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和”的管理思想及对高校协同育人的启示
作者: 张锐   来源: 高教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语》   “和”   协同育人  
描述: 孔子在《论语》中呈现了“和”的管理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了儒家重要的管理价值标准。主要表现为“和为贵”“以礼节和”“和而不同”“和无寡”“动之斯和”五个方面,就目前高校自身管理现状来看,孔子“和”的思想应用到当前开放式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中,无论是在促进主体协同、打破高校内部学科壁垒、健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建立完善多元合作、打造全方位多渠道协同育人环境,还是构建统一有序的协调管理机制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传统“中”“和”思想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源流   传统文化   “中”   “和”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中国茶道“和”的精神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义   儒释道   茶道   “和”  
描述: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茶文化核心的茶道更是重中之重。本论文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茶道中的“和”是整个茶道的核心。茶文化中,处处有“和”,“和”在茶具中,在茶水间,在环境里,也表现在人与茶事活动中;茶道中的“和”与儒释道关系很密切,儒家之“和”是“人和”,注重茶礼,道家之“和”是“天和”,注重茶艺;佛家之“和”是“心和”,注重“茶人”自身的发展。茶道中的“和”对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论“中”“和”观念的生成与渊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学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生态   “中和”   “中”   “和”  
描述: "中和"观念的概念基础是"中"观念及"和"观念的"合力",这两种观念分别来自殷、周时代特殊政治结构的实际需求。其中,"中"观念发轫于尧舜禅让民主制时代对公平与公正的直接诉求,后为殷商非血缘性"诸侯共主"政治结构继续加以强化。周人尚"和",此观念既是西周血缘性"族内民主"政治结构的现实需求,也是维系西周宗法制"亲亲"精神的关键所在。孔子以后,"中""和"观念由政治命题转化而生成"中和"观念,并随之扩散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与文化命题。儒、道、释三家对"中和"观念均有所阐发且互有异同,但是三家的"中和之道"均侧重于精神境界向上提升的修养功夫和生命进程,而不是平面化地寻求两端的"中间点",更不是所谓"折衷主义"或"合稀泥"的俗调。
“和”:《文心雕龙》之基本美学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和”   “和”  
描述: 和是一个意义广泛的重要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在主要继承儒、道、佛及玄学等各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也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吸收借鉴,成为审美范畴和的集大成者之一。在其创作文论巨著《文心雕龙》时,尚和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贯穿始终。具体表现在惟务折衷、兼解以俱通的方法论、文质论、风骨论、音乐美学观和总体的和谐文论观上。
体验融和 感悟变通——《中国功夫》创作随笔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武之道   法无定法   《中国功夫》   “和”   变通之法  
描述: 《中国功夫》是笔者为"全国体育美展"而作。作品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汲取儒、释、道三家哲理,挖掘中华武术与书画融合之粹,探索"书画之和""时空之和"与"古今之和",在此基础上,由"黑白之和""虚实之和"及"有无之和"体验中华文武之道,凭借艺术的方式对变通之法展开实践与探索,以期承继传统书画"法无定法"之真谛所在,并达致真正意义的"变通之法"。
日本《宪法十七条》中的“和”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安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宪法十七条   日本   儒教   “和”  
描述: 日本“宪法十七条”圣德太子在其摄政期间制定的,其根本精神“和”也作为一种思想在日本固定下来。它作为日本古代的核心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其思想内容基本上是其复制品,但有有一点不同于中国的是圣德太子把中国的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加以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统一的、为其服务的工具。
刍议儒释道之“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宗教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   佛教   道教   中国   儒学   “和”  
描述: 现在是我国的“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儒學“和”、“中”範疇的當代價值
作者: 孔慶榕   来源: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和諧”   “協調”   “禮”   “中”   “和”   “同”  
描述: “和諧”是以儒學為主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研究 “和諧”理論必須深刻認識中國哲學的“和”、 “中”範疇。 “和” 、 “中”範疇的要義是強調“和實生物” 、 “和而不同” , “以禮節之” 、 “執兩用中” 。它不僅對於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於解決國際間的矛盾’實現世界持久和平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要建設“雙和模式”,必須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從“和” 、 “中”範疇中吸取智慧。
弘扬和合文化与坚持科学发展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企业文明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社会   和合思想   科学发展观   文化力   和合文化   中华文化   和谐   “和”   精华  
描述: 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体现的不是单个学派的文化精神,而是涵摄儒、道、墨、释各家各派的一种普遍精神。“和”、“合”二字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出现。“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