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一以贯之”:孔子仁道的开显与言说
作者: 何益鑫   来源: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仁道   实践   一以贯之  
描述: "一以贯之"是孔子仁道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理解仁道实践精神的关键。孔子的仁道不是抽象的价值原则,而是面向生命实践的具体性,是通过每一个具体判断和特殊行为体现出来的贯穿一生的统一的精神意旨。孔子自身
孔子忠恕思想初探
作者: 张月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夫子之道   忠恕   一以贯之  
描述: 孔子忠恕思想初探
一以贯之:庞德与儒学的情缘
作者: 谭小翠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   埃兹拉·庞德   孔子   儒学   一以贯之  
描述: 埃兹拉·庞德与儒学的不解情缘可以用"一以贯之"来形容,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遇之感、信仰之重、重生之恩。庞德对儒学的痴迷,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儒生",并使其在西方视域下建构了庞氏儒学。庞德与儒学的不解
《论语·里仁》篇“吾道一以贯之”章的诠释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论语》   诠释   忠恕   一以贯之  
描述: 《论语·里仁》篇孔子告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转以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以贯之”与“忠恕”之间是何关系,忠、恕之间又是何关系,从王弼到程朱,再到清代诸儒,历来的解释观点不一。而
从晋“韵”到唐“法”-书法审美观念的嬗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书法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法”   审美体现   审美观念   嬗变   中国书法艺术   “韵”   一以贯之  
描述: 晋六朝书法追求"韵"的思想背景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来自先秦的哲学美学思想,并以此为引领,一以贯之地影响了书法艺术的整个发展过程。换句话说,中国书法艺术通过"技进乎道"的方向努力,追求的旨归便是对儒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常道   普遍意义   核心价值   以民为本   先秦儒学   反思   儒家文化   一以贯之  
描述: 儒家文化的"常道"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这个"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涵或核心价值应该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
孤独的长跑者——坚持不懈的路易丝·布尔儒瓦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跑   孤独   电子邮件   艺术生涯   雕塑作品   艺术作品   创作者   一以贯之   主观意识  
描述: 年届92岁高龄的路易丝·布尔儒瓦依然在坚持创作,这些生机勃勃、规模宏大的艺术作品延续了她全部艺术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主题。2002年6月,她在一次电子邮件的访谈中曾经说:“我是一名长距离的赛跑者,一名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常道   2010年   普遍意义   先秦儒学   反思   儒家文化   《浙江学刊》   一以贯之  
描述: 李存山在《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儒家文化的“常道”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忠恕”   《中庸》   尚“中”   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论语》   孔子学说   儒家   “中庸”   一以贯之  
描述: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杜道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与特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孔子学说的认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估价,甚至还影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认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
向心理之海和教育长河撒网——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素描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教育   本土心理学   中国教育   朱永新   日本科学协会   中国心理学史   教育心理   教育思想   苏州大学   一以贯之  
描述: 中等个儿,可能是长得壮实的缘故吧,看上去略略有点发福。红润的脸上,带几许富态,几许灵动。如果把刮净的络腮胡子留起来,可能会显出三分威猛。朱永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史、中国教育思想史。做这两门学问各有各的难处。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里,有一句叫“人心叵测”。病态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心理平衡、心理失调、心理年龄……正如“生理”研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精、气、神”弄得直而又玄一样,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伦理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心理”研究也是扑朔迷离。中国教育思想更是博大精深;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孙中山到邓小平;从儒、释、道到兵、法、阴阳各家,从“择邻处”的孟母到“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家长,哪个没有自成体系,从属于某一体系或东拼西凑的教育思想?正因为此,翻遍正统的《二十五史》、非正统的所谓野史,可以说,心理学、教育思想无处不在,而心理学史、教育思想史专题论著却寥寥无几。可朱永新偏向心理之海、教育长河中撒网,在这个宽无涯际、深不见底的学术水域中“打捞”不辍,短短十余年间所得之丰硕,令人叹为观止:自26岁出版第一部专著至今,已发表论文、译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心理世界窥探》、《困...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