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吴宓视域中的孔子形象
作者: 靳书刚   来源: 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宓   道德理想主义   孔子   新人文主义  
描述: 孔子在吴宓心目中是一位不朽的圣人。吴宓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申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学说之根本在于道德,其精义在于孝,其重心在于躬行实践。他之所以如此尊崇孔子,一是受地域文化及家学的影响,二是因为白璧德等人对孔子给予高度评价,三还与当时孔子及儒学的现实境遇以及两人遭遇相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关。吴宓出于新人文主义立场对孔子的尊崇和他对孔子学说的探讨,既突显了孔子及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又对当时的反传统思潮起到了一定的反驳和制衡作用。但他同时夸大了道德的作用,带有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从“我固有之”到“天之所与”:孟子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存在根源的探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生机理   道德理性   道德理想主义   存在依据   孟子   现实世界   存在根据   儒学  
描述: 儒家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因而儒家所有的言说、教化活动主要也就围绕着如何以其道德理想来提升此在的现实世界而展开,是即所谓“参天地,赞化育”。但是,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其存在根源何在?儒学之为儒学的存在根据又是什么?这些却是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儒学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关涉到儒学的未来走向与发展道路问题。当我们以这样的问题意识进入儒学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在儒学的开创时代就已经存在。当孔孟开始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时,实际上就已经包含着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与存在依据的追寻;而他们对道德理性之存在根源的思索,则既包含着对人之为人的所谓本体依据的追寻,同时也包含着对道德之为道德、儒学之为儒学之存在根据的探讨。一、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和存在依据:“我固有之”关于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问题,最早进行探讨的可能要算孔子以心之“安”与“不安”来说明仁与不仁的现象。据《论语》记载,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曾展开过一次讨论。宰我的看法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所以,为了保证对礼乐的定期熟习,应当将“三年”之丧改为“期”(一年)之丧。听到宰我的这一看法,孔...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   古代知识分子   伦理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   道德理想主义   道德实践   “德”   “内圣外王”   意义世界   写作活动  
描述: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张清民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其特征“与其说‘儒道互补’,不如说‘儒性表里,道一贯之’贴切。‘道’即‘天人合一,天理人伦’的自然之道,道下贯而成人的道德之性,即仁即诚”①。这种伦理性质的文化...
评《梁漱溟与中国现代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价值理论   社会活动家   心性论   道德理想主义   梁漱溟   道德人本主义   中国现代文化   文化研究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描述: 其思想理论中的缺失和悖论,尤其是其中西印三种文化路向能否转轨的问题,显然十分深刻。  作者认为梁漱溟的文化理论在20世纪学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不朽的地位,并将梁的文化哲学概括为六个方面:1.忧国忧民
儒学历史命运论纲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学.经济.社会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命运   现代新儒家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道德理想主义   现代文化   国家意识形态   传统文学艺术   浩然正气   儒学  
描述: 儒学历史命运论纲──从19-20世纪看21世纪袁伟时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没有统一的儒学,19、20世纪亦不例外。展望儒学未来,应该从儒门各派近200年间在中国的际遇为基础。(一)走向困厄的几条途径儒门盛衰都应“反求诸己”。困厄是沿着千年曲径滑行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