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的仁
作者: 孟杰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情感     道德理性  
描述: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儒家传统道德修养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我们要对儒家修养观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价值的内容进行继承和发扬,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精神   道德理性   政教   虚无   儒道互补  
描述: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学术界早已提出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互补的内在机制,则还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审美功能、审美判断、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四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儒、道互补的内在机制,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比较研究。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哲学   一本   启蒙时代   道德理性   牟宗三   哲学研究所   权力意识   客座研究员   价值观体系   社会主义价值观  
描述: 吴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全球化时代的儒学应是民主仁学儒学传承几千年,儒学和民主能不能兼容?这是我多年来研究的课题。我从1988年到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的时候,研究的题目是儒学,一年多以后写了一本书叫做《儒家哲学——东方道德人为主义的研究》,这个书在新加坡先出版,之后在台湾出版,印了十多次,还有一点市场。因此许多台湾学者可能比国内学者更了解我对儒学的看法。我在新加坡开始对儒学做了一个定位,定
从“我固有之”到“天之所与”:孟子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存在根源的探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生机理   道德理性   道德理想主义   存在依据   孟子   现实世界   存在根据   儒学  
描述: 儒家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因而儒家所有的言说、教化活动主要也就围绕着如何以其道德理想来提升此在的现实世界而展开,是即所谓“参天地,赞化育”。但是,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存在依据及其存在根源何在?儒学之为儒学的存在根据又是什么?这些却是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儒学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关涉到儒学的未来走向与发展道路问题。当我们以这样的问题意识进入儒学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在儒学的开创时代就已经存在。当孔孟开始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时,实际上就已经包含着对道德理性之发生机理与存在依据的追寻;而他们对道德理性之存在根源的思索,则既包含着对人之为人的所谓本体依据的追寻,同时也包含着对道德之为道德、儒学之为儒学之存在根据的探讨。一、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和存在依据:“我固有之”关于道德理性的发生机理问题,最早进行探讨的可能要算孔子以心之“安”与“不安”来说明仁与不仁的现象。据《论语》记载,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曾展开过一次讨论。宰我的看法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阳货》),所以,为了保证对礼乐的定期熟习,应当将“三年”之丧改为“期”(一年)之丧。听到宰我的这一看法,孔...
一部创新之作:读《天理与人欲》一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进程   逻辑关联   道德理性   理欲观   学术界   否定之否定   引文   宋明理学   儒家   儒学  
描述: 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既要对所研究课题的既有成果充分掌握,广泛汲取;又要勇于创新,不囿成见。王育济先生的《天理与人欲》就是这样一部“有述有作”,“既有继承,又有创造”,“足为一家之言”的学术力作(引文见漆侠先生为该书所作序言)。这当然首先表现在作者提出的儒家理欲观演变的三种形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儒学理欲观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发展进程上。对
论中国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中的感性主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府新论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儒伦理文化   思想因素   道德理性   儒家伦理文化   中国   剥削阶级意识   伦理精神   感性主义  
描述: 论中国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中的感性主义
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道德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神论   中国先秦   民本主义   儒家哲学   道德理性   道德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   孟子   伦理道德   人的价值  
描述: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神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它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独立,提倡人的平等,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人文主义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后来,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文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引以自豪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与西方有着迎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因而没有出现过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但是,中国古代是一个早熟的社会,中国早期文化博大精深,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思想,尽管这种人文思想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有着时代与阶级的本质区别,但仍不失为一种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对人类认识发展有巨大意义的思想。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先秦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非常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的哲学以人为核心,以人伦道德为本位,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社会中的价值,人自身的道德本性以及怎样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其理论之深刻,论述之系统,态度之现实,内容之广泛,是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所无法比拟的。汉代以后,儒家哲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
马一浮与儒学文化体系的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现代新儒家   儒家思想   道德理性   马一浮   梁漱溟   自由平等博爱   中西文化   儒家道德   儒学文化  
描述: 我们很难说马一浮弘扬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完全是出於维护传统的“发思古之幽情”。认定马一浮为简单的复古主义者,或赞美其不坠儒宗,实际上都失之粗糙,忽略了对其思想产生和形成情境的考察。事实上,马一浮把自己关联於传统,既包括情感因素,也是出於其理智上的抉择。其思想之所以出现、成熟於五四以後,不仅是中西文化冲突达到相当高潮的产物,而且还是对现代化进程总体反思和抉择的结果。
论船山之心概念——以理性的两种义涵及其关系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方   主体性   哲学体系   现代社会   认知问题   强调   纯粹   船山     价值   传统哲学   理论理性   客观性   儒家   实践理性   儒佛道   生命   人生哲学   道德理性   普遍性   德性   概念   中心  
描述: 一、引 言 就传统来讲,东西方之学尤其是哲学,各有其重点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方,无论是儒佛道,对于人生生命至为关注,因而注重主体性和德性。作为其主流的儒家则形成了特强调道德理性(Kant的实践理性)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体系。与此相反,西方的传统哲学则重视客观性,关切认知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纯粹)理论理性的哲学体系。这样的西学传统乃创造出所谓科学与民主这个可标识现代社会的普遍性价值。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