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简论白居易“中和”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评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居易   “中和”   音乐美学  
描述: 白居易世敦儒业的家庭成长环境,早年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初入仕途的政治热情,使其具有了“崇雅斥郑”的音乐审美活动取向,美学特征表现为“中和”之美。
山崎暗斋对朱子“中和”思想的受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疆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   “中和”   山崎暗斋  
描述: 山崎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垂加神道的创始者。作为一个“神儒兼摄”的思想家,他以儒家的“中和”、“中”之道为线索,认为日本的神道经典中体现了“中”之道。他还认为日本天地之神“天御中主尊”所蕴含的“中”即尧舜禹三圣相传之“中”。他将朱子学理论与神道经典相结合,对神道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在寻求神儒之间共通性的同时,试图构建一套神道经典语境下能够彰显日本文化主体性的神道理论体系。
论“中”“和”观念的生成与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生态   “中和”   “中”   “和”  
描述: "中和"观念的概念基础是"中"观念及"和"观念的"合力",这两种观念分别来自殷、周时代特殊政治结构的实际需求。其中,"中"观念发轫于尧舜禅让民主制时代对公平与公正的直接诉求,后为殷商非血缘性"诸侯共主"政治结构继续加以强化。周人尚"和",此观念既是西周血缘性"族内民主"政治结构的现实需求,也是维系西周宗法制"亲亲"精神的关键所在。孔子以后,"中""和"观念由政治命题转化而生成"中和"观念,并随之扩散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与文化命题。儒、道、释三家对"中和"观念均有所阐发且互有异同,但是三家的"中和之道"均侧重于精神境界向上提升的修养功夫和生命进程,而不是平面化地寻求两端的"中间点",更不是所谓"折衷主义"或"合稀泥"的俗调。
“和”:《文心雕龙》之基本美学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和”   “和”  
描述: 和是一个意义广泛的重要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在主要继承儒、道、佛及玄学等各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也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吸收借鉴,成为审美范畴和的集大成者之一。在其创作文论巨著《文心雕龙》时,尚和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贯穿始终。具体表现在惟务折衷、兼解以俱通的方法论、文质论、风骨论、音乐美学观和总体的和谐文论观上。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儒文化心理和美学风格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思想   “中和主义”   “中和”   文学研究会   儒文化心理   文化观念   集体无意识  
描述: 中庸思想是儒家传统的人生哲学,“中和主义”是文学研究会朱自清等作家得到的人生感悟,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以“中和主义”为特殊视角,梳理了中庸、“中和”、“中和主义”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儒文化“中和主义”情结的观念构成、表现形式和美学风格,开启了一条别具特色又引人思考的文化研究新思路。
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孔子研究   大同世界   “和谐”   “中和”   传统文化   哲学   “天下为公”  
描述: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三教合一的形成,也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特点有关。第二,三教同理。三教虽异,但在社会追求目标上却是一致的,即共同承担着教化民众的职能,从而达到国治的目的。第三,三教互补。三教互补,主要是在思想方面,其中最可称道、最为精彩的是儒佛间的互补。儒佛不仅势力最雄厚、理论最博大,而且是中外两种文化类型的宗教之间的交融,最具典型意义。第四,三教共进。三教在相互关系的发展中,有多方面原因促使其互相融合。一个是迫于压力,特别是面临生存危机时,它们会作某些或大或小幅度的变革,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五,三教一家。由于处于一个大中华文化体系中,三教合流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三教一家,不仅是学者的共识,也是三教的共同愿望与共同主张,只是它们各自对在“家”中的地位认识不同而已。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忠恕”   《中庸》   尚“中”   中国传统文化   “中和”   《论语》   孔子学说   儒家   “中庸”   一以贯之  
描述: 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杜道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与特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孔子学说的认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估价,甚至还影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认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
先秦中庸源流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哲学范畴   “允执其中”   孔子   对立统一   中庸思想   《论语》   “中和”   “中”   “中庸”  
描述: “中庸”,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概念,是儒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该词始见于《论语》,但其思想渊源甚为久远。中庸的前身称为“执中”,执中原则可上溯至“禅让制”时代,是从传说中的尧舜直到禹汤文武周公治国安民的指导方针。孔子首创“中庸”,把执中原则提升至哲学范畴。孔子身后,儒分为八,中庸学理又经子思、孟子、苟子相率发展,迄于战国末年已蔚然大观,从而结束了中庸思想哲理化的历史进程。秦汉以降,历代儒者虽多事阐发,然终不出托古致用、借题发挥之圈子,中庸的本质含义未见改变。是故,探究中庸思想应以先秦为大端,例分阶段而观之。一、起源阶段:以周公的“中德”观念和史伯、晏婴的“和同”说为代表据古文献记载,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之前。《论语》云:“尧日:‘咨!永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水终’。舜亦以命禹。”以尧曰D据此,则知尧之命舜,舜之命禹,其要只在“允执其中”一句。其后,伪《古文尚书·大禹漠》载舜命禹之辞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被宋儒称作“十六字心传”,意谓古圣心L相传之道。而此四句仍归重于“允执厥中”一句。《中庸》引孔子之言,称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o...
“思无邪”辨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道德标准   “美”   《关睢》   哲学基础   孔子   “思无邪”   “中和”   《诗经》   讽刺诗   “中庸”  
描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曾有一个总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标准,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已的论题,以至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张戒《岁寒堂诗话》)。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要关注民族传统审美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音乐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高中   审美类型   鉴赏教学   “和谐”   “中和”   传统审美意识   音乐  
描述: "中和"之美是一种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意蕴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适中,文与质、情与理等各种因素和谐统一。中华民族是以儒释道互补为传统文化基础的,受先秦"尚中""尚和"和孔子"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