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氏家学中的《尚书》学——《两汉〈尚书〉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文尚书》   孔子   “七观”说   两汉   《尚书》学   孔氏家学  
描述: 《尚书》展现出其愈久弥新的文化张力,现代人从对《尚书》的现代阐释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马士远著《两汉〈尚书〉学研究》从清理基本术语、学术文献等基础上,对西汉《尚书》学研究、东汉《尚书》学研究、《书》教传统与汉代政教、汉代称说《尚书》学文献辑考等进行了系统阐释:一是厘清学术渊源,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做到正本清源;二是把《尚书》学放在更为宏观、开放的视野里审视,站在学术史的高度看待《尚书》学研究,把《尚书》孔氏家学研究推向深入;三是把《尚书》学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考察,全面分析了孔氏《书》教“七观”说思想;四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两汉《尚书》学研究的背景、渊源、著述、成就和问题等,善于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深入论析、且叙且考,做到了言必有据、据必足考,在坚实的史论资料基础上展示两汉《尚书》学的整体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
先秦“小人儒”审视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游   小人儒   子夏   先秦   孔子   君子儒   子张  
描述: “小人儒”是与“君子儒”相对的概念。儒的阶层中有“小人儒”,他们忽视仁义原则,仅仅注重个人的实际利益,满足口腹之乐,强调衣冠外表,子夏、子张、子游就是突出的代表。孔子界定小人儒有六点依据:注重外在事务,忽视内在修养;深入微观,宏观把握不够;注重功利需要,轻视或者忽视道义主张;对儒家实质认识和行为上有偏差;没有实行好“中庸之道”;加剧儒家分化,使道家、墨家、法家发展。俗儒、贱儒、假冒儒、衣冠儒、士君子就是历史上比较常见的小人儒。
从“大王去邠”看儒、道政治哲学之分途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庄子   政治哲学   大王去邠   孟子   儒家  
描述: “大王去邠”作为一个重要政治事件,在《孟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毛诗》和《说苑》等典籍中皆有记述。《史记》《毛诗》《说苑》对于此事的记述基本与《孟子》书中所言一致,《吕氏春秋》《淮南子》则是转录《庄子》之文。考察《孟子》《庄子》书中的内容,我们发现二者对于此事的记述却不尽相同。与西方的解释学有所不同,中国的经典诠释往往“寓作于编”,诠释者通过“笔削”经典文本而将自己的思想“编织”于其中。中国传统亦常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重构历史事件,重构的过程即为表达自身思想的过程,《孟子》与《庄子》对于“大王去邠”一事的不同叙述即是如此。通过详细对比并分析二者叙述此事时所呈现出的差异,以期从中窥得其背后所隐含着的孟子与庄子,乃至儒、道两家在政治哲学方面不同的思想路径及学术旨趣。
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佛道   孔子研究   大同世界   “和谐”   “中和”   传统文化   哲学   “天下为公”  
描述: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三教合一的形成,也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特点有关。第二,三教同理。三教虽异,但在社会追求目标上却是一致的,即共同承担着教化民众的职能,从而达到国治的目的。第三,三教互补。三教互补,主要是在思想方面,其中最可称道、最为精彩的是儒佛间的互补。儒佛不仅势力最雄厚、理论最博大,而且是中外两种文化类型的宗教之间的交融,最具典型意义。第四,三教共进。三教在相互关系的发展中,有多方面原因促使其互相融合。一个是迫于压力,特别是面临生存危机时,它们会作某些或大或小幅度的变革,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五,三教一家。由于处于一个大中华文化体系中,三教合流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三教一家,不仅是学者的共识,也是三教的共同愿望与共同主张,只是它们各自对在“家”中的地位认识不同而已。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
三教合一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合一    
描述: 儒、道、佛"三教合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三家各自消化、吸收其他两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其他两家的某些要素或特征;三家经过长期的磨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三家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存和现实的精神力量,共同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获得了实现自身形态现代化的大好机遇,这将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并最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贡献   孝道  
描述: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佛教信众看来,劝亲信佛、出家修道、慈悲为怀等都是在尽孝道。儒佛两家在如何行孝上有着重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对中国行孝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弘扬孝道的宝贵资源。
王勃文学思想中的“文儒”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勃   文儒   文学思想  
描述: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是当时颇具自觉意识的文儒型士人之一,虽然其文学观念受到了家族文化传统,尤其是祖父王通的重要影响,并接受了《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等理论认识,呈现出重儒轻文的复古特征;但在文章创作中却体现了复古文化观所不能框范的鲜明的审美意识,其中包括不平之气的抒发,重视辞采的华美,强调音韵和谐等颇具审美意味的主张,因此王勃的文学思想以一种更加强调文学审美性的特点体现了时代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优秀传统   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   伦理价值观念   政治主张   中华文化   民本思想  
描述: 纪宝成在2008年1月8日《人民日报》撰文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
杜甫咏物诗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杜甫   自伤自嘲   咏物诗   忠君爱国   自叙性  
描述: 杜甫终其一生,奉儒忠君、忧时悯民,但才不为时用,一腔蹭蹬郁勃之情,尽蕴于诗。在其咏物诗的物象与意象中,也涵蕴着自我才志的自信张扬,生命沉沦的自嘲自伤,漂泊江湖却心系朝庙的拳忠之心,以及对奸佞人事的嘲讽指斥等情感内容,因而使其咏物诗作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自叙性色彩。
< 1
Rss订阅