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略论两宋时期道教南宗对儒佛思想的吸收与融会: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白玉蟾   三教融合   张伯端  
描述: 两宋时期,道教南宗顺应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主潮,以道教为本位,积极吸收与融会儒佛思想,有力提升了道教内丹修炼的境界和两宋道教哲学的理论品质。文章以道教南宗代表性人物张伯端和白玉蟾为考察中心,深入其理论体系,尝试揭示道教南宗以心性论为旨趣、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思想的新转向及影响。
论藕益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智旭   儒释会通  
描述: 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圆融各家各派特色,对佛教与儒学的会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心性论的会通,对儒学心性论中的许多范畴和命题都作了佛学化的诠释;二是修养论的会通,他继承了前人以佛教之五戒来解释儒家之五常的思想,并提出五戒高于五常;三是孝道观的会通,他统一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并进一步将儒家的孝和佛教的戒与慈结合起来。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不仅使得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高度,而且也表明晚明佛教摆脱衰落困境、走向复兴的迫切要求。
胡宏心性观中的“儒佛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宏   心性论   儒佛之辨  
描述: 胡宏在"道学衰微"的历史条件下强烈批评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识心见性"说,严于"儒佛之辨",其心性哲学的主体框架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儒以性为本,佛以心为宗;二、儒者存心养性,禅家识心见性。胡宏从儒家本位主义的立场辨"异端"、辟"邪说",忽略了儒佛之间的互补性,二者事实上并不构成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作为学派的传承,强调自身的"身份认同"是必须的。胡宏的心性哲学中的儒佛之辨,对程朱学派而言,是二程到朱熹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湖湘学派而言,乃是湖湘经世精神的重要体现。
略论两宋时期道教南宗对儒佛思想的吸收与融会: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哲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白玉蟾   三教融合   张伯端  
描述: 略论两宋时期道教南宗对儒佛思想的吸收与融会:以张伯端和白玉蟾为中心
论蕅益智旭对“天命之谓性”的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心性论   天命之谓性   儒学  
描述: 《中庸》提出的“天命之谓性”一直是儒学的重要思想主张。蕅益智旭以出家人特有的方式对“天命之谓性”命题进行了诠释。他将儒家所说的“天”区分为苍苍之天、主善罚恶之天、本原之天,主张生之谓性、性体用说、性善恶论以及性相近之说。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儒学“天命之谓性”,其本义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关于理学心性论与禅宗心性论的思考:以胡五峰《知言》与禅宗分灯禅心性思想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五峰   心性论   分灯禅  
描述: 南宋理学家胡宏的学术渊源,鉴于文献有缺,难有定论,而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言》一书五峰《知言》中含有大量批佛之处,然仔细推敲,其“非正宗”的心性论思想,确有诸多观点与禅宗分灯禅思想契合。笔者试就五峰关于“性”、“心”与分灯禅心性论关系等诸方面分别论之,以期对探究五峰学术渊源及儒佛心性论比较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朱熹心性论当代研究评估报告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价值   朱熹   心性论   儒释道  
描述: 心性论是朱熹哲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本文旨在归纳并评述诸多关于朱熹心性论的当代研究成果,分别从心性论的内涵、心性论与儒释道思想的联系、心性论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解读今人对于朱熹心性论的研究,从而为朱熹心性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前提。
张载心性论义理之定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衍学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虚心   四毋說   太虚  
描述: 张载驳杂成学,而其心性論述多以「虚」字表义。近人学者研究,多以自身之学术背景比附张载心性論,或依字源探索,强自解讀,使张载纯儒之学增添佛老之混杂,退而論之,则以「共法」义为「虚」义圆說。检索张载存世之文献并对其语义脉络进行分析,可知张载所立之道乃在明孔子所未言之「性与天道」,其具体意义由《論语.子罕》所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为根据而转化呈显,如张载言:「毋四则心虚,虚者止善之本也,若实则无由纳善矣。」而「虚心」义成,张载以其内蕴旁通《論语》仁、忠恕、禮、义诸德行,而成孔子心性本体理論之完整論述。《张载集》中亦载錄《孟子》、《大学》、《中庸》,然学者依文字互涉便以《四书》为张载形上本体之論述,此說值得商榷,盖由义理脉络之分析,可說明张载《孟子》、《大学》、《中庸》之論述乃藉此明彼,发明孔子之道。勞思光先生与牟宗三先生对张载之评价兩极,其间牵涉价值与存有、应然与实然、心性論与形上学之差異。但復归张载存世文献,必能发现勞先生之論述欠缺全面性之检视。张载以孔子心性本体会通《易传》天人之德而备於天地之道,其间由孔子心性本体意义之彰显扩充,皆見之《张载集》中所錄,非能以理論改变事实也。
论晁迥的庄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性论   三教合一   晁迥   宋代庄学  
描述: 在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下,以庄学为中心调和儒、道、释,成为宋代庄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晁迥不仅积极调和庄子与儒家思想、庄子与佛学的关系,他还吸收佛学和老庄思想中的修道理论重新组合成虚空为体,心息为用的修身心法,体现了佛教心性论对宋代庄学的渗透。
儒佛心性论与袁宏道的“性灵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灵说   心性论   袁宏道  
描述: “性灵说”是晚明文学思潮的核心。在学术渊源方面,受到了儒佛心性论的影响,尤其是王学左派心性论所体现出的灵知活泼、道德色彩淡化的特点以及禅宗心性论的主体特征和《宗镜录》心本论。将“性灵”与本体之“心”联系在一起,深化了“性灵论’的内容。心性论对“性灵论’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过于反观自照,必然限制了作家的视野。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