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林语堂真的是“一捆矛盾”吗?——由《京华烟云》看林语堂中庸、和谐的人生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学   林语堂   和谐   “中庸”  
描述: 从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入手解读林语堂的“一捆矛盾”,认为林的一生其实并不矛盾,他将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兼收并蓄,以“中庸”为主线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复杂而和谐的人生观。
感悟“中庸”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月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红楼梦》   “文革”   马列主义   “中庸之道”   感悟   毛泽东思想   “中庸”  
描述: “中庸”这个思想,以前是受批判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当时提倡“斗争的哲学”。讲斗争.是谁的哲学?法家。法家是主张矛盾、主张斗争的。矛盾这个词的“著作权”.就属于韩非嘛!而且法家主张的斗争.还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叫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个话,虽然是《红楼梦》里面的;但这种思想,来源于法家。年纪大点的朋友都知道,“文革”后期有个运动,叫“评法批儒”。所谓“评法”。其实就是赞成法家。不过,法家毕竟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赞”,只能“评”.所以叫“评法”。批儒.就是批判儒家。法家既然讲“斗争的哲学”.则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哲学”。也就是说.为了跟法家树一个对立面,儒家的“中庸”就背了黑锅。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啊.等等。这就是当时理解的“中庸之道”.也是很多人理解的“中庸之道”。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忠恕”   《中庸》   尚“中”   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论语》   孔子学说   儒家   “中庸”   一以贯之  
描述: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杜道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与特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孔子学说的认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估价,甚至还影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认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
先秦中庸源流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哲学范畴   “允执其中”   孔子   对立统一   中庸思想   《论语》   “中和”   “中”   “中庸”  
描述: “中庸”,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概念,是儒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该词始见于《论语》,但其思想渊源甚为久远。中庸的前身称为“执中”,执中原则可上溯至“禅让制”时代,是从传说中的尧舜直到禹汤文武周公治国安民的指导方针。孔子首创“中庸”,把执中原则提升至哲学范畴。孔子身后,儒分为八,中庸学理又经子思、孟子、苟子相率发展,迄于战国末年已蔚然大观,从而结束了中庸思想哲理化的历史进程。秦汉以降,历代儒者虽多事阐发,然终不出托古致用、借题发挥之圈子,中庸的本质含义未见改变。是故,探究中庸思想应以先秦为大端,例分阶段而观之。一、起源阶段:以周公的“中德”观念和史伯、晏婴的“和同”说为代表据古文献记载,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之前。《论语》云:“尧日:‘咨!永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水终’。舜亦以命禹。”以尧曰D据此,则知尧之命舜,舜之命禹,其要只在“允执其中”一句。其后,伪《古文尚书·大禹漠》载舜命禹之辞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被宋儒称作“十六字心传”,意谓古圣心L相传之道。而此四句仍归重于“允执厥中”一句。《中庸》引孔子之言,称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o...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平御览》   孔子   “礼”   《论语》   儒家八派   思想方法   道德学说   原始儒学   “中庸”   “仁爱”  
描述: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思无邪”辨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道德标准   “美”   《关睢》   哲学基础   孔子   “思无邪”   “中和”   《诗经》   讽刺诗   “中庸”  
描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曾有一个总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标准,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已的论题,以至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张戒《岁寒堂诗话》)。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
略论中华武术的“整体性”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术教育   中华武术   内在精神   存在形态   “太极”   思维特色   “技”   中华文化   思维模式   “中庸”  
描述: 本文认为由于中华文化“整体性”思维特色以及先秦时期儒、道诸家“整体性”武术教育模式的影响,使中华武术无论从其“外在结构”还是从其“内在精神”上来说,都充满了浓厚的“整体性”色彩。文中从(一)“太极”理念、(二)“重劲轻力”、(三)由“技”进于“道”三个层面对之作了较为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在继承中华武术“整体性”这一民族特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使中华武术在新时期真正得到宏扬光大,才能够使中华武术真正走向世界
“中庸”的变通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分割律   折中主义   中庸之道   河南方言   孔子   “和而不同”   符合辩证法   《说文》   方法论意义   “中庸”  
描述: “中庸”为儒门称道的至德,《论语》中仅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中,明言“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后儒就此多所发挥;近现代学者对此亦很重视,然论述不一,或以为符合辩证法,或以为是形而上学。近来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一文,综诸说、考字义,有新解,认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实涵义为“遵循周礼准则奉劳不已。”从孔子的道德伦理学说意义上看,此说颇为合理。然就哲学意义上,特别是从方法论意义上看,孔子讲“中庸”似有更深刻的内涵。兹试论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义,郭沫若说有“中心”、“圆心”之意,做为动词有“命中”之意(见《金文诂林》卷一328页引)。这是很对的。按《说文》及王筠、唐兰、王国维等诸说(见胡念耕文所引)皆有合于郭说处,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亦然。朱熹言“中只是个恰好道理”,尤其有理。至今河南方言称对、称好、表赞同,亦说“中!”正是此意。 “中庸”之“庸”,《说文》云:“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庚为更事,即改事;更者,改也。庚又有续义,赓从庚,赓续即继续(胡念...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子思   “德”   孔子   中庸思想   德之行   《论语》   “致中和”   “中”   “中庸”  
描述: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中和之美”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和之美   礼则   艺术风格   西方美学史   温柔敦厚   “中和”   乐记   民族审美心理   “中庸”  
描述: 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有着诸多的因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于地理环境等都潜移默化,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里,儒、释、道三家思想,时而分离,时而交融,或明或暗,忽轻忽重地浸染滋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在学派林立,错综复杂的思想中,孔儒的文艺思想又鹤立鸡群,攘众独出.上下两千年,源远流长,在这条滔滔不息的长河里,也时而波涛翻滚,浊浪排天,时而水明波静,涟漪涣涣.汹涌狂暴的巨浪冲击着堤岸,所溃决的泥沙则卷流而下,若能披沙拣金,也不乏熠熠闪光的金子.“中和之美”便是这无数碎金中的一块.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