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说苑》与《孔子家语》二书关系考论——兼论《孔子家语》的成书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本《孔子家语》   《说苑》   今本《孔子家语》   互见文献  
描述: 《说苑》与《孔子家语》关系紧密,其互见文献共有103章,这些互见文献的特点是:文字或文字基础部分相同;叙述方式存在差异性。根据互见文献特点,并结合定县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等出土文献,可以推论,《说苑》中孔氏文献引自古本《孔子家语》,今本《孔子家语》文献并非引自《说苑》,而是来自古本《孔子家语》,是魏晋孔氏家学的产物。
从元代室宇赋看元代士人精神型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型态   士人   元代文学   室宇赋  
描述: 元代是室宇赋创作的高潮,作品存量相对较多。元代室宇赋创作繁荣的原因有二,一为宋代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影响,二为元代士人的现实处境——仕途蹉跎,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结庐隐居。室宇赋涉及的一般是私人空间,便于寄托赋者的个人情志,成为元代士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户。元代室宇赋思想倾向比较复杂,有儒、道、佛、文人情怀、隐居(儒隐和道隐)等。从元代室宇赋中,约略可以见出元代士人的精神型态,这个型态特点有三:一是相对内敛,缺乏政治进取精神;二是兼收并蓄,多元杂糅;三是儒学在政治权力庇护以外重新寻找价值与尊严。
关于汪元量《玉楼春·度宗愍忌长春宫斋醮》词的系年和读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归   愍忌发陵   汪元量   《玉楼春·度宗愍忌长春宫斋醮》  
描述: 本文对汪元量《玉楼春·度宗愍忌长春宫斋醮》一词的理解和系年提出新见。因词中"小儒"乃元量自指,而据20世纪90年代新发现的《题水云行稿》,元量南归时间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成说已不成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量实已南归而不在大都,不能亲预此"斋醮",系该词于至元二十四年已误;针对词题和词中的"愍忌"内涵,通过归纳法厘定其在元代文献中的含义是指"死者生日",度宗"愍忌"当在其生辰的四月初九日,此次"长春宫斋醮"与丘处机升天日(七月初九日)没有任何关联。"斋醮"性质是解读该词词题和内容的另一关键,词题当理解为"度宗愍忌(之日,恰值)长春宫斋醮",度宗妻全太后和其子帝并未参加彼次斋醮。复据元量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大都后的行实和该词中提到的发陵事件并参证发陵年代,考实该词的确切系年当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四月初九日。
论“中”“和”观念的生成与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生态   “中和”   “中”   “和”  
描述: "中和"观念的概念基础是"中"观念及"和"观念的"合力",这两种观念分别来自殷、周时代特殊政治结构的实际需求。其中,"中"观念发轫于尧舜禅让民主制时代对公平与公正的直接诉求,后为殷商非血缘性"诸侯共主"政治结构继续加以强化。周人尚"和",此观念既是西周血缘性"族内民主"政治结构的现实需求,也是维系西周宗法制"亲亲"精神的关键所在。孔子以后,"中""和"观念由政治命题转化而生成"中和"观念,并随之扩散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与文化命题。儒、道、释三家对"中和"观念均有所阐发且互有异同,但是三家的"中和之道"均侧重于精神境界向上提升的修养功夫和生命进程,而不是平面化地寻求两端的"中间点",更不是所谓"折衷主义"或"合稀泥"的俗调。
阴阳家学说及其在楚国的传播——兼论竹帛《五行篇》的学术史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家   五行说   思想   楚国  
描述: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中后期的诸子学派之一,它与儒、道、墨、法、农以及《兵书略》中的"兵阴阳"、《数术略》中的"五行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竹帛《五行篇》的出土,使人们终于明白儒家思孟的"五行说"乃指仁、义、礼、智、圣五个德目,而非金、木、水、火、土"五材";但思孟"五行说"的提出,则应该是受《尚书·洪范》自然"五行说"(即"五材"说)影响的结果。由《尚书·洪范》的自然"五行说",到思孟的道德"五行说",正反映了战国阴阳家学说发展演变的历程。阴阳家学说的兴起与楚人密切相关,但楚国的学界似乎对属于儒家思孟的"五行说"怀有更大的热情,而民间则只对阴阳数术颇感兴趣。
论温子升的思想品格与诗歌风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子升   清婉   外儒内佛   生活时代   质朴  
描述: 温子升经历了北魏后期矛盾冲突与斗争、东西魏对峙、北齐谋篡东魏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动荡的时代。他既没有像当时的儒学之士那样在老庄哲学中寻求远离祸乱、明哲保身,也没有像佛教徒那样一味追求脱离苦海,而是坚持以儒学立身,以佛学修性,形成了外儒内佛的思想性格。在北魏后期、东魏、北齐的历次政治事件中,温子升这种复杂的思想性格、个人秉性与行为方式独立不该,终酿成人生悲剧。北朝文学是在滞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接受南朝文学,提升本民族文学创作的过程,温子升也不例外。他的诗歌继承了拓跋鲜卑族质朴的诗风,吸收了南朝诗歌清丽的养分,形成了质朴与清婉并存的两种诗风。
商鞅与早期法家的文学观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悝   商鞅   申不害   法家   文学观念   慎到  
描述: 法家“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反映着进入战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变化.法家的出现以李悝及其所撰《法经》为标志.李悝虽学儒出身,却否定“雕文刻镂”、“锦绣纂组”,对儒家的文学观持保留态度.继起的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其核心是“术”,即为人君提供实行法治的手段和方法,自然不重《诗》、《书》文学.慎到为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其思想吸收有道、儒、名等各家之说,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鼓吹明主只能靠“名分”和“势位”治国,不需要文学.商鞅的法治思想中则渗透有墨家思想,他主张“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奖励耕战,视“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为“淫道”,要求一切禁绝.早期法家的这些思想成为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重要思想资源.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