   两个问题  
描述: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是“以儒解老”。由于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韩非的基本思想,又涉及到《解老》的真伪,所以有必要提出来予以讨论。
谈韩非《解老》中两个有争论的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义”   儒家思想   “德”   《解老》   “变”与“不变”   韩非思想   “礼”   《韩非子》   两个问题  
描述: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是“以儒解老”。由于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韩非的基本思想,又涉及到《解老》的真伪,所以有必要提出来予以讨论。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子思   “德”   孔子   中庸思想   德之行   《论语》   “致中和”   “中”   “中庸”  
描述: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